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摘要]金錢債權執行中,不動產作為執行標的物,對于實現債權人的生效債權來說非常重要。現階段,受到執行立法等理論研究滯后性的影響,我國現有不動產執行程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存在一些漏洞。文章從房產執行措施的研究意義入手,分析查封房產的法律效力,最后針對已辦理與未辦理產權的房產對外轉讓效率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司法實踐提供更多參考。
[關鍵詞]司法實務;已查封;房產;對外轉讓;效力分析
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法律意識日漸增強,對不動產等財產的關注度也隨之提升。司法實務中,針對被查封的房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已辦理產權登記的房產,二是未辦理產權登記的房產,不同的房產狀態,其在轉讓中,對應的效力也會有所差別,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形式進行處理,將違背公平性,且不利于保障主體的合法利益。故加強對該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為司法實踐提供更多支持,減少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法律威嚴性。
一、研究房產執行措施的意義
不動產執行措施,是指執行機構為實現債權人金錢債權,對債務人的不動產進行強制執行而采用的方法,如查封、拍賣等。不動產中的房產是自然人安身立命之本,法人事業發展的基礎,對維系他們的基本生產、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他們無法履行自身債務而成為債務人時,房產將成為最具價值的財產,因此在司法實務中,針對房產的處理成為最大的難點。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執行法院有權對執行標的物進行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但在執行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查封房產需要特殊的方法,且對外轉讓效力也有所差別。故在具體實踐中,針對已查封房產對外轉讓效力的分析非常必要,不僅能夠完善執行措施體系,且能夠推動司法實務進一步開展。
二、查封房產的法律效力
從主觀效力層面來看,房產查封是指不動產查封對何人有效,能夠產生什么后果。一般來說,主體不同效力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一方面,司法實務中,債務人保留對已查封不動產的所有權。查封房產后,如果出現意外損毀等風險,依舊要由債務人承擔。債務人對已查封房產的處分權有所限制。一般來說,被執行人對房產的處分可以分為法律與事實兩種情況。債務人對房產處分權受到限制,但債務人依舊能夠對不動產進行使用與管理。另一方面,從債權人效力來看,不同國家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如針對賦予申請債權人實體法優先權來看,德國處理債務人破產時,查封優先權人享有別除權。
三、司法實務中已查封房產對外轉讓的法律效力
(一)已辦理產權登記房產查封對外轉讓效力分析
1.生效要件
我國現行法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具有查封、扣押被執行人的動產及不動產,并對其進行裁定。同時對查封不動產,可以提取財產權證照的應通知相關機構辦理手續。如若沒有辦理產權登記,不允許執行查封、扣押等行為。綜上來看,已辦理產權登記的房產查封生效應滿足兩個要件,即被執行送達及公示;通知登記機關辦理手續,司法實務要按照該要件進行判斷,依法執行。
2.轉讓效力
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規定房地產符合如下條件的不允許轉讓。即被查封、拍賣等限制的房地產權利,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被查封的房產不能夠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在司法實務中,已經辦理登記的房產被查封后對應的轉讓行為無效,法院應根據相應的法律程序進行注銷處理,收回權屬證書。此外,我國相關通知中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已經被查封,或者已經辦理查封的房屋等到相關部門辦理抵押、轉讓等手續,人民法院要確認其無效,并根據情節嚴重與否,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不僅如此,相關部門要根據法院出具的證明,對已經辦理的手續進行注銷處置,撤銷已經頒發的證照等。
綜上來看,我們能夠發現,針對已經查封的房產來看,如果已經辦理了產權轉讓,在法律層面上并不具備法律效力。在司法實務中,法院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撤銷相關憑證,以免使債權人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對該問題的研究是我國法律發展的表現,也是對現有法律制度的反思。
(二)未辦理產權登記房產查封對外轉讓效力分析
1.生效要件
現有法律規定查封尚未進行權屬登記的房產時,人民法院應及時通知占有人,并在顯著位置進行公示,以免信息公示不及時,出現對外轉讓情況,對房產購買者利益構成損失。在司法實務中,房產查封需要符合兩個要件,一是已經通知房產占有人,二是對查封事實進行了公示。一旦符合上述條件,證明查封已經生效。與已辦理權屬登記情況不同,未辦理權屬登記情況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效力。
2.無效情形
根據《查封裁定》,被執行已經查封、扣押的財產進行轉讓的行為,不得對抗申請執行行為。同時在《房地產管理法》中,滿足如下條件的房產不允許轉讓,其中就包括已經或者決定查封的情況。因此,被執行人對涉案房屋進行的轉讓行為并不具備法律效力,在法律裁定中要確定其無效。可見,通常情況下,未辦理權屬登記的房產在依法查封處理后,即便對外轉讓依舊不會被法律認可,需要按照法律程序進行撤銷處理。
3.對外轉讓構成善意取得情形
在司法實務中,各類案件有所不同,具有多樣化特點。因此針對未辦理權屬登記的情況,還需要考慮善意取得情形。在相關規定中,人民法院查封房產沒有進行公示的,其效力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根據法律規定對未辦理權屬登記的房產要滿足送達與公示兩個要求。如果查封行為未經公示,同樣不允許對抗善意第三人。故第三人在擁有房產時,需要到相關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即可,通過對物權歸屬進行處理后,便能夠擁有房產,不需要負責相應的法律義務。如果將第三人的義務擴大到實地查看房屋是否具有查封公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第三人的義務,該行為不具有公平性。所以面對這一情況,對外轉讓雖然無效,但是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產權,那么法院應追究的是執行人的責任。司法工作中,針對不動產進行財產保全是保障訴訟執行、避免損害申請人利益的最佳途徑。endprint
四、實施房產查封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
查封不動產是不動產執行啟動的關鍵環節,不動產查封是否有效與后續執行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基于不動產價值,加上我國執行難度大等影響,人民法院對于實施不動產查封給予了高度重視。一些地方實施查封工作忽略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障,且常常出現一些問題,如封條名稱與對象不統一等,影響查封工作進一步開展,對后續工作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不動產價值較高,在查封中極易引起被執行人的抵觸情緒,更有甚至會采取暴力手段對抗執行,使得查封執行無法有序開展,最終導致房產轉讓出現問題。故應盡快完善不動產查封制度,為司法實踐提供制度依據。
(一)規定實施時限
針對債務人基本人權的考慮,我國強制執行應對查封時間予以規定。如在重大節日盡量不實施突襲式查封行為,避免圍追堵截式查封方式。但如果是針對特殊情況,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如債務人意圖藏匿或者長期惡意不履行法院裁定等行為。
(二)使用統一術語
針對查封與扣押兩個概念要進一步給予明確和統一。通常來說,針對查封概念,是指人民法院將財產貼上封條,禁止轉讓等處理行為的發生。而扣押是指對財產加以扣留,不準執行人占有和使用。相比較前者來看,扣押以容易移動的物品為主,更適合動產,尤其是價值較高的物品。為了保證司法實務能夠有序開展,非常有必要對術語進行統一。在實踐中,可以借鑒國外相關概念,如德國、法國的執行理論,不要全都使用查封概念,對各個概念進行區分和明確,從而更好地開展司法實務工作。
(三)落實查封保障措施
明確查封效力后,有必要在《刑法》中規定妨礙民事執行的刑法措施,以此來保障查封工作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如果出現債務人惡意破壞查封行為,應采取相應的刑法措施對其進行處罰,同時,適當提高處罰力度,從而使得查封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五、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司法實務中,房產作為不動產,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如果對其處理不當,將會對相關主體利益構成損害。因此針對不同的情況,司法實踐中,法院要堅持針對性原則,充分了解事實情況,作出合法合理的裁定。不僅如此,針對我國現行的查封制度中存在的問題,為了保障后續工作有序開展,要加強對查封時限的界定、并使用統一術語,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減少對后續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且能夠提高司法實務處理有效性。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