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 要:新課程改革被提上日程,新課改指導下的新教材也走進教學中,在初中語文教師和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教學方面與過去的傳統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師轉變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模式的變化,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和過去相比煥然一新。以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為主題,思考分析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內涵;創新
一、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內涵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與以往的教學在形式、理念等方面都發生了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改變自身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好語文知識,在課外也要豐富語文的知識,形成課內課外的連接貫通,為學生現在與未來的語文能力打好基礎。
(一)課間互動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新在教師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老師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也不僅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它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互動。教師作為長者,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學生之中,用真心與學生溝通構建感情,與學生一起學習,與學生一起成長,做學生的同行者。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多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堂活動,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一起在新課程改革下進步。
(二)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文化素養。這需要學生轉變觀念,學生要做到積極參與課堂,發揮自身的本領,敢于展現自己。而教師要做到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平等的展現自我的機會,做到因材施教,鼓勵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可以很好地適應新課改。教師要時刻切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做好指引學生的工作。
(三)學習觀念轉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希望學生可以展現出自己所特有的個性色彩。因此,新課程改革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課程觀念。教師不單單是上課,學生不僅僅只是接受,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二者要有機地融合起來,要讓學生走進文章,體會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做到真正理解文章內容,而不是表面的課堂完成。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恰當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為其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語文教學新革新
在上面已經思考分析了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內涵,其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個方面:課間互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學習觀念轉變。根據這三個方面以及應該在實際教學中注意到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改變的措施。
(一)營造動態的課堂環境
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改變原有的課堂環境。要將原本的課堂環境中加入活力元素、創新元素,使課堂變得與眾不同。打破固有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構建一個雙向互動的課堂環境,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營造一個熱情舒適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使教師與學生得到共贏。比如《孫權勸學》可以分角色朗讀和表演,使上課效果更佳。
(二)創新課堂教學
教師不能一味使用板書形式教學,需要引進不一樣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主動參與課堂,給予學生課堂的主動權。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從多方面向學生展示文章。例如《背影》,是朱自清的文章,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先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父愛,再讓學生談自己的父親,然后提到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背影》。在父愛的框架下,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分享他們特有的父愛,營造一個濃情的氛圍。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新意,也可以達到育人的目的,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拓寬學習范圍
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教材時,可以由課內的知識拓展到課外的知識,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學生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要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例如《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事物說明文);或闡明事理(事理說明文),目的是給人以知識。在學習完這篇文章后,給學生機會走進大自然,去真正體會文章中的大自然的語言,并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寫一篇類似的可以從生活中體驗出來的說明文。布置學生在生活中去了解有關大自然的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喜好和興趣。
本文思考分析了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的三個方面:課間互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學習觀念轉變,并給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營造動態的課堂環境、創新課堂教學以及拓寬學習范圍。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需要以身作則,時刻關注學生的適應情況。總之,新課改必須理念新、思維新、教學方式新,尤其是老師要有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延蘋.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趣味教學法[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3):131.
[2]張啟卉.淺談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創新教育[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