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超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實施歷史教學的同時促進素質教育,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更要廣泛地涉獵,形成健康而又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素質教育;教學策略
歷史教學的目標并不僅僅局限于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該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促進素質教育呢?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是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必備的能力,創新精神同樣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歷史學科的特殊性似乎決定了它只能照本宣科,決不能隨意篡改歷史,但這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不矛盾,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正視歷史、尊重歷史的基礎之上學會創造,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加富有創造性。首先,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意識,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其次,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歷史課堂增添新的光彩;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七年級上冊的“活動課二編歷史小故事”這一課,由于緊張的教學進度,很多情況下都是忽略不講的,但我卻一直堅信存在即合理,既然編者將這一課編入教材就一定有其獨特的意圖,并且對這一活動課情有獨鐘,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將他們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有的人對諸葛亮頗有研究;有的人對秦始皇有著獨到的見解;有的人對于春秋戰國時的故事信手拈來……拋開考試和分數,讓我看到了孩子們不同以往的一面。
二、促進學生的情商教育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文科,擔負的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健康而又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一種學科思維,使他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能夠站得高、看得遠,不盲從不偏信,擁有自己的觀點和主見。初中生正處于13歲~16歲的青春期,思維活躍,但極易受老師的誘導,很多時候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句帶有傾向性的話,都有可能影響到一大部分學生,因此,教師一定要謹言慎行,不要將自己的一些偏見帶給學生,留給他們獨立、自由思想的空間。此外,在掌握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基礎之上,學生在看待中日關系等敏感問題時很容易走向極端,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宏觀上的把控。
例如,在講授“侵略與反抗”這一單元時,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連課堂氣氛都是壓抑而又沉重的,特別是講到一些比如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的動情處,有的學生默默地攥緊了拳頭,義憤填膺,眼中充滿了怒火。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正視歷史、尊重歷史、銘記歷史,不要過于極端,并且將這種思想持續一生。為此,我糾正了學生中很多極端的觀點,而且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正確理性愛國?老師希望你們都是在愛和溫暖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而不是充滿了戾氣和抱怨,也希望你們能夠秉持自己的原則,不盲從不輕信,以更加理智的方式去愛國。歷史的意義并不是讓我們沉湎于過去的苦痛之中,而是警示世人,站在歷史的肩膀上負重前行,這才是它最大的意義所在。
三、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既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史料紛繁復雜,很多學習任務僅僅憑借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就會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講授“近代化的探索”這一單元后,我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時間、起因、性質等諸多因素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清晰而又規律的知識網絡,更有利于學生將一個個瑣碎的知識點按照邏輯順序聯系在一起,進一步鞏固夯實這一單元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這個單元的知識內容。
總而言之,實施素質教育絕非易事,它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并且結合學科特點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滲透,用自己的熱情和耐心去澆灌祖國所需要的人才,在打造高效而又精彩的歷史課堂的過程中,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也讓學生愛上歷史、愛上歷史
課堂!
參考文獻:
[1]馮國芳.初中歷史素質教育課堂探究[J].教育,2015(16).
[2]李勇.初中歷史素質教育“三法”[J].科學咨詢,201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