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劉奕琳 朱曉婷
[摘要]推進審判中心主義的改革是司法改革中的一項浩瀚工程,其將在刑事訴訟運行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貫徹落實“訴訟制度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是我們肩負的時代責任。對此,文章認為我們要正確把握審判中心主義的內(nèi)涵,研究以審判為中心制度改革的優(yōu)勢與弊端,以此為司法體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審判中心主義;審判實質化
一、審判中心主義的內(nèi)涵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明確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我國立法上存在關于審判中心主義的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審判中心主義意味著整個訴訟制度和活動圍繞審判而建構和展開,它主要解決審判活動與偵查、起訴、刑罰執(zhí)行活動的外部關系。具體而言,“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以法院的審判活動作為中心,特別是以法庭庭審作為訴訟的中心。簡言之,在訴訟中,審判是中心;在審判中,庭審是中心;在庭審中,法官是中心。強調“以審判為中心”表明法庭庭審在認定事實、查明真相、取舍證據(jù)中所發(fā)揮的關鍵性作用。但也不能就此認為在任何情況下,審前證據(jù)與庭上證據(jù)存在矛盾無法質證時一定要以庭審證據(jù)為基準。提倡“以審判為中心”僅僅是對司法制度的補充完善,不是對刑事訴訟法的“大改寫”“大手術”。“以審判為中心”是對傳統(tǒng)“以偵查為中心的”的全面剔除。
二、審判中心主義的優(yōu)勢
(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
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強調在打擊犯罪的時候必須同時注意保障人權。保障人權在諸多刑事實體價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正義的底線。當一個無罪的人被錯判有罪,正義必將得不到實現(xiàn)。保障人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主要是強調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處于天然的弱勢,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刑事訴訟制度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審判中心主義要求舉證、質證、辯論、認證、和定罪量刑均在法庭上完成。這要求完全保障被告人所享有的辯護權、最后陳述權、分析質證權等一系列防御性的權利,法官應當充分聽取辯護人的辯護意見,維護和重視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保證案件質量
近年來“行政干預司法”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對司法裁判者形成內(nèi)心確信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嚴重影響了案件的公正處理。舉證是案件審理和裁決的重要基礎,《決定》進一步強調了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證據(jù)鏈條的完整性,因為這是保證庭審質量的重要基礎。“以審判為中心”體現(xiàn)了庭審的重要地位,這可以進一步嚴格訴訟流程,而保證法官的內(nèi)心確信正是通過公開進行的審判活動形成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案件的審理質量。“以審判為中心”強調刑事訴訟各環(huán)節(jié)的證明標準均需統(tǒng)一到定罪量刑的標準上來,即立案、逮捕、起訴等環(huán)節(jié)都要以審判環(huán)節(jié)中裁判者形成的內(nèi)心確信標準作為本環(huán)節(jié)的證明標準。其他的刑事訴訟活動都要以審判活動中的證明標準來限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訴訟資源的鋪張浪費。十八屆四中全會“審判中心主義”的提出以及《刑事訴訟法》細化,兩者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保障案件質量。
(三)防范冤假錯案
在刑事訴訟運行過程中,立案、逮捕等活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案卷筆錄在刑事訴訟中最為關鍵,傳統(tǒng)中將其稱作“以偵查為中心”。在這種體制機制運作下,法院的法官大部分都通過閱讀前面各機關辦案過程中形成的案卷筆錄,以此來開展庭前準備活動和法庭審理程序。法庭審理也主要通過閱讀案卷筆錄進行,判決書也通常援引偵查人員、檢察人員所制作的案卷筆錄作為直接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法官的審判活動變成對前面機關收集的證據(jù)材料所進行的簡單剪裁。偵查中心最終會導致庭審“走過場”,審判庭逐漸被虛置。庭審虛化主要表現(xiàn)為法庭上舉證的虛化、質證的虛化和認證的虛化,嚴重違背了直接言辭原則。強調以審判為中心,核心要求就是庭審實質化,高度重視舉證、質證、認證各訴訟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將一些非法收集的證據(jù)充分暴露在法庭上。偵查機關提供的證據(jù)必須充分接受控辯雙方的檢驗,其搜集的各類案件筆錄、書證、物證等證據(jù)都要經(jīng)過“呈堂質證”。在法庭的聚光燈下充分“曝光”,最后判斷證據(jù)的證明力。
三、審判中心主義的缺點
(一)加重法院的負擔
在偵查案件收集證據(jù)的過程中,偵查機關通常對只影響量刑、不影響定罪的犯罪證據(jù)視而不見,僅就“單純是定罪的證據(jù)”的進行搜集,從而使得法院法官的審判很難完全實現(xiàn)認定罪名準確、量刑準確適當?shù)囊蟆T谶@種情況下,法院若想查明案情,必須依職權進行調查,以查清關乎案件量刑的全部事實要素,但是法院不是專門的偵查犯罪、尋找證據(jù)的機關,其職權有限,法官法警的調查能力更加有限。在“以審判中心”的觀念和政策體制要求下,法院運用職權調查證據(jù)的可能性被大幅度提升,這必然會加強法院的負擔。其次,法院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受各種制度規(guī)范的約束,部分檢察官認為量刑規(guī)范僅僅是由法院所建立,約束范圍有限,在這種意識下,他們不會注重依照法院的量刑規(guī)范提出相應的量刑建議,而是“跟著感覺走”,記一個大概,導致一些量刑建議嚴重脫離量刑規(guī)范,甚至控方的求刑低于量刑規(guī)范的最低要求,法院根據(jù)檢察機關的控訴來進行審理,審判的內(nèi)容也以檢察機關的控訴為主要的審理事項,增加了法院量刑和教育被告人認罪服法的難度。
(二)相應的制度與措施并未跟進,導致審判中心主義的實施舉步維艱
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已經(jīng)給出了一個時間表,“到2016年底,推動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促進偵查、審查起訴活動始終圍繞審判程序進行。”但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機制的建立,法院在認定案件事實、適用法律上關鍵作用的發(fā)揮,需要以司法運行機制和體制基本結構的相應整頓為基礎,否則這一改革的實行可能只會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推進。目前我國的現(xiàn)狀并不完全適合這種改革。針對現(xiàn)狀來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公檢法三機關的相互關系,該原則與“以審判為中心”分屬于不同的訴訟構造與訴訟關系。前一構造中,三機關對偵查、起訴、審判“分工負責”,也就是各管一段,三機關的協(xié)作類似于加工坊的流水作業(yè),在其管轄的程序階段,實現(xiàn)程序自控。后一訴訟構造中,雖然承認偵查、起訴的功能及其重要性,但是要求“以審判為中心”,因此,在這一訴訟構造中,偵查、起訴必須面向審判、服務于審判。
(三)容易導致法院司法權威不足審判中心主義這在西方現(xiàn)代法治國家早已經(jīng)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切切實實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現(xiàn)實,但是在我國的現(xiàn)行體制下,僅僅強調以審判為中心,相應的制度不做調整,人民對正義的追求集中于法院身上,而法院的審判權畢竟是有限的,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司法權威是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前提條件之一。依法治國的標志之一就是建立社會主體普遍信仰、遵從和依歸為特征的司法權威。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要求下,對案件的公正處理集中于法庭審判,但是刑事審判工作畢竟不同于政府對社會事件的管理或者治理,刑事審判的結果會對當事人的財產(chǎn)權和人身自由權產(chǎn)生影響,更嚴重的結果是生命權被剝奪。近些年以來,由于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民意通過多渠道進行傳播,容易對司法造成輿論壓力。而且民意的內(nèi)容有時候與法律的規(guī)定并不一致,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會受到民意的影響,作出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判決,破壞了法律的權威,影響人們對于司法的信賴。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