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19日,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設立的“一丹獎”在香港公布首屆獲獎者名單。這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獲獎者每人300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2513萬元)獎金甚至高過諾貝爾獎。由于“一丹獎”被外界看作對推動中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而獎項遞交的申請材料要求是英語,最終獲獎者也都是外國人,這一評獎結果旋即遭遇質疑。
網友的質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是個人出資設立的獎項,申請材料要用什么樣的語言,最終獎給誰,這是獎項設立者和評委的權利。至于這一獎項究竟能否成為權威的教育獎項,要看它接下來在全球以及國內形成的影響力。
若從推動中國教育改革出發,最直接的做法是面對教育改革、創新項目評獎;如果是全球評獎,則要看項目與中國教育是否有合作、推廣空間。即通過評獎,發現有助于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國際先進教育經驗、做法,同時也讓中國教育界從獲獎項目中打開視野。
在這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實踐遠比物理、化學的科學發明創造更復雜。每個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教育管理、學校辦學制度、評價體系不同;老百姓關注的教育重點也不同。想找到一個解決教育問題的“全球方案”不現實。
筆者曾多次參加教育國際論壇,發現國外教育者與我國教育者關注的問題有很大不同。這次“一丹獎”兩位獲獎者的成果:CarolS.Dweck鼓勵學生積極評估及發展自身潛能的“成長型心態”理論,以及VickyColbert“以學生為中心”融合課程、教師培訓、社群參與及校園管理等因素,有系統及高成本效益的教學模式,正好反映出國際教育的興趣點:解決學生成長問題和高質量鄉村教育問題。這當然也是我們感興趣的方面,但我國與國外教育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
美國大學自主招生,中小學有較大自主辦學空間,中小學學校管理實行學區制管理,家長委員會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考慮教育管理、辦學制度和評價體系等問題,把這些教育概念用到中國來,要解決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估計需要很長時間的本土化,甚至極可能有嚴重不適應癥。
我國當前的教育熱點,諸如幼兒園小學化、小升初擇校熱、學生學業負擔沉重、補課熱、全民高考等等,這大多不是國外教育熱點,獎項的評委也可能不太理解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這樣的教育改革。對外國教育者來說,他們可能會關注具體的教育細節,但中國教育者比他們更難,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社會情緒。
促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多方力量,但首先必須明確我國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對于中國教育改革來說,當前更需要的是對教育管理、評價制度的突破,應該積極鼓勵的是這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