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綠
隨著全球化發展,各國對國際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增長迅速。這讓教育交流與合作,尤其國家間合作辦學有了廣闊空間。
國家間合作辦學不僅有利于促進學術交流和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國際化發展,還能通過留住優秀畢業生實現網羅國際人才的目的。事實上,這也是目前不少國家吸引人才的通用做法。
早在2015年,我國就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留學生目的國。但國際留學生占在校生比例只有0.46%,是美國的1/9,國際化教育水平依然較低。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無疑有助于改變這種局面。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已有不少頗具代表性的案例,比如上海紐約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但總體而言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有亟待改進之處。
首先,不能只注重表面甚至經濟效益,而應以培養國際人才為初衷,開展新興學科、急需學科的合作項目,引進國內急需、國際先進的課程和教材。注意借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模式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
其次,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發達國家合作辦學的突出特點在于對合作辦學設置獨立評估體系和常規性的質量檢查制度。比如美國ACICS、英國QAA等都是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聯盟,對各高校海外合作辦學活動進行不定期檢查,發現不符標準的高校立即取締跨國辦學資格。這種完善的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正是我國合作辦學迫切需要補足完善之處。
第三,充分發揮海歸人員作用。不少海歸人員回國后遇到各種挑戰,而讓這些國際化人才進入中外合辦學校,則可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優勢。
第四,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實現“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注意“走出去”,加快境外辦學步伐。這樣不僅能增進對象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能培養當地技術與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務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機構。▲
(作者是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兼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