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野
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介紹之十七鄱陽湖候鳥越冬地域縮水 黃渤海水禽遷徙年少一成
◎蕭野

幾只灰鶴在江西鄱陽湖都昌濕地起飛 傅建斌/攝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具有國際性保護意義的淡水濕地,對周邊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水質凈化、洪水調蓄,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鄱陽湖的濕地面積和自身結構均發生了變化,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鄱陽湖東北方向的黃渤海潮間帶,為東亞-澳大利亞超過千萬只的遷徙水鳥提供了優良的中途停歇地,但該地區面臨經濟發展導致的濕地嚴重退化、遷徙水鳥棲息地喪失和食物供應不足等問題。保護好鄱陽湖及黃渤海地區的生境與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上承江西省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5河之水的補給,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是一個過水性(有河流匯入同時又有河流流出)湖泊,有長江水量“調節器”之稱。作為季節性湖泊,鄱陽湖一年內的水位變化幅度超過10米,呈現“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自然景觀。它是中國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首批國家重點濕地保護地之一,1992 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被列入全球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鄱陽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處于江西省和湖北省交界地帶,總面積7026平方公里,涉及13個縣級行政區,包括江西的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湖北黃岡市的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入湖河流三角洲、湖濱灘地、堤垸溝渠、池塘沼澤、沖積沙洲、港汊水道等,構成了鄱陽湖的濕地系統。每年4~9月份是汛期,鄱陽湖水上漲,面積達4600平方公里,如一片汪洋,水生生物大量繁殖。10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湖水面積驟減至5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淺水湖泊、湖灘和草洲。水退之后,水草、螺、蚌等豐盛的食物吸引了大量候鳥在此越冬。
“鄱湖鳥,知多少,飛起遮盡云和月,落地不見湖邊草”,是鄱陽湖鳥類壯觀場面的寫照,每年越冬候鳥約六七十萬只,其中有白鶴、白頭鶴、灰鶴、白枕鶴、東方白鸛、小天鵝、鴻雁、白額雁等珍稀瀕危種類,被譽為“候鳥樂園”。
夠幸運的話,可以在鄱陽湖看到被國際鳥類專家譽為“水上長城”的奇觀:用高倍望遠鏡掃描灘涂時,會看到難以計數的白鶴排成近百米長的隊列,形成蔚為壯觀的白色“長城”。有人贊嘆,鳥兒是鄱陽湖的靈魂,因為有了這些天空的精靈,人們才能從煙波浩渺的鄱陽湖讀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鄱陽湖濕地大部分區域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西面極為重要,其物種、生物量和密度,均高于河道和主體湖。這里是珍稀瀕危越冬候鳥的棲息地,也是許多魚類的產卵和覓食的場所,但在一定程度也是人類活動最活躍之處。因為水位下降后,人類更容易進入濕地,活動的頻率加大。而且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開發重點,洲灘放牧、收割水草、濕地旅游等主要發生在這些區域。
鄱陽湖作為一個五大水系注入的水體生態系統,容易受上游水體污染、農業擴張、濫捕亂獵等影響。如湖區周圍人口劇增,居民圍湖造田或以其他形式占用天然濕地,森林資源被過度采伐,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淤積湖內,導致鄱陽湖面積萎縮,湖泊各項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候鳥的棲息、繁殖環境遭到破壞。同時,周圍居民對鳥類的濫捕亂獵現象屢禁不止,導致鳥類急劇減少,有的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鄱陽湖是眾多珍禽的越冬棲息地
【背景資料】
為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提出了27個重要區域,1998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提出了17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但上述區域都沒有落實具體邊界,所以無法制定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影響了保護成效。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在綜合考慮生態系統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態功能,以及物種豐富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因素、地區代表性、經濟用途、科學研究價值、分布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的基礎上,在全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2013年8月,環保部啟動了優先區域邊界核定工作,并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發布了優先區域范圍。
優先區域不僅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多種類型的保護地,還強調這些保護地的連通性,將這些保護地周邊的重要區域,甚至是部分城鎮納入優先區域范圍,保證了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完整性,充分貫徹了山水林田湖統一保護和修復的理念。

黃渤海灘涂開發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緊密結合
湖區漁業資源在掠奪性的捕撈中不斷減少,雖然近些年來在政府的努力下,毒魚、炸魚等危害性很大的非法捕魚手段被徹底遏制,但電網、定置網和竭澤而漁等有害的捕魚方式仍很普遍。即使在規定的休漁期間,仍有不法分子偷偷捕撈,給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繁殖帶來毀滅性打擊,對候鳥的覓食和棲息環境也是一種破壞。
如何合理地開發和保護鄱陽湖區的濕地資源,協調人類活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系統,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此外,越冬水鳥到達、離開的時間,與溫度、風力和風向等氣候因子密切相關,要繼續深入開展鄱陽湖氣候因子與鳥類遷徙的有關研究,以更好地保護鄱陽湖的鳥類。
位于鄱陽湖東北方向的黃渤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東臨朝鮮、韓國,北面和西面緊接中國海岸,跨遼寧、河北、天津、山東和江蘇5省市,其中遼寧半島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蓬萊角的連線,是渤海和黃海的分界線。由于長江、黃河、冠河、淮河、海河、鴨綠江、洛東江等13條主要入海河流的沖刷,使黃渤海沿岸絕大部分為平原海岸,形成潮間帶灘涂濕地,特點是周期性被潮水淹沒,形成緩坡和淤泥沉積。
潮間帶棲息地含海灘、沼澤、灘涂、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它們提供食物供給、穩定海岸線、防止風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服務。渤海沿岸潮間帶平均生物量(生物量指一條食物鏈可支持的生物總質量)達到268.3克/平方米,黃海沿岸潮間帶平均生物量達198.5克/平方米,為各種水禽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取食場所。
東亞-澳大利亞路線是全球最具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候鳥遷徙路線之一,而黃渤海的潮間帶,特別是其中的泥質灘涂是該路線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千萬只遷徙水鳥提供了優良的中途停歇地。
在黃渤海沿岸繁殖、停歇和越冬的各種水禽和海鳥約200種,黃海北部海岸是許多鸻鷸鳥類遷往繁殖地前的最后停歇地。據調查,鸻鷸鳥類約占黃渤海遷飛鳥類總數的69.3%;鷗類和燕鷗類占總數的6.78%;雁鴨類占總數的2.73%;鷺類和鳽類占總數的2.12%;秧雞類占總數的0.44%;其他如鸕鶿類、鹮類和琵鷺、鸛類、鶴類、鵜鶘類,占總數的0.37%。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總計8條候鳥遷徙線路中,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的水鳥數量最多,并以每年5%~9%的速度銳減(極度瀕危的勺嘴鷸每年減少26%),這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是罕見的,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這條遷飛路線可能消亡。在這條路線上,有16處潮間帶水鳥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其中黃渤海就占了3個,分別是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
近20年來,黃渤海沿岸進行了大范圍的圍填海,其中渤海的人工填海面積已超2000平方公里,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這3個關鍵區域的填海情形最嚴重,導致大量潮間帶喪失。遼寧、河北、天津、山東的濱海開發區潮間帶破壞非常嚴重。
黃渤海地區其他物種的下降趨勢與鳥類是平行的,進一步證實了此區域潮間帶生產力和健康狀況不斷退化,整個食物網都呈階梯式下降。
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等地已經嚴重富營養化,污染源自人類陸地和海洋活動。從20世紀90年代起,有害藻華發生頻率增加了3.4倍,現已影響黃海1.63萬平方公里海域,每年給我國造成2.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65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持續不斷的土地開墾和城市化擴展,使山東膠州灣海岸的貝類種群已處于滅絕邊緣。此外,過度捕撈水母天敵的幼蟲,水體中的垃圾為水母提供了棲息地,以及水母捕食幼魚,導致黃海渤海的水母潮急劇增加。黃渤海的生物組成發生了總體改變,食肉性大型魚類減少,經濟價值低的小魚增加,水母增多,硅藻減少。一些海洋石油開發導致的溢油和井噴事件,也影響了黃渤海的許多棲息地。
值得一提的是,黃渤海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包括黃海中央冷水團海域。黃海中央冷水團位于黃海中部洼地的深層和底部,是該海域的一個重要物理洋流因素,其最主要的特性是比周緣水體溫度低、鹽度差距小。冷水團的存在,對黃海、渤海甚至東海的捕撈和養殖都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為黃海海域的海參、鮑魚、蝦夷扇貝等高檔水產品提供了最適宜生長的環境。該冷水團若發生異常,就可能導致整個海區的溫度和鹽度劇烈波動,使那些生活在其邊緣劇烈變化區間的生物大量死亡。
探索人類活動、濱海遷徙鳥類和底棲生態系統的關系,提出濱海濕地的有效管理模式,對保護黃渤海的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探索人類活動、濱海遷徙鳥類和底棲生態系統的關系,對保護黃渤海的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黃渤海圍填海對水禽棲息地造成巨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