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財的一生和麥子緊密相連。
麥子是糧食,麥子滋養生命。出生在老愚公家鄉——河南省濟源市深山溝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郭天財,童年時期所經歷的貧窮苦難讓他永遠難忘饑餓的滋味,更能理解“糧食”二字沉甸甸的含義。因此,年幼的郭天財暗暗立下了“將來當一名農業科學家,讓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的志愿。1974年,郭天財被保送到河南農業大學,并在畢業后憑借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小麥科研工作。自此,這位農民的兒子與小麥結下了不解之緣。
麥田是他的課堂
教學,是郭天財肩負的第一重任。
24歲的郭天財一走上大學講臺,就擔任了《作物育種學》等重要課程的教學任務。為了給學生講好每一堂課,他廣泛查閱國內外資料,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并反復修改、認真寫好講稿。為確保講課流暢和教學質量,每次授課前他都在辦公室面對墻壁把授課內容反復講2~3遍,直到自己完全滿意為止。他講課深入淺出、重點突出,能用生動的實例闡明深奧的原理,學生們都愿意聽他的課。直到現在,已經畢業二三十年的學生,每次提到聽郭老師的課,總是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作為一名農業大學的專業課教師,郭天財歷來十分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技能,注重提升學生發現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水平。于是,他把田間當課堂,把麥苗當教材,帶領青年教師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實習生,深入小麥試驗田和生產地一線。在麥田這個大課堂里,郭天財帶著學生查苗情、查災情、查病蟲草情,實地觀察高產小麥生長發育規律,現場為學生講解小麥生產特點。他親自設置試驗,為學生提供實驗實習場所,使學生把課堂上和書本里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郭天財自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言傳身教。“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做人,如果學生的品質不好,學習再好也沒有用;學習不能死讀書,要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郭天財說。他不僅對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業務學習要求嚴格,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也十分關心,經常教育他們要“先做好人,再做好學問”。他的愛人偶爾也會“埋怨”:“他心里只有小麥科研和學生,他對學生和小麥的感情比對我們還深。”
其實,這個總是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對學生而言,本身就是一本無言而深沉的教科書。
在教書育人方面,郭天財的成績突出:獲河南農業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河南省“創先爭優黨員之星”、河南省“感動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河南省“教育服務年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與獎勵。
如今,郭天財的很多學生都已成為農業教育和小麥生產、科研領域的佼佼者。
麥田是他的家
“他經常奔波在河南農村,有時遇到刮風下雨,別人都往家里跑,他卻往試驗田里跑……”在妻子眼里,麥田仿佛才是郭天財的家。
2006年10月12日,郭天財一大早去蘭考安排小麥高產攻關試驗,妻子在家因突發腦中風不能動彈,郭天財只能打電話讓鄰居幫忙把愛人送到醫院。從蘭考回來后,還有學生和同事在農場等著郭天財安排第二天的試驗,那日直到晚上9點多他才趕到醫院。由于當時正值種麥的關鍵時期,郭天財不能守候在妻子身邊,只能請家里親戚來照顧,自己只有晚上才到醫院里看看愛人……“那次老伴在醫院住了40多天,我因忙于種麥沒能陪她幾天。”每每提到這件事,郭天財總是滿懷歉疚。
以麥田為家的郭天財,形象和“專家”也很“不搭”。他衣著樸素,衣服和鞋子經常沾滿泥土。他常說:“作為農業大學的專業課教師,如果身上不經常帶點土,腳上不經常沾點泥,就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他隨身攜帶的提包里始終裝著一把小鏟子和一個鋼卷尺——小鏟子是到麥田用來挖土看墑情和小麥根系生長情況的;鋼卷尺是用來測量小麥的株高等生長狀況的。這兩樣小工具,是郭天財及時發現小麥生產存在問題和科學提出對策措施的得力助手。
由于常常往麥田里跑,郭天財和農民們都很熟。“作為一名農業大學教授和小麥科技工作者,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一定要到農民中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融入糧食增產中——這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是郭天財秉持的信念。
每逢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麥田里總少不了郭天財的身影。要么是帶領課題組在田間考察小麥的生長狀況,要么是為農民講課,現場指導農民科學管理小麥……“要想創高產,種啥?咋種?咋管?得問郭老師!”這位以麥田為家、毫無“架子”的大學教授和小麥專家,早已是農民心中的良師益友……
麥田是他生命的舞臺
麥子長得好不好,麥子如何長得更好,是郭天財最深的系念,是他用生命去灌注思考的問題。一個個小麥高產紀錄的突破,一次次小麥增產過程,亦是郭天財生命逐漸鋪開的旅程。
20世紀80年代初,郭天財接任河南省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研究推廣協作組組長。他帶領課題組從篩選利用品種入手,深入系統地研究了高產小麥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構成特點、形態生理指標等,制定了一系列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并采用“邊研究、邊示范、邊推廣”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系列在理論上有重大創新、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生產上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重大科研成果。
“九五”期間,郭天財主持承擔的“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國家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曾在偃師市創造了萬畝連片連續兩年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紀錄;“十五”期間,郭天財主持在蘭考、溫縣、浚縣實現15個點次15畝以上連片畝產超650公斤高產典型;“十一五”期間,他領導的課題組連創小麥15畝連片平均畝產717.2公斤、50畝連片平均畝產735.2公斤和100畝連片平均畝產751.9公斤的最高單產紀錄,并在國內率先創造了在同一塊土地上小麥、玉米萬畝連片平均畝產超噸半糧(1524.74公斤)的高產典型;“十二五”期間,他又在修武縣指導創造了畝產821.7公斤的全國冬小麥最高單產記錄,從技術上支撐河南小麥實現了“十三連增”……
郭天財在麥田里堅守,哪怕是最艱難的時期。2008—2009年的那場特大旱災,歷史罕見。作為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的首席專家,郭天財在干旱的土地上來回奔走,詳細調查旱情、苗情和病蟲草情,現場指導農民科學管理麥田……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和他的學生們在滾滾熱浪中行走了近萬公里,師生個個曬得如黑炭一般,起了滿嘴的燎泡……
榮譽紛至沓來:1999年被評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 2007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2008年被評為“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優秀崗位科學家”“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最具影響力人物”“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2010年以來,郭天財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華豫科技精英獎”“河南省農業科技先進人物”“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河南省先進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華農業英才獎”“中國作物科學技術成就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與獎勵。 2011年12月26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表彰獎勵大會上,郭天財代表全國農業科技人員發言……
面對自己擁有的非凡成就和炫目榮光,郭天財的初心未變。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生長在農村,從小就與農村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是河南農大的老師培養了我服務三農的知識和本領;我工作在河南,是全國農業大省給我提供了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臺。”
郭天財依然在麥田里守望。麥田是他的課堂,是他的家,是他生命真正能夠鋪展開的舞臺。他將在麥田里,奉獻自己的一生。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