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星 李曉紅
摘要:“中原定,天下安”,中國高層決策者決意高調推進“中部崛起”這一區域發展戰略,在中國整體發展布局中走出了關鍵之棋。目前,區域發展不平衡是阻礙全面小康目標實現的重要問題。文章通過對相關理論深入分析,通過構建區域發展能力定量評價指標體系,從要素聚集能力、資源配置效率、產品競爭力、生態環境承載力四大維度對我國31省、市或自治區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精細分析和對比考量。采用標準化、功效系數分析法對指標進行預處理,并通過拉開檔次法對各級指標進行客觀賦權,逐級加權合成得到區域發展能力總指數。最后,以中部地區為例,從發展能力的視角衡量中部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凸顯我國中部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揭示出制約我國中部地區均衡發展的影響因素與根源,并提出中部地區的崛起戰略建議。
關鍵詞:區域發展能力;中部地區;差距收斂;經濟增長;長短板
一、引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繼作出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后,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是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促進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有利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良性互動的發展新格局。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資源、產業、人才等綜合優勢,進一步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區域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RCDI)
目前對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HDI、全面小康發展指數和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因此,其可供借鑒的評價指標體系非常有限。相對于其他指標體系而言,RCDI評價指標體系測算指標個數適中,指標數據獲取難度小,既能較全面的反映區域發展能力的實際情況,也能減輕指標搜集的工作量;總指數的合成方法簡單方便,易于掌握。
根據區域發展能力的定義,需從四個維度選擇指標,對區域發展能力進行衡量。如表1所示。
三、全國各省(市、區)RCDI測算
RCDI的計算過程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過程,即通過數學模型將各區域多個評價指標值“合成”一個整體性的綜合評價值,并根據這個綜合評價函數計算各區域的綜合評價值。一般來說,評價指標可分為“極大型”、“極小型”、“居中型”和“區間型”四種不同的類型。因此,計算之前需要對指標進行一致化處理;另外,指標之間還會由于各自的單位和量級的不同而存在不可公度性,因而需要作無量綱化處理。
(一)指標預處理
指標預處理一般包括指標一致化和無量綱化。一致化是指當所有指標朝著同方向變化時,所有指標值也朝著相同方向變化;無量綱化是指消除所有指標值的量綱。無量綱化可有不同處理方法,常用的有“標準化”和“功效系數”處理法。
(二)綜合評價方法
省份pi對于評價指標sj的觀測值為xij(i=1,2,...,m;j=1,2,...,n),稱之為省份pi關于指標sj的屬性(指標)值。對于這個多方案的決策問題,可構造一個多指標的線性加權綜合評價函數
其中x′ij為指標值xij經過一致化和無量綱化的處理值;ωj為評價指標sj的權重且滿足條件
顯然,評價指標的權重ωj對綜合評價值的排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主要包括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集成賦權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拉開檔次法”的客觀賦權法。
(三)測算三級指標權重
1. 對每個選定的二級指標,采用相關數據確定其所有三級指標的權重。這是因為運用拉開檔次法確定權重,權重系數會隨著標準化數據的不同分布規律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各二級指標體系每一年都會產生一組權重系數,造成同組指標權重的不一致性。為了簡化運算,并保證計算結果的可比性,需要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相同年份的標準化值來確定其權重并作為通用權重。
2. 按照“拉開檔次法”根據公式求三級指標的權重。
經過計算,各二級指標(要素聚集能力、資源配置效、產品競爭力、環境承載力)的三級指標權重分別如表2所示。
“要素聚集能力”的三級指標權重向量:
(四)計算二級指標綜合值
采用功效系數法(取C=40,D=0)對二級指標數值進行預處理,并分別取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如表2,采用公式分別計算各二級指標的綜合值,分別得到各年各省(市、區)的EAI、EEI、PCI和RCI值。
采用相關各二級指標的綜合值,采用公式計算二級指標權重向量為:
?覣=(0.2624,0.2729,0.3127,0.1520)T。
二級指標權重向量亦可以表述為表3的權重系數。
(五)計算總綜合值
運用各年各省(市、區)的EAI、EEI、PCI和RCI值,以及表3的權重系數,采用公式計算每年各省(市、區)的RCDI值以及對其二級指標進行深入分析。
四、中部地區發展能力的深層分析及崛起戰略建議
(一)中部6省RCDI的長板與短板
根據對中部各省RCDI二級指標值的比較分析,可以在兩個層面識別各省RCDI的長板與短板。一是從區域層面看,中部各省二級指標的相對長板是EAI和RCI值代表的要素聚集能力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短板是PCI與EEI值代表的產品競爭力與要素配置效率。根據分析得出,PCI值具有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省份僅為16.7%,并保持增大的態勢;EEI值具有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省份中2015年占比較高和比較穩定,但是仍然沒有達到50%。因此,就中部地區而言,這兩項無疑是其短板。也是中部省份RCDI值總體排名呈現分化態勢的主要原因。相反,從優勢和比較優勢省份占比來看,EAI值占比和RCI值占比均保持不變,分別為66.7%和50%。表明中部地區相對于其余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省份數量保持穩定;不過,因為省份占比仍然超過50%,我們可以認為中部作為一個區域整體,在這兩個領域具有優勢和比較優勢。因此,中部區域RCDI的短板是PCI和EEI,但近年來PCII優勢提升較快;長板是EAI和RCI,但近年來優勢保持不變。endprint
二是從省域層面看,可以得出各省的長板和短板。
根據前面對各省RCDI二級指標的比較分析,江西省在4個二級指標中,3項屬于優勢省份,1項屬于劣勢省份,除了EEI優勢縮小以外,其他優勢在加大,因此,其二級指標值為短板明顯的上升型省份。湖南省只有RCI的優勢較為明顯,其余3項二級指標中,PCI的劣勢在加大;EAI和EEI劣勢保持不變,因此,河南屬于長板明顯、短板也很突出、非均衡性很差的省份,可以命名為短板明顯的下降型省份。湖北省在4個二級指標中,2項屬于優勢省份,兩項屬于劣勢省份,其中EAI的優勢在減小,RCI的優勢不變;劣勢省份中,EEI的劣勢不變,PCI的劣勢在加大,可以命名為短板明顯的穩定型省份。安徽省4項二級指標中,只有EAI指標屬于優勢指標,而且優勢在擴大,其它三項均為劣勢指標。其中EEI與RCI屬于劣勢減小型指標,PCI屬于劣勢增大型指標。因此安徽省屬于長板明顯與短板突出的非均衡上升型省份。山西省4項二級指標中,3項屬于比較優勢省份,1項屬于劣勢省份。其中,EAI與EEI屬于比較優勢減小型指標;PCI屬于比較優勢明顯型指標;RCI屬于劣勢不變型指標。可以命名為比較優勢縮小性省份。河南省只有EAI的優勢較為明顯,其余3項二級指標中,EEI的劣勢縮小;EEI的劣勢依舊十分明顯;PCI的劣勢在加大;RCI劣勢保持不變,因此,河南屬于長板明顯、短板也很突出、非均衡性很差的省份,可以命名為非均衡下降型省份。
(二)中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崛起戰略建議
發展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從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圈后,中國的經濟發展緊跟世界發展的腳步。但是,不同地區由于其產業結構以及資源稟賦不同,在應對危機和抵御危機的能力也大不相同。根據前面的分析結論,增強中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1. 保持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以及我國各大區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導致一些地區經濟大幅下滑。危機導致沿海地區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由于中部地區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并不比沿海發達地區少,這些省份的勞動力優勢得到進一步體現。中部地區為應對金融危機對本地區的進一步影響,抓住機遇,并承接轉移來的企業,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本研究對各區域RCDI的經濟增長彈性進行了計算,從區域層面來看,中部地區RCDI值的經濟增長彈性雖然為負數,但是高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因為金融危機以后,中部地區充分利用地區優勢,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因此,對于中部地區來講,保持經濟增長仍然是使區域發展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
2. 實施差別化的省域經濟增長策略
中部地區各省RCDI值得排名位次比較分散,根據各省RCDI值的經濟增長彈性,需要實施差別化的省域經濟增長策略。其中,在經濟增長彈性較大的湖北和江西省,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戰略實現區域發展能力的較快提升。在經濟增長彈性有限的河南省,則除了重視經濟增長以外,需要根據RCDI值的長板和短板,綜合施策,才能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較快地提升其自我發展能力。對于經濟增長彈性為負的湖南、安徽和山西,則更需要對癥下藥,將區域發展能力的提升優先于經濟增長目標,否則,極易形成能力提升與經濟增長的惡性循環。
3. 加固長板,做長短板,增強RCDI四個維度的協調性
與其他區域的比較分析表明,在區域層面,中部地區RCDI的相對長板是EAI和RCI值;短板是EEI與PCI值。因此,對于中部地區整體而言,繼續保持EAI與RCI的比較優勢,同時不斷提升EEI和PCI值,補齊短板,無疑是提升中部地區RCDI的針對性策略。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來看,在實施中部振興戰略時,需要突出上述“固長補短”的戰略思路。一是國家應采取相關政策激勵,加固中部地區的EAI和RCI長板地位;二是需采取措施,激勵中部地區EEI和PCI值的提升,補齊短板。
4. 實施中部地區省域RCDI提升的“固長補短”思路
根據表4列出的中部各省RCDI值的長板和短板,可以得到各省“固長補短”的RCDI提升思路,如表5所示。
對于江西而言,短板是“劣勢加大”,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短板,“補短”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對于山西而言,但是“三長”是比較優勢減小、減小和比較優勢明顯;“一短”是“劣勢不變”,所以,對于山西而言,“固長”的任務相對于“補短”,也許更為重要和有效。對于湖北而言,“兩長”是“優勢減小和優勢不變”;“兩短”則是“劣勢穩定或者加大”。這表明對于湖北而言,“補短”至關重要。因此,“補短”應優先于“固長”。對于河南而言,“一長”是“優勢縮小”;“三短”是“劣勢不變、縮小和加大”。因此,對于河南而言,“補短”和“固長”同等重要。對于湖南而言,“一長”是“優勢不變”;“三短”是“劣勢穩定、穩定和加大”,非均衡性明顯。因此,湖南不僅要高度重視“固長”,更需聚焦“補短”。對于安徽而言,“一長”是“優勢加大”;“三短”是“劣勢減小、增大和減小”,因此,“補短”是提高其RCDI值更為有效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邢青.遼寧省區域發展能力評價[J]. 資源與產業,2011(02).
[2]姜安印.區域發展能力理論——一個初步分析框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3]魏麗莉,陳璐.區域發展能力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視角(下),2012(10).
[4]姚曉東,曲福田,肖屹.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及協調性研究[J]. 江蘇社會科學,2008(06).
[5]胡安俊,沈山,胡瑞山.江蘇省東隴海產業帶區域發展能力評價與提升策略[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04).
[6]李慧,魯茂.西部地區發展能力不強的多因素分析[J].科學與管理,2008(05).
[7]胡安俊,劉瑜,蔣慶豐.基于熵值法的東隴海產業帶區域發展能力評價與建設策略[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8]冷志明,唐珊.武陵山片區自我發展能力測算及時空演變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縣級數據的實證[J]. 地理學報,2014(06).
[9]韓增林,張云偉.東北地區經濟綜合發展能力時空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0(05).
[10]孫根緊.中國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及其構建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11]王黎明,毛漢英.我國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0(02).
[12]李海紅,張劍.西藏自我發展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制度激勵、要素聚集與地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研究”(項目編號:11XJL002)。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