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赟
編者按:
課程資源建設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是北京市課程自主創新實驗改革遨游項目校,其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通過課堂教學中校本拓展資源的建設來提升課堂效益,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校充滿活力。經過多年的思考、實踐和積累,學校在課堂教學校本拓展資源建設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我們選取該校部分學科教師的實踐研究經驗和成果,分兩期刊發,以饗讀者。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所以在當今時代環境下,要提高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我們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探討“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提供的閱讀文本一般都能為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活圖景,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個精彩的“書中世界”,透過這個完整的“書中世界”,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學生能看到當時的社會境況,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體會作者創作時的個人思想甚至是社會思想。結合對創作大背景的了解,學生才能對作者所頌揚的精神或所批判的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等有一個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認知,這是單篇短章的文章很難做到的。有了這樣的認知,再聯系自身實際,學生對書中的內容、思想等取精華去糟粕,最終實現自身的創造性發展。尤其是名著閱讀,更是當前形勢下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需關注和研究的就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整本書閱讀”拓展資源的設計與實施,以此帶領學生更好地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活動。
關于這個問題,自2016年年底,學校就擬定了分三個階段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并組織初中語文教學專家和教師進行了反復的研討。三階段的第一階段是閱讀指導,第二階段是過程引導,第三階段是閱讀評價。每一個步驟都有課內和課外的勾連,這樣在教師的指導和不斷的評估中,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以上三個步驟是一個宏觀規劃,具體每一階段應該設計什么樣的讀前指導方案、過程引導方案和讀后的評價方案等,則要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體裁、內容以及閱讀目標等來決定。
我以七年級下冊兩本必讀名著——《駱駝祥子》和《海底兩萬里》為例,介紹一下我們七年級語文組在“整本書閱讀”拓展資源的設計與實施情況。
階段一:閱讀指導
寒假放假前,教師在閱讀指導課上簡單介紹新學期需閱讀的兩本名著,介紹內容包括書的作者、版本、內容概要等,并布置購書任務。
階段二:過程引導
首先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初讀名著,完成“名著閱讀單”(見表1)。
表1
“名著閱讀單”在設計時,考慮到要讓閱讀走進家庭,促進“親子共讀”,特別設計了“參與閱讀人員”一欄,而且在“閱讀感悟”欄鼓勵學生邀請其他參與閱讀的人員寫出自己的感想。這一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寒假期間有好幾位家長發消息說跟孩子一起讀書收獲很大,而且還要求再多推薦幾本書。
其次是開學后的過程引導。以《駱駝祥子》和《海底兩萬里》為例,除了檢查寒假作業的完成情況之外,針對《海底兩萬里》我們又布置了“鸚鵡螺號”航行路線圖的繪制任務,旨在讓學生在繪制航線圖的基礎上,對故事主要情節進行二次梳理。此外,我們還以考試的形式進行了《海底兩萬里》知識競賽,考查學生對作品人物、情節、環境等的熟悉度。
針對《駱駝祥子》,在繪制祥子“三起三落”人生折線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分別對祥子人生中的每一起、每一落進行詳細的梳理。梳理的內容包括該階段內的主要故事情節,即祥子因什么事而“起”或“落”?該階段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與祥子有什么關系?該階段祥子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你對該階段的祥子的評價是什么?要求各個小組完成梳理并做成PPT,在閱讀課上進行展示和講解。
學生評價1:
這階段的祥子內心世界十分美好,當他在曹府拉車時,不小心翻了車,他將車摔壞了,雇主也傷了。祥子引咎辭工,情愿把工錢退回雇主作為賠償,他表現出了作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學生評價2:
祥子一生中的三“起”三“落”,與“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理想已經三次破滅,祥子也就再沒有信心去點亮第四盞希望的燈,我們覺得,他一定是害怕理想第四次破滅。
通過這樣的閱讀分享活動,學生對《駱駝祥子》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基本沒有大問題了,他們甚至已經感受到了這本書中所蘊含的悲劇意味:祥子由一個積極上進的人最終淪為了他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探討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就不是難題了。
階段三:閱讀評價
在以上兩個階段閱讀的基礎上,第三階段的閱讀評價分享會在六月中下旬開展和完成。對于《海底兩萬里》,計劃以“設計腰封,撰寫名著推薦語”的形式開展,對于《駱駝祥子》,計劃以“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為主題進行問題研討,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地去了解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思考造成祥子悲劇的社會原因,完成對當時社會的整體認知。
在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引導中,我們拓展出的書面資源主要是“名著閱讀單”、航線設計圖、知識競賽題、主人公人生折線圖、書籍腰封和推薦語等,電子資源主要是學生在閱讀分享課上呈現的PPT資源。
在研究文獻和回顧過去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對“整本書閱讀”拓展資源的設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具體見圖1。
“預讀單”旨在調查學生對作家概況、成書背景、書籍版本等的了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制訂指導計劃就會比較有針對性。
圖1
“讀書札記本”可考慮學校統一版本,
統一印發,內容可設置書名、閱讀章節、讀書人、好詞好句摘錄、評價或感悟等欄目,也可根據各本書的閱讀目標,添加自由設計頁,比如人物信息卡設計頁、航線圖繪制頁、情節連環畫繪制頁等。
“校刊”則可以選取“讀書札記本”中的精彩內容,也可以是作品改編、續寫,或是學生讀書感悟、書評等,根據不同的作品,教師布置不同的任務,鼓勵學生投稿;“經典劇場”可以鼓勵學生改編經典,把文字變成劇本和表演搬上舞臺,演繹屬于自己的經典。經過這樣系統的閱讀安排和檢測,相信閱讀不會再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苦事和難事。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