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梅
(056001 河北浩博律師事務所 河北 邯鄲)
淺議建筑工程合同中項目經理的代理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曹紅梅
(056001 河北浩博律師事務所 河北 邯鄲)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建筑行業也在迅猛發展。伴隨期間亦發生了許多經濟糾紛,在司法實踐辦案中很多糾紛與項目經理行為有關。圍繞建筑行業中項目經理的代理行為和法律責任的問題也很值得在實務和理論上進行對比分析。
建筑施工合同;項目經理;代理;法律責任
根據建設部1995年1月頒布的《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資質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項目經理管理辦法)所稱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以下簡稱項目經理),是指受企業法定代表人委托對工程項目施工過程全面負責的項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項目上的代表人。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通用合同條款1.1.2.8約定,項目經理是指由承包人任命并派駐施工現場,在承包人授權范圍內負責合同履行,且按照法律規定具有相應資格的項目負責人。
以上是法律上所給出的概念,在實際社會中,分包工程承包人﹑轉包人﹑掛靠人等實際施工人,也被稱為項目經理。
項目經理除了按照承包人授權從事與工程建設有關的日常行為外,還會以自己或項目經理部的名義接收工程款﹑采購建筑材料和配件﹑辦理工程價款結算﹑簽署工程簽證等以確認合同外工程量等。而以上行為很大程度上是項目經理以分包人﹑轉包人﹑掛靠人的身份進行的。
1.項目經理以承包人的名義實施的代理行為,即作為承包人公司工作人員實施的職務行為
項目經理管理辦法中規定,項目經理在承擔工程項目施工管理過程中,履行下列職責:(一)貫徹執行國家和工程所在地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執行企業的各項管理制度;(二)嚴格財經制度,加強財經管理﹑企業與個人的利益關系;(三)執行項目承包合同中由項目經理負責履行的各項條款。
項目經理在承擔工程項目施工的管理過程中,應當按照建筑施工企業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工程承包合同,與本企業法定代表人簽訂項目承包合同,并在企業法定代表人授權范圍內,行使以下管理權力:(一)組織項目管理班子;(二)以企業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身份處理與所承擔的工程項目有關的外部關系,受委托簽署有關合同。
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一般在民法中認定是否為職務行為,主要看行為人是否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包括法定代表人)。
根據以上法律相關規定可做如下分析:
從法律地位來看,項目經理在承包人承攬工程之后,接受承包人委托來履行施工合同,承包人授權項目經理負責施工現場的具體工作。這個時候,對發包人﹑分包人和建筑材料設備供應商來說,項目經理就是承包人的全權代表。
2.項目經理以自己或項目經理部名義實施的代理行為,即以分包人、轉包人、掛靠人的身份進行的代理行為,則涉及表見代理的概念
我國《合同法》第49條設立了表見代理制度。表見代理,又稱表示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善意相對人客觀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而與其為民事法律行為,該民事法律行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
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履行中,因項目經理部或項目經理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履行中從事以承包人或項目經理部名義接收工程款﹑采購建筑材料和配件﹑辦理工程價款結算﹑簽署工程簽證等以確認合同外工程量等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承包人的利益,更對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對于項目經理以自己名義或項目經理部名義做出的民事行為,只要該行為與施工合同約定的內容有關,就不宜否定其表見代理的效力,理由如下:
在項目經理代理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法發【2009】40號)(以下簡稱“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意見”)第12條規定“當前在國家重大項目和承包租賃行業等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影響比較明顯的行業領域,由于合同當事人采用轉包﹑分包﹑轉租方式,出現了大量以單位部門﹑項目經理乃至個人名義簽訂或實際履行合同的情形,并因合同主體和效力認定問題引發表見代理糾紛案件。對此,人民法院應當正確適用合同法第四十九條關于表見代理制度的規定,嚴格認定表見代理行為”,根據這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以項目經理個人名義對外簽訂履行合同,并非一定不構成表見代理,而應當區分情況嚴格認定。
另外,《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意見》第13條規定“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表見代理制度不要求代理人的無權代理行為在客觀上形成具有代理權的表象,而且要求相對人在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合同相對人主張構成表見代理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不僅應當證明代理行為存在諸如合同書﹑公章﹑印鑒等有權代理的客觀表象形式要素,而且應當證明其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人民法院在判斷合同相對人主觀上是否屬于善意且無過失時,應當結合合同締結與履行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綜合判斷合同相對人是否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此外還要考慮合同的締結時間﹑以誰的名義簽字﹑是否蓋有相關印章及印章真偽﹑標的物的交付方式與地點﹑購買的材料﹑租賃的器材﹑所借款項的用途﹑建筑單位是否知道項目經理的行為﹑是否參與合同履行等各種因素,作出綜合分析判斷。”
綜上所述,在司法實踐當中有關項目經理行為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較為普遍的認定即項目經理授權范圍內行為,即職務行為和表見代理行為。實際社會中,建筑工程合同還存在許多非法分包﹑非法轉包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承包人來言風險隨之增大。承包人可以通過完善合同,加強人事﹑合同﹑內部印章管理等方面來降低風險,彌補漏洞。此項內容,對于律師行業也是需要加強學習研究的重要方面,對于司法實踐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