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也迅
【摘 要】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新聞業也開始飛速發展。在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下,媒介形式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媒體受到了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在這樣的新時期,黨報如何發展引發了很多媒體人的思考。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出發,提出了幾點關于新時期黨報如何發展的思考,來自作者的一些拙見,希望可以為黨報從業者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輿論引導 媒體公信力 社會責任 報紙新聞 媒介格局
從歷史來看,中國媒介的發展歷程中,每一種新形式的媒介出現,都將引起一場媒介變革,然而這種變革只是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機遇中暗含挑戰,并非取代。傳統媒體現已隨傳播環境改變而改變,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強烈競爭壓力和非同凡響之機遇。傳統媒體在其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其傳播理念也有著較大的轉變,利用多種方式來發揮出自身優勢。
新時期對于報業來說,雖然受到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其新聞發布的周期、成本、模式都需要新的轉變;但以另一角度來看,報紙憑借數百年所積累的傳播公信力,是新媒體短時間內難以逾越的。互聯網傳播同樣受到了瞬時性、快餐性等特點的局限,這就為報業的發展帶來了空間。而作為報業中如此重要的角色,黨報在新時期的發展不僅僅是關系到黨報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也關系到整個報業的發展,而如何實現黨報的長遠發展,是對報紙新聞從業者在新時期提出的新要求。
一、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辦黨報、引領輿論走向,前提便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給行業帶來的意義。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涉及了諸如新聞本質、新聞傳播規律、新聞原則等一系列基本觀點,是每一個黨報人員都需要清楚理解的,是一切新聞工作的出發點。而僅僅做到這些,其實無法將黨報真正經營好,必須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認識到新聞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了解實事求是的概念,才會真正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只有對事實足夠地尊重,對新聞規律有足夠掌控,并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令黨報在新時期屹立不倒。
二、輿論引導上提高創新意識
從歷史的發展便可看出,黨報所發揮的作用不得小看,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黨報的發展始終推動著中國新聞行業的進步。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平面媒體要數影響力較為強大的,則是以黨報為首的報紙媒體。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黨報在解放自身思想的實踐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黨報引導輿論的作用也越發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便引發了由內而外、自上而下地對于真理標準的一系列大討論,引發了一場由黨內到黨外的真理標準大討論,這次討論幫助人們擺脫了思維層面之束縛,讓思想解放路線得到確立。進入到21世紀,黨報在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戰略構想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其影響力。
然而,黨報在改革開放后的新聞行業里雖然取得了十足的進步,但是在推進社會發展層面上作用并沒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缺乏引導社會輿論的創新思維。在新聞的內容形式層面,并沒有對內部發行文件進行一定符合受眾的深度解讀,還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發布。同時在宣傳方式上也存在著呆板僵化的現象。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受眾的心理和審美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味重復的內容和形式,都會帶來受眾的流失,自覺地提升創新意識,是現階段報紙媒體從業者的目標所在。
三、明確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
我們國家的社會性質,必然決定了黨報之作用,那就是黨和人民溝通之橋梁,也是向外發聲之喉舌,是行政綱領、路線傳播之重要平臺,以及引導社會輿論之主要手段。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為受眾帶來更多發聲的機會和平臺,形成了網絡輿論,與傳統輿論相比,無論是表達機制、傳播規律還是影響機制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為輿論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安定有序。國家團結才能讓人們的利益得到充分地滿足,這也是中國黨報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任何形式的媒體,都要堅守其社會責任。而黨報需要加強自身的媒體責任建設,提升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讓每個報紙新聞從業者都必須明確,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到底是在哪里。
四、提升黨報宣傳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
相比于互聯網和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都占有很大的優勢,盡管互聯網用戶在不斷地增加,但人們對于新平臺的新聞真實仍存在很大質疑。在這樣的媒體格局下,傳統媒體更需要加強對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建設,從而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黨報工作者要對新聞傳播規律有著足夠深度的認識,以便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依照新聞傳播規律,在第一時間將黨報的聲音發出,令其占據輿論制高點,從而把握輿論環境的主動權。尊重新聞傳播規律,讓人民對新聞本身有足夠的正確認識,這樣做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性,也能夠提高黨報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權威作用。此外,黨報還要對社會熱點事件有足夠的輿情分析,讓黨報有對于議題上的創新能力。黨報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在主動議題上設置對內和對外的兩種模式,其一的主要受眾群體則為國內的人民群眾,以此來以人民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將黨的政策方針傳遞出去。其二的主要受眾群體則是面向國外人士。通過對國外人士設置議題,從而強化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向世界發出屬于中國的聲音。再次,黨報新聞要有時代性的體現,在把握好新聞發展規律之情況下充分發揮創造力。在新聞媒體日趨融合的情形中,報紙新聞從業者則需要緊跟趨勢,挖掘出受眾之心理,與人民群眾產生密切互動。
結語
在新媒體時期,黨報有著較為艱巨的現狀需要面對,令黨報持續發展也需要新聞從業者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如今黨報在發展中正經歷前所未有之困境,黨報持續發展,離不開新聞從業者不斷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新宣傳方式,加強黨報影響力,使其重新成為媒體階層重要一員。
(作者單位:鐵嶺日報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