李澤鵬
[摘要]好意施惠關系作為一種泛指不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合同關系的約定或者承諾,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但其并未被我國民法加以明文規定,因此在好意施惠關系中出現侵權糾紛時難免會造成不當處理。文章認為在好意施惠關系中造成侵權時,讓存在重大過失的施惠者承擔侵權責任,違背了民法基本原則,不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也不利于社會和諧及公德培育,應謹慎對待施惠者造成侵權而承擔責任時“重大過失”的認定,僅在施惠者故意造成侵權時才承擔侵權責任。
[關鍵詞]好意施惠;侵權責任;弊端
一、好意施惠的概念
好意施惠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社會風尚實施的旨在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也泛指不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合同關系的約定或者承諾。好意施惠一詞最初源于德國判例學說,但《德國民法典》并未對其進行明文規定。德國學者梅迪庫斯認為其是一種“發生在法律層面之外,不能因此產生法律后果”的情誼行為。英美法系學者則習慣稱此種關系為君子協定。我國民法學者王澤鑒借鑒德國民法理論將其譯為好意施惠關系。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樂善好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好意施惠關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為倒車的人打手勢,約別人吃飯,順路替別人捎東西,受托叫醒乘客到站下車等。好意施惠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侵權糾紛,這些糾紛如何得到公平合理地解決是一個難題。因為好意施惠關系往往被誤認為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且與應用廣泛的合同關系很相像,加之我國民法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民法理論界對其的研究也處于一種淺顯和不完善的狀況。因此厘清好意施惠的性質及法律效果對其引起的糾紛解決大有裨益。
二、好意施惠的性質及法律效果
(一)好意施惠的性質
好意施惠關系不是民事法律關系,因為首先,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實并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所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民事主體在民法上的聯系。而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按照法律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各種客觀事實。由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可知,民事法律關系只有基于民事法律事實并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才能形成,即無民事法律事實則無民事法律關系。其次,按照我國民法理論,好意施惠關系不屬于民事法律事實,既然民事法律關系基于民事法律事實才能產生,那連民事法律事實都不是的好意施惠關系,就更不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了。最后,好意施惠關系不是民事法律關系,這是由民事法律事實與民事法律關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及我國民法理論對好意施惠關系的定位所決定的。
好意施惠關系不是合同關系。因為,首先,好意施惠關系和合同關系不具備相同的意思表示效果。合同關系中人們相互之間做出意思表示,其效果意思是愿與對方訂立合同,確立合同關系。而好意施惠關系不過是施惠者基于樂善好施的道德感對受惠者所施予的恩惠,施惠者在施惠時并無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效果。其次,合同關系中合同雙方當事人做出的意思表示和行為都受約束,而在生活中常見的好意施惠關系是否發生往往取決于施惠者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其可以施惠也可以不施惠,即好意施惠中的意思表示不具有強制力,也不對施惠者具有法律約束力。最后,合同關系毫無疑問是一種民法所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而好意施惠關系連民事法律事實都算不上,更不可能是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更不可能是一種合同關系。
因此好意施惠關系既不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也不是一種合同關系,如果非要對好意施惠關系做出一種定性,那么本文認為好意施惠關系是一種施惠者基于社會善良風俗及自身道德感對受惠者施予恩惠所形成的一種道德關系。
(二)好意施惠的法律效果
好意施惠關系的法律效果之一:不產生合同關系。例如甲邀乙吃飯,為表示對乙的尊重,花了五百元進行各項認真準備。等到約定時間時,被告知臨時有事無法赴宴,甲心中失落萬分。此案例中甲邀乙吃飯只是好意施惠關系,甲乙間就吃飯達成合意時,雙方都無為自己或對方設立合同權利義務的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也不成立任何合同關系。因此乙未赴宴,甲不得對其主張任何民事責任。相邀吃飯不產生合同關系有以下理論基礎:一是相邀吃飯的承諾本身不具任何財產價值,不構成合同關系,二是日常生活中互邀吃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因有事未赴約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將無人敢答應別人的邀請。因此,好意施惠關系不產生任何合同關系。
好意施惠關系的法律效果之二:可能成立侵權之債。例如甲邀乙吃飯,乙討厭甲且知若答應甲會花很多錢準備,為懲罰甲就假意答應,甲果然花兩千元進行認真準備,等到約定時間時,乙故意不去并告知甲有事不能赴約,甲為此損失兩千元。此案例中乙未赴宴是事先有懲罰甲故意讓其損失錢財的預謀,其主觀心理狀態是故意。乙的此種行為用民法語言表達即蓄意以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加害他人,使他人因此遭受經濟損失。其行為已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構成侵權。甲對乙不能主張違約責任,但可就自己因此遭受的兩千元經濟損失向乙主張侵權責任。因此在好意施惠關系中,如果一方故意加害他人使他人受經濟損失就可能構成侵權。
三、好意施惠侵權責任承擔認定
由上可知,在好意施惠關系中可能產生侵權關系,那么發生侵權關系時,責任該如何承擔?本文在此只討論好意施惠關系中發生侵權行為,什么情況下施惠者需承擔責任。對此民法理論一般認為,在好意施惠關系中發生侵權關系的,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處理并適用過錯原則,施惠者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情形時承擔侵權責任,但應適當減輕施惠者的責任。本文認為此觀點有待商榷,將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作為其承擔侵權責任的情形,有以下弊端:
(一)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
讓施惠者在存有重大過失時承擔侵權責任,違背了民法的公平基本原則。公平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裁判者和立法者在民事司法和立法過程中應注意維護民事主體間的利益均衡;二是民事主體在現實生活中應依據社會公眾認可的公平觀念從事相關民事活動,來維持當事人相互間的利益均衡。由此分析,民法的公平原則最注重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利益均衡。從一般意義上講,法律是正義的藝術,而實現正義的根本方法即為衡量。那么在好意施惠關系中,施惠者對受惠者基于道德實施了恩惠,而并沒有取得任何報酬。當基于道德感的施惠者在并未取得任何對價的情形下,心存好意地對受惠者實施恩惠時因不小心存在重大過失,造成受惠者遭受一定的損失。以此來認定施惠者侵權,要為自己樂于助人付出代價,造成好心施惠者未取得任何報酬反而要承擔責任,得到恩惠的受惠者什么都不付出反得到賠償,受惠者和施惠者之間明顯不存在利益均衡,也明顯違背公平原則。endprint
讓施惠者在存在重大過失時承擔侵權責任,也違背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從國家的角度對公共秩序進行定義,二是從社會角度對善良風俗進行定義。善良風俗是指一切民事活動都應當遵循善良風俗及公共秩序。由此可知,公序良俗原則強調一切民事活動都要符合社會一般道德觀念。那么在好意施惠關系中,施惠者出于道德不求回報地給受惠者提供幫助,結果因為自己的過失,就要為自己的好心之舉承擔責任,這是為一般社會觀念及民眾所不能接受的,并很顯然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
(二)不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在好意施惠關系中,因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就讓其承擔侵權責任,也不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雖然德國法學家耶林曾說:“使人負有損害賠償的,不是因為有損害,而是因為有過失,其道理就如同化學上之原則,使蠟燭燃燒的,不是光而是氧一般的淺顯明白。”但按照我國民法理論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違法加害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要件必須全部具備才構成侵權責任。首先,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情形并不符合違法加害行為這一構成要件。因為違法是指行為不符合法律的一般規定,而好意施惠行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在施惠過程中因不小心出現重大過失情有可原,人不可避免都要犯錯誤,只是錯誤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完全稱不上違法。其次,好意施惠中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情形也不能被認定為加害。加害明顯屬于故意范疇,是行為人有目的地追求一定損害他人利益的結果所做出的行為。而從語言文字的邏輯角度講重大過失根本上還是過失,與故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情形不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的違法加害行為這一要件。因侵權責任的成立必須具備所有的構成要件,所以當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情形時,其行為不構成侵權不用承擔侵權責任。
(三)不符合一般社會公德
在好意施惠關系中,當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時就讓其承擔侵權責任,不符合社會一般觀念上的公共道德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從一般社會公德角度講,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美德總是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幫助,以增進感情,和諧社會人際關系,使社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從此角度講,好意施惠為社會公德所鼓勵和倡導,因為好意施惠使人們彼此的感情更加融洽,社會風尚更加良好。筆者不贊成公民不求任何回報地去幫助別人,卻因自己不小心或者因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而形成了所謂的重大過失,就要承擔責任,這些過失完全是可以被諒解和容忍的。公德和民法對此應當是容忍的、寬容的、保護的。因為施惠者在施惠時通常動機良好且不謀私利,法律不應對施惠者賦予過高的注意義務和責任,否則會增加民眾在進行好意施惠行為前的顧忌,不利于良好社會公德的培育及社會風尚的形成。從另一角度講,受惠者因接受施惠者的施惠而遭受的損失固然應得到民法的保護,但若法律的天平過度向受惠者傾斜,那么雖然受惠者遭受損害的法益可得到有效恢復,可同時也造成新的法益損害,而此種法益損害的位移有悖于侵權責任法創設的最初目的。因此從社會公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考慮讓施惠者在存在重大過失情形時,承擔侵權責任是不合理的。
四、結語
總之,好意施惠關系雖未被我國民法明文規定,但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當好意施惠關系中出現侵權責任,在認定責任的承擔時,應對好意施惠者加以特別保護,去除施惠者存在重大過失時承擔侵權責任的情形,僅在施惠者故意造成受惠者損失時,才讓其承擔侵權責任。這樣不僅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和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也有利于社會公德的培育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