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摘要]200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三百八十八條內容之一,即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此后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關系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近親屬或者其他關系密切的人被納入了賄賂犯罪的打擊范圍之內,將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定罪處罰。文章通過研究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相關罪名的區別,揭示這條罪名的增加對于打擊貪污賄賂犯罪,保障我國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介紹賄賂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概述
在2009年之前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刑法理論上有些類似的“斡旋受賄罪”僅僅是受賄罪的一種形式,并且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而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國家工作人員的身邊人,通過自己對該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力為他人辦事,利用國家工作人員職位形成的有利條件收取他人好處的情形頻頻發生,此種行為相對于受賄罪來說,不僅十分難以發現,而且就算暴露,也會因為沒有有效的可以適用的法律而使這些人在實質違法之后不用受到應有的制裁。因此,這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更大,不僅破壞了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并且涉案之人無法受到制裁而使民眾對法律的權威產生質疑,不利于社會穩定。所以,為了預防和打擊在公務人員的關系人中滋生腐敗,設立本罪不僅符合我國的現狀,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相關罪名界限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
1.犯罪主體不盡相同。受賄罪的構成主體是唯一的,即只能是從事公務的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只能由從事公務的人和已經離開公務崗位的人的近親屬、關系密切的人和已經離開公務崗位的人構成。在不構成受賄罪共犯的前提下,受賄罪則只能由從事公務的人員構成,而不能僅由非公務人員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通常由不從事公務的人構成,并且其必須與公務人員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求其對公務人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如上文所述,如果某人既是從事公務的人的親屬同時還作為國家公務人員的,則其在實施了本罪行為時,也能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受賄罪一般只涉及兩方,即受賄一方與行賄一方。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一般會涉及三方,即受賄一方、請托方、國家公務人員。其中,受賄一方收取請托方的賄賂,通過自己對正在從事公務的人的影響力,利用國家公務人員的職位形成有利條件,為請托方取得不正當利益。
2.犯罪客觀方面有所不同。受賄罪在客觀方面主要包括兩種不同形式,一是憑借職位形成的有利條件,積極向別人索要、勒索好處。二是憑借職位形成的有利條件,被動地收取別人給予的好處,并且為其取得不正當的利益。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則有三種形式,第一,從事公務人員的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人,借助該公務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取得不正當的利益;第二,從事公務人員的近親屬或者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公務人員職位產生的有利條件,借助另一個公務人員的職務上的行為,為別人取得不正當利益。第三,已經離開公務崗位的人員機及其近親屬或者關系密切人,通過其原職位產生的有利條件,利用另一個正在從事公務的人職務上的行為,為別人取得不正當的利益。并且,為他人取得的必須是不正當利益,才能構成本罪。
3.刑事責任不同。在我國,犯受賄罪的人視情節承擔不同的刑事責任,處以輕重不同的刑罰,其中犯罪涉及數額極其巨大,犯罪情節十分嚴重的,可處死刑。而在我國犯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人,相對于受賄罪承擔較輕的刑事責任,只有犯罪涉及數額極其巨大或者犯罪情節極其嚴重的,才能處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從兩者承擔不同的刑事責任和受到輕重不同的刑罰處罰,尤其是死刑作為最為嚴厲的刑罰方法,只有對危害性極其巨大的罪犯才能適用,足以說明表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在刑事責任和社會危害性方面都輕于受賄罪。受賄罪的危害不僅在侵害財產上,更在于對公務人員職務廉潔性的破壞。因此對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和受賄罪必須區分對待,這也是寬嚴相濟政策的要求。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共同犯罪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設立之前,不從事公務的人利用與公務人員的關系來收取他人好處的,都以受賄罪共犯論處。《刑法修正案(七)》把行為人通過對從事公務的人員的影響力收取賄賂從受賄罪共同犯罪中獨立出來,即成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然而,由于兩者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法律適用中很容易混淆,因此,區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和受賄罪共犯的界限意義十分重大。
共同犯罪的含義是兩人以上出于共同的故意實施犯罪,因此成立受賄罪的共同犯罪需要同時滿足三個要求:第一,實施受賄行為的必須是兩個以上的人,而且其中最少也要有一個是正在從事公務的人,公務人員的參與是成立受賄罪的必要條件;第二,主體之間需要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也就是都需要具有利用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位形成的有利條件,向他人主動索要好處或者接受他人給予的好處,并且為他人取得利益的故意;第三,必須共同作出了接受或者索要他人好處的舉動。因此,區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和受賄罪共同犯罪的關鍵在于非公務人員與從事公務的人有無共同的受賄故意以及是否共同作出了受賄的行為。具體表現為:
第一,當不從事公務的人與從事公務的人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共同實施了受賄行為的時候,就能夠認為此不具有公務人員身份的人構成受賄罪共犯。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由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而收取請托人財物后由該密切關系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共有,則構成受賄罪共犯;第二,如果不從事公務的人與從事公務的人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則不應成立受賄罪共犯。在曾經發生的案件中,如果公務人員堅持自己對近親屬收受他人財物不知情,則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懲處,因此,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增設完善了這一法律缺陷。
(三)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endprint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行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雖然在字面上有“受賄”,卻和其他賄賂犯罪有很大的差異,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則之是賄賂犯罪的一種類型。具體的區別有:
1.主體不一致,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只能由不在公務崗位上的人構成。他們的特點在于必須有所歸屬的單位,并且所歸屬的單位不能是國有性質的單位和團體。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雖然也可以由非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卻不需要他們有歸屬的單位,而是要求他們是從公務崗位上離開的人員或者是公務人員的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人。
2.客體不一致,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主要發生在商業領域以及特種行業領域,侵犯的客體是非公務人員的職務廉潔性和非國家單位的正常管理秩序。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要發生國家單位內,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
3.客觀方面有所不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第一,具有主動向他人索要或者收取別人好處,為別人謀利的舉動;第二,作出上述的行為只能是利用職位產生有有利條件;第三,涉及的數額必須較大。但是本罪中行為人所利用并非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因而不具有公權力的性質,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行為人利用的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具有公權力的屬性。
(四)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介紹賄賂罪
介紹賄賂罪的含義是向從事公務的人介紹賄賂,并且情節嚴重。既包括為行賄者引薦公務人員,并且向其轉交財物的行為,也包括向公務人員引薦索賄對象,轉達其要求的事項的行為。兩種犯罪有一些相同之處,首先,都包括三方主體,介紹賄賂罪的介紹人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關系密切人都在行賄人與受賄人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都通過公務人員的職位形成的有利條件來實施犯罪;其次,在主觀上都是故意,因此,為了在司法實踐中更加清晰地辨別這兩種犯罪,探析它們的區別同樣十分重要。主要的不同有三點:
1.犯罪主體不同。介紹賄賂罪由一般主體構成,雖然也要求其與公務人員有某種密切關系,但其只是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中擔任中介的角色。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由特殊主體構成,即公務人員的近親屬和關系密切人以及從公務崗位離開的人。
2.侵犯的客體有所不同。介紹賄賂罪損害的客體主要是國家單位、人民團體的管理秩序。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損害的客體是公務人員的職務廉潔性。
3.犯罪的客觀方面不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國家工作人員的關系密切人,是利用本人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力,通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收取賄賂。不需要向國家工作人員引薦索賄對象,轉達索賄對象請托事項等。介紹賄賂罪的中間人不需要具備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影響力,但需要具有向國家工作人員引薦索賄對象或者向行賄人引薦國家工作人員作為行賄對象的行為。三、結語
現代社會中賄賂犯罪的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易察覺,近些年,發生了不少國家工作人員的親屬利用其職務便利受賄的案件,對我國的刑事司法帶來了一些挑戰,也暴露了一些法律的缺陷。十八大以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設立填補了法律真空,使打擊腐敗更加準確。當然無論任何法律,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足,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設立,對于打擊社會的腐敗之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