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君
【摘要】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審美教育,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審美的發展過程來組織教學,將課堂教學活動當成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創造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的審美教育 準備階段 觀照階段 效應階段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44-01
審美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語文審美教育有別于專門的語文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它包含文學鑒賞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尋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小學語文審美教育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審美的發展過程來組織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審美教育效果。根據審美的心理活動過程,我們可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粗分為準備階段、觀照階段和效應階段等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經研究,創設情境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正如葉圣陶先生就所說的“讀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聲情并茂的描述、栩栩如生的畫面、優美動人的音樂、精彩生動的表演等方式,依據課文的內容或主題,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迅速融入其中,產生審美的欲望。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荷葉圓圓》一課時,先以詩意的語言,伴以荷花圖片和音樂,描繪了美麗的荷塘景色,并讓學生扮演文中的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呱”地唱起了歌……創設一個優美有趣的情境,激起學生審美的興趣。
二、觀照階段:體驗探究,多元感悟。
觀照階段是審美活動與語文課堂審美教育的主體過程,這個階段是學生進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的過程。結合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
在移情中體驗:移情,即引導學生置換身份,在想象中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審美對象上。如教學《丑小鴨》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丑小鴨變成天鵝后的心理,筆者讓學生們將自己代入丑小鴨的角色中。學生們在角色的置換體驗后,抒發了不同的感受:“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正如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一樣”;“如果你始終相信自己,不放棄自己,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只展翅高飛的白天鵝”;“只要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情,始終對幸福懷有不懈的追求,像我這樣的丑小鴨,經歷千難萬苦也能獲得幸福啊”……
在比較中體驗: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收獲不同的審美體驗,豐富審美感悟。如我校一名老師執教《獨坐敬亭山》一詩后,又鏈接了《江雪》一詩。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后,兩首詩雖然都描述了詩人“獨處”的情境,抒發了詩人孤獨和落寞的心情,但《獨坐敬亭山》的“山”更有“人氣”與“情味”,它能與詩人相互慰藉;而《江雪》一詩的“山”卻是帶著一種決絕的冷清和孤寂,少了那么一點人情味。在課堂的比較分析中,學生感悟了“獨處”的審美體驗,領略到不同詩人間的審美趣味。
在交流中體驗:,交流,是一種激情的碰撞,學生在交流中往往會有恍然大悟、靈光乍現的審美快感——原來還可以有這種體驗,和我感受到的都不一樣啊。交流,使審美更多元。有幸聆聽過《最完美的王子》繪本教學一課。故事中,百般挑剔的公主伊莎貝拉最終變成了青蛙,與青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當故事講述到最后,老師問學生們“伊莎貝拉找到了最完美的王子嗎?”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不斷迸發出思維的閃光點。有的說,那是一只青蛙,青蛙不可能是完美的王子;有的說,愛讓平凡的青蛙變成了最完美的王子;還有的說,只要伊莎貝拉覺得快樂、幸福,誰能給她這些,誰就是她最完美的王子……在激烈的討論交流中,孩子們豐富了“愛”的含義。
三、效應階段:重視評價,激發創造。
在審美活動中,觀照階段之后是審美的效應階段,即對審美對象進行評價與創造。審美評價和創造更能體現學生的個體性和主體性,是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美”的產物。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木偶的故事》中,師生們共同發現了童話的“反復結構”,學生們也以“反復結構”創作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有驚險勵志的小鷹貝貝成長記,有神秘動人的一滴水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兔媽媽護寶記……課堂中,學生們將自己的審美體驗化作了美麗的審美創造。
總之,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審美教育,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審美的發展過程來組織教學,將課堂教學活動當成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曹明海主編.語文教育美學論.山東: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2]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