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郁
毫無疑問,作文,是獨立思考的產物,沒有獨立思考,就沒有作文??墒窃S多學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往往下筆匆匆,似乎沒有過腦子。沒有獨立思考,這作文必是他人嚼過的饃,也一定是拾人牙慧。既無新意,又何來價值,我又如何給你一個好分數?
古人早就對獨立思考作出過精辟的論述。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說,“謂文當與前合,是謂舜目當復八彩,禹目當復重瞳。”傳說堯眉毛有八彩,舜是重瞳,如果寫文章不創新,一味泥古,就好像要求舜要具備八彩、禹要具有重瞳一樣荒唐可笑。袁宏道從文體之蛻變看出了獨立思考之重要性,他說“曾不知文準秦漢矣,秦漢人何嘗字字學六經歟?詩準盛唐矣,盛唐何曾字字學漢魏歟?秦漢而學六經,豈復有秦漢之文?盛唐而學漢入魏,豈復有盛唐之詩?”(袁宏道《敘小修詩》)袁先生批駁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義,倡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這一主張就是性靈派獨立思考的結果。宋代戴復古在《論詩十絕》中,用一首通俗易懂的詩,簡明地闡述了文貴創新、文貴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說,“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
當然,獨立思考是難的,唯其難,所以才有努力為之的價值,才要硬著頭皮上,才要知難而進,才可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韓愈先生說,“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韓愈《答李翊書》)你看,要去“陳言”,要“取于心而注于手”,“戛戛乎其難哉”,多么難啊!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領袖,他都覺得獨立思考如此艱難,那我們的老師和同學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的確,寫作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事情。你看人家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那是人家讀人生,察生命,甘苦入心,冷暖入肺,早已將百思千慮爛熟于心的結果;你看人家屢有新見,出言卓爾,那是人家遍讀百家、轉益多師的結果;你看人家起短句,造長句,出口成章,文采風流,那是人家“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堅持苦練的結果;你看人家視野開闊,胸有大局,廣采博取,征引自如,那是人家“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結果……記住,盡管這是一個可以一夜暴富、瞬時成名的時代,但寫作這件事,卻需要“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功夫——除非你有絕世的才華和驚人的天賦。
一句話,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生活磨礪的饋贈,也是長期閱讀積累和長期堅持練習的饋贈。寫作,就是一種生命歷練,或許寫到最后你才能洞見寫作的奧秘,對此我們不能抱有走捷徑的心態。那么,就認真練習吧。怎樣練呢?我以我自己上過的一節大課(90分鐘)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高考北京卷考作文有一大一小兩個題目,小作文因文字少,篇幅小,講評起來十分方便,因此,我便選擇從小作文入手,以小帶大,跟學生講作文。我所有的講解,都立足于文本解讀,也就是選取學生的例文作分析藍本,解剖麻雀,舉一反三——我從不空洞地講理論;而且我所有的講解思路,都是在對比中展開,就是既讓學生看到差的文本,得分低的文本,也讓學生看到好的文本,得分高的文本,特別是讓學生看到,得分低的文本,怎樣經過修改后,一步步變成得分高的文本。我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在對比中反復揣摩,而不是聽老師灌鴨子式地講解。所以我的授課,就是啟發學生思考;我不要求學生記筆記,但學生必須跟著我一起探討,一起分析,一起質疑。我反復地強調感悟和見識的重要性,我經常直接提問:這一篇感悟值多少分?這一篇見識值多少分?讓學生對感悟和見識引起重視,這恰恰是我們一些作文課堂上見不到的現象。我力求引導學生搞明白一點,寫作就是一種見證,見證自己的所思所想,見證自己的成長,見證對生活的感悟,見證對歷史文化的浸潤,見證自己的聲音——對生活發聲,對當下發聲,對歷史發聲,發出自己的聲音,其實這就是獨立思考。
我們曾出過一個考描寫的小作文,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繪像”,考學生的閱讀功夫和描寫能力,一石二鳥。有個學生在考場上寫出了一篇滿分作文,她寫的是翠翠;但有意思的是,這篇小作文一經被挑出來評頭論足時,就暴露出一些問題,拿不了滿分,于是我就啟發學生挑刺,找問題,然后自己動手修改,要力爭改成一篇無可挑剔的滿分作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能力和修改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我特別提醒學生說,為什么這個考生寫出來的作文存留一些問題呢?其根本原因,還是琢磨的功夫不夠,思考得不夠,那考場上又不允許你多花時間去琢磨,怎么辦?琢磨的功夫在哪兒煉成?那當然要靠平時了。于是,我提醒學生,平時寫作文時,要多琢磨琢磨,磨刀不誤砍柴工。以下是學生改后的文本,我認為可以拿滿分,各位看值不值:
只有靈動的山水才能養育這樣的人兒,翠翠,你就如這美好自然的化身。你的眼睛猶如一汪清泉,純凈又深邃。你的眉纖目潤,好似神來之筆,幾筆就點成山水的神韻。你干凈的臉龐時常綻開笑顏,流露出你的天真與單純。你體態輕盈,像山間灌木旁一只輕快的小鹿,時而歇息于溪邊,時而暢快地奔跑在山林。你腦后粗長的麻花辮也淘氣地隨著你的動作上下飛舞。你是山中的精靈,周身氤氳著淳樸與自然的氣息,讓我如何能移開歆喜的目光?
不說技術上的優點了,比如首尾照應、分層描寫、多用比喻、細節描寫等,我要強調的是該考生具有的獨立認識和判斷。這就是她開頭寫的一個中心句,“只有靈動的山水才能養育這樣的人兒,翠翠,你就如這美好自然的化身。”這既是她對小說中翠翠的一個基本判斷和界定,也是本篇小作文的中心句,以下的描寫就統攝于這個中心句。有沒有這個中心句,是很不一樣的,有,本段文字就有靈魂,讀者就能窺見作者的感悟能力和見識水平,評卷者就可以給高分。如果沒有,這一段文字就是一盤散沙。很遺憾,很多考生沒有。
還比如寫作“藍天下”這樣一個題目。我們的命題要求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性文字。題目本身沒有難度,幾乎不用審題,拿起筆就可寫。但恰恰又不能拿起筆就寫,那樣你的“獨立思考”可能就沒了。所以你的筆不可亂寫,寫什么,為什么要寫,必須想清楚。很遺憾,有的學生下筆太快,匆匆寫就200字,但意義寥寥。其實這就是不動腦筋的結果。我們來看一個例子:endprint
藍天下,我騎著車在山間的小路上,耳機中優美的音樂令我沉醉,我和她約好了在山頭的小廟中相見。我想這藍天就猶如我倆的感情,那么純真,那么美。一不小心我坐在廟旁的樹陰下睡覺了,醒來時發現她就靠在我身邊,安靜地睡著,我沒叫醒她。雖然肩有些酸痛,但在這藍天之下,沒有什么能比這更讓人美好的事了。
這篇小作文有三個主要問題,第一,要求寫一段抒情性文字,該文抒情性不強;第二,語言不美,記流水賬,與這一篇美好的愛戀不匹配;第三,也是這篇小作文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愛戀的美好寫出來,這是最要命的問題,讀完這一小段文字后,不僅沒有產生美好的感覺,反而還覺得這里的愛戀有點庸俗。那就認真修改,于是我指導學生當場修改,學生修改完畢,我指導他們交流分享,最后,我出示一個修改范本。我要求學生將這個修改范本與原文仔細對照,反復審讀,看看哪些地方改了,如何改的,為什么要這樣改。在對比中,學生就有自我發現,自我提高。修改范本如下:
你知道北京哪里的藍天最美?我告訴你,山里。山里的藍天,高、遠、空、凈,一碧如洗,不見一絲雜質;山間的楓葉紅得鋪排,威逼你的眼;山頭的小廟雖然破舊、荒涼,在冬陽的照拂下,卻格外溫馨。我和她坐在小廟旁邊,手拉著手,肩靠著肩,觀葉舞,數流云,說悄悄話,多美啊!山里的藍天為什么美?因為有愛情!
出示文本后,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找出該文本的優點,并想一想自己修改的時候,有哪些問題沒有注意到。學生探討的過程,也就是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需要互相啟發,不斷發現。老師參與其中,點撥、提醒、反問,只要開口,就可能是一種“教學相長”。該文本除了解決了上述三個主要問題外,還有一點也特別值得學習,那就是用心設計。用心設計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獨立思考的品質。你看這個文本,開篇和結尾都用設問,在方法上算是首尾呼應,但要注意,開篇的設問是提出問題,結尾的設問是回答問題,一問一答,使文本完整,結構緊湊,文章就很穩健。再看里面的描寫,由景寫到人,寫景又用分號自然分成三個小層次,從高到低、從整體到局部來寫,這就很有章法。我們有些同學寫作文,不講章法,不分層次,來來回回說車轱轆話,這自然影響得分。而在寫人的部分,又用排比句一下子就把那種談戀愛的美好寫出來了,再加上藍天白云,山間紅葉,秋陽高照,于這樣一個地方,“觀葉舞,數流云,說悄悄話”,豈不美醉?!一篇小短文,著著實實寫透了愛戀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語言又那么好,當然就可以拿滿分了。
如果說寫記敘類的文章,要著重寫出“自己心中有,他人心中無”那份獨特的感悟,那么寫議論類的文章,就要著重寫出自己的獨到的認識或見解了。一篇議論類文章,不管是小作文還是大作文,有沒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都是一個分水嶺。有,分數就能往高處走,沒有,分數想往高處走,難。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2017年高三期末時,北京市東城區出了一個小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圍繞新近在中小學生中出現的“解題神器”發表看法。題目中規中矩,但因為貼近學生生活,適合議論,學生有話可說。但遺憾的是,許多學生思考得不夠,只是就現象說現象,思維認識停留在現象層,不深入,也就是缺乏獨立思考,所以好作文仍然不多。比如有學生寫成這樣:
“解題神器”在我們看來并不稀奇,因為其快速的解題速度——只要一拍、一掃,答案就很快出現——而深受我們的喜愛。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我們越來越不愛自己思考。只要是不會的題目,一拍,答案秒出。隨之惡性循環,越拍越不會,越不會越拍。成績沒有升高,反而急速下降,更可怕的是這在平時的作業中表現不出來,等到考試后才悔之晚矣。
這一篇在我看來,毫無思考的價值,通篇都是在勾勒現象,有價值的思考幾乎沒有進入,換一句話說,就是有質量的分析或者議論幾乎沒有,這等于是寫了一篇廢話稿。這自然拿不了分數,給個分,完全是同情心使然。再來看一篇:
解題神器的存在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當你在假期中,做作業肯定有不會的題,又不能問到老師,那么這個“神器”便會成為你的專屬老師。而且軟件中的解題方式多樣,你可以吸收對于自己理解更易的解題思路。解題神器并不只有搜題這一功能,它還能給你提供類似的你不熟悉的板塊的題,提高自己的短板。因此,我認為解題神器利大于弊。
這一篇第一句就上觀點,可以說觀點清楚。后面分三個層次論述其觀點,可問題是,“有利”是一個觀點嗎?恐怕還說不上,頂多算是一個態度。真正的觀點,就是要把那個“有利”的“利”說出來,這個“利”到底是什么,有了這個“利”就會怎樣,等等。寫到這一層,才算是觀點明確,也可以說是才見到作者的見識或認知了。這樣我們才好給作者打高分。請看例文:
解題神器會把學生慣成惰性思維,我堅決反對。其一,任何人都有依賴心理,成人如此,學生也不例外,如果長期使用神器,誰還愿意去積極思考?其二,或許有人會說,學生也都有自我約束力吧,是的,沒錯,但學習壓力大,學習時間緊,就可能有投機心理,神器在手邊,為什么不借用一下呢?其三,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難題,問不著老師時,試想想,誰能忍得住神器的誘惑?問題是,長期使用解題神器,不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惰性思維嗎?我認為,解題神器可以休矣。
文章一上來,就旗幟鮮明地表明,反對使用“解題神器”,因為它會把學生“慣成惰性思維”,久而久之,則貽害無窮。觀點何其明確!接著文章分三個方面,層層深入地論證了貽害到底在什么地方,為了加強說服力,每一層還都用反問句結束,語氣強烈,不容辯駁。然后,再用一個反問句總括上面三層論述,在大層次里又顯示出小層次,可謂用心良苦。最后,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表明態度,堅決反對使用“解題神器”。文章雖短,可是肝膽俱全,邏輯層次嚴密,語氣不容懷疑,論述具有力量。文章完全遵循議論文的結構框架,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水到渠成,一氣呵成。這一篇給滿分應該沒有問題。
我的教學策略是,慢慢地出示這幾個案例,引導學生逐一分析,讓學生看明白,每一種,都有很明確的給分區間,從低到高,十分明確,最后出示這一篇滿分作文,讓學生學習起來十分有底氣,心服口服。整個過程,都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拿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水平,條分縷析,細致深入,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真本領。本次課,教學效果十分好。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