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怡
摘要:對于企業來說,其發展的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融資。中小企業籌資難、融資少、風險大是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文章分析了中西方企業融資的現狀,將不同之處進行對比研究,最后給出三條相關建議,即完善商業體系,健全金融服務范圍;增強資信評級,發展信用擔保業務;規范股利分配制度,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期文章成果能對企業融資有所幫助。
關鍵詞:融資方式;融資結構;內源融資;外源融資
一、企業融資方式和融資結構簡介
企業融資結構是指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占企業融資總額的比例。內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內部積累籌集資金的方式,需要付出的資金成本較低;外部融資來自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企業通過發行證券(包括股票和債券)直接在證券市場獲得資金;間接融資是指來自于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企業資金。企業融資結構的總體情況是資本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
關于企業的融資方式,筆者總結為55種融資方式,如表1所示。
二、中西方企業融資方式和結構簡介
(一)中國企業融資方式和結構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中,企業規模增大、投資機會增加,企業自身的留存收益無法滿足大規模發展需要,因此外源性融資比例較高。再細分外源性融資情況,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為主要方式,直接融資占比上升。因此,我國企業融資中資金負債率相對較高,但一些未上市的中小企業由于未參加自信評級,貸款取得難度較高。
具體而言,從企業的融資存量來看,銀行貸款仍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其次是債券發行;近年來,直接融資占比在持續上升。我國金融系統主要由銀行主導,加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仍是銀行信貸。從企業融資存量看,人民幣貸款占據大部分,比重達到60.1%,其次是債券和委托貸款,分別為14.1%和10.3%,信托貸款和股票融資占比分別為4.9%和4.4%,銀行承兌匯票和外幣貸款占比分別為3.9%和2.3%。不過需要注意,此處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數據庫本身主要統計上市公司融資方式,因此股權融資并不進入討論。
從新增企業融資分項占比來看,人民幣貸款是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直接融資占比持續上升,而非標融資一度對企業融資貢獻較大近幾年明顯回落。2006~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占比一直是最大的,大多數時候都高于50%;2009年之后除2013年錢荒導致債券和股票融資占比下降外,直接融資一直處于上升態勢。2007年,銀行承兌匯票是僅次于貸款的第二大融資來源,股票融資和外幣貸款占比也相對較高。2010~2013年非標融資盛行,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合計占比超過25%,2013年非標占比甚至和貸款占比相同。2010年之后,委托貸款占比處于上升態勢,而銀行承兌匯票占比持續下滑。
(二)西方企業融資方式和結構
西方企業的融資資金中內源性融資占比比中國高,其占全部融資比例達50%以上。其中,以美國和英國為首,內源性融資比例較高;在剩下的外源性融資中,日本和德國的借款比重高于市場融資,特別是日本,銀行借款的占比比例遠遠高于美國和英國,而英美兩國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占比也相應高于日本和德國。究其原因,主要有理論研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政策方面的三大原因。
第一,理論研究方面。西方學界的融資優序理論指出,從融資成本而言,企業融資應當遵循成本最低原則,首先,動用企業內部留存收益(無需支付利息等融資成本);其次,向外部市場進行發債(債券成本介于兩者之間);最后,選擇在證券市場上發行公司股票(股票成本最高)。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西方的經濟發展時間早于中國幾十年,其金融體系相對而言比較完善,企業能夠進行融資的方式多種多樣,若出現資金缺口可以較快地獲得資金,而且大多數企業參與資信評級,有助于其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第三,文化政策方面。西方文化強調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識,同時,政府也鼓勵進行內源性融資。
因此,西方國家的內源性融資比例較高,而在剩下的外源性融資中,總體而言債務融資次之,最后是股權融資。
(三)中西方企業融資差異
綜合上文可以看到,是否外源性融資為主是中西方企業融資的第一個差異點,此外,在外源性融資中,中方企業多選擇間接融資,西方企業多選擇直接融資。具體如下。
1. 內源性與外源性融資差異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等具有明顯的內源性特征,融資所占比例超過50%。而在我國,融資方式以內源性為主,尤其是上市公司,幾乎完全依賴外源性融資。從融資優序理論來說,內源性融資是最優選擇。對西方國家,企業發展時間長,效益好,有充足的資本選擇內源性,而我國企業多數是改革開放后才發展建立起來,成立時間短,同時為了趕上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大量資金,遠超內源性資本要求。
2. 銀行借款與債券融資差異
在債務融資中,西方企業多選擇直接融資中的債券融資,而在我國多清一色地選擇向銀行借款即間接融資。在西方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起,債券市場發展迅猛,成為西方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在我國上市公司,首選的是銀行短期貸款,只有在向銀行借款后仍達不到所需資金,才會考慮債券融資。
3. 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差異
根據融資優序理論,債券融資的成本會遠低于股權融資,因此在國外,企業在選擇直接融資的方式時多會選擇債權融資。在發債時,企業債券的利息可在稅前扣除,可以幫助企業節稅;而股權融資既要交企業所得稅,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形成“雙層稅負”。此外,債券融資成本更低,要求更少,手續相對簡單。而在我國,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低,股息也低,可以通過不分配紅利等降低資金成本。
三、中國企業融資方式的改革建議endprint
(一)完善商業體系,健全金融服務范圍
西方國家政府在健全金融體系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服務融資范圍不全,還面臨著融資渠道單一、結構不合理、嚴重依賴內源融資等問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
現在,有些國有商業銀行已開始對中小企業積極經營小額貸款業務,今后,還有可能成立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社區銀行。其次,放松市場管制,逐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從目前放寬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限制,過渡到最終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貸款利率水平,以此來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與優化,才能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二)增強資信評級,發展信用擔保業務
大多數企業會選擇銀行貸款方式,但銀行傾向于融資給國有企業、大中企業,對民營中小企業來說,銀行融資基本行不通。籌資難、融資少、風險大是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原因是找不到擔保、經營時間短、行業特殊、管理不夠規范等。我國信用擔保的組織化程度較低,信用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單一,而且能提供服務的擔保機構十分有限,規模普遍偏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如能大力發展信用擔保業務,將會大大降低我國民營企業融資難度。
(三)規范股利分配制度,發展企業債券市場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不規范,企業通過不分配股利、送股而非現金股利等行為降低股權融資成本,損害股東利益。因此,要加強股利分配制度。
首先,應加強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對于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證監會應要求其在年報中披露不分配的具體理由;其次,加強對股利分配請求權的保護;最后,突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此外,應發展企業債券二級市場,增強債券流動性,引導企業通過多渠道進行融資。如加快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減少對企業債券發展的限制,將債券發行審批制改為注冊登記制,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自主確定發行的價格和數量。
參考文獻:
[1]胡靜.淺析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J].現代經濟信息,2014(23).
[2]溫麗艷.中西方企業融資渠道現狀及差異[J].知識經濟,2015(16).
[3]閆伊雪.企業籌資方式的比較與選擇[J].現代經濟信息,2015(20).
[4]羅萍.中西方企業融資結構比較[J].現代經濟信息,2015(21).
[5]周俊,毛翠.中西方上市公司融資結構比較分析[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11).
[6]李麗,邢俊蘭.產業結構調整下中西方投融資環境比較分析[J].商業時代,2011(02).
(作者單位:河南鶴壁高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