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摘要:為了更加精準的了解貧困戶家庭貧困現狀,通過抽樣調查獲得水城縣6個村265戶農戶家庭數據,以265戶貧困戶家庭為研究對象,從勞動力現狀、教育水平、生活資料、產業發展狀況、政府幫扶措施等五個方面分析其貧困現狀。目前,水城縣貧困農戶的貧困現狀主要包括:缺乏有效勞動力、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加工型產業欠缺、生產生活水平低、務工人員主要以就近的鄉鎮務工為主。針對該分析結果,研究提出了相應的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城縣;農村貧困戶;貧困現狀;對策
一、引言
截至2015年我國仍有7000多萬人未能脫貧,全國脫貧形勢依然很嚴峻。由于地區環境狀況的差異,各地區的貧困現狀均有所不同。國內學者對貧困的研究:分為對少數民族貧困的研究、對貧困家庭致貧原因的研究以及對農村貧困現狀的研究,如學者汪三貴,張偉賓等(2012)認為少數民族貧困是綜合性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受到收入差異擴大導致的經濟增長“益民族” 程度下降、自然生態條件惡劣和民族經濟生計特性的三重因素的制約。學者劉彥隨,周揚等(2016)研究發現:貧困人口規模大、分布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逐漸加大,是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狀況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殘、因學、因災致貧或返貧現象突出。水城縣屬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區,石漠化危害嚴重,屬于石山區和深山區,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集中分布,本文對水城縣貧困農戶貧困現狀進行分析,把握最新的貧困現狀,旨在更好地為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調查樣本介紹
(一)研究區域概況
2016年水城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5年水城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5.99億元,人均GDP達到 27292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8.9%,城鎮化率提高到33.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2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1元,同比增長11.3%, “十二五”規劃全面完成,水城縣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水城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2016年貴州省統計局發布,2015年水城縣總人口9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81.56萬人,貧困人口17.13萬人,境內居住著漢、彝、苗、布依等2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2%。全縣轄30個鄉鎮,有貧困鄉鎮26個,其中一類貧困鄉2個,二類貧困鄉鎮16個,三類貧困鄉鎮8個;有貧困村182個,其中一類貧困村117個,二類貧困村34個,三類貧困村31個。
(二)調查樣本來源
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進行一手資料收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根據貧困人口縣域分布特征選取能代表水城縣主要貧困人口類型的樣本框,采取等距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調查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決定等距抽取的間隔,保證每個貧困農戶都要有被同樣抽取的概率。本研究選取了水城縣6個村寨作為問卷調查區域,實地考察調研,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農戶家庭基本信息和家庭收入與支出情況,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270份,最終收集到有效問卷結果265份,問卷有效率高達98.15%。
三、調查數據分析
(一)貧困戶的勞動力現狀
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有效的勞動力不足或缺失便會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狹義上的勞動力則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實際統計中,考慮勞動年齡和勞動能力兩個因素分為:1.全勞力:16~60歲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口。2.半勞力:(1)60歲以上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口,(2)在殘疾人中具備部分勞動能力的人口。3.無勞動能力:(1)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2)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
根據本次貧困戶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在265戶864人中,全勞力有440人,占比50.92%;60歲以上的半勞力有90人,占比10.42%;60歲以上無勞動能力的有104人,占比12.04%;喪失勞動能力6人,占比0.69%。非勞動力占比25.97%。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數高達22.44%,高于目前國際公認7%的老齡化比例,可以看出該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相當嚴峻。受訪家庭成員主要從事體力勞動,而無勞動能力和非勞動力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8.7%,并且有勞動能力的成員中大部分都是小學以下的文化水平,可見有效的勞動力資源嚴重匱乏。
(二)貧困農戶務工現狀
在貧困戶的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務工收入一般占比是很大的,可以說,外出務工已經成為他們提升生活水平的一種趨勢。外出務工占比也體現了貧困戶農戶除種植農作物、養殖家畜外的擺脫貧困的可能性。由表1可知:在2015年間貧困戶家庭成員外出務工人數119人,務工成員中93人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外務工的人均純收入為7151.6元,占比78.15%。其中本縣、鄉鎮務工的占比最高為84.94%,表明當地大部分農戶都會在離家近的鄉鎮務工賺錢。省內其他市縣務工比例6.45%,省外務工占比8.6%。農戶在離家遠的地方務工的可能性不高,大部分會選擇就近務工,補貼家用。總務工人數占比樣本人數的13.77%,占比較低。
(三)教育發展現狀
教育是傳承優秀文化的不竭動力,是促進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截至2016年5月份,水城縣六個村貧困戶正在接受教育的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有在校生家庭中,在校小學生占總戶數的比例最高達20.38%,在校初中生占比14.72%,在校高中生占比7.12%,在校大學生有3.40%。其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占比35.1%,高中、大學在校生占比10.6%。受訪農戶家庭中非九年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高達17.31%,還有部分農戶在學生讀書方面需要投入,特別是高中和大學階段,對貧困農戶家庭來說也是一筆較大的開支。61.89%的受訪家庭沒有上學的子女,村民受到傳統小農經濟觀念的束縛,孩子退學較早,并且這幾個村的小學辦學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起來還有很大的差距,教學設施落后,教師資源也欠缺,導致了教育水平較低的狀況。endprint
(四)生產生活資料現狀
生產活動可以創造財富,它能給我們帶來需要的生活資料,生活資料又是滿足我們基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此次受訪農戶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狀況我們主要通過以下一些指標來衡量:生產資料主要包括人均大型農機具、人均生產資料折舊、人均生產經營支出等。生活資料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由于前幾年政府實施的“村村通”惠民工程,所以這六個村都通了水泥路,但是由于山路崎嶇,時常有泥石流發生,造成當地居民出行成本較高;住宿方面主要用人均住房面積、房屋結構、宅基地用途等指標來統計分析;衣食主要通過人均日常生活開支這個指標加以衡量。統計數據顯示,受訪農戶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24.65平方米,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宅基地基本上都是用來自住的,也有33.21%的農戶用來養畜禽;房屋結構方面,磚塊混凝土房屋占比最高,達到61.13%;其次就是磚木混合結構,占比18.49%;木房占比14.34%,人均生產經營開支900.65元,人均日常生活開支1491.44元,沒有任何大型機具。
(五)產業發展現狀
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快慢和收入的高低。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受訪地區主要是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占比達到了95.21%,其中種植業及經濟果林占比45.19%,當地居民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辣椒、烤煙、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當地居民也有一部分種植經營果園,主要種植核桃、人參果、刺梨和板栗等;由于區域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土地資源、水資源不足等,當地居民在政府的帶動下來發展養殖業,養殖業占比達到54.14%,大部分農戶發展個體戶養殖,也有部分大農戶進行集體合作養殖,他們主要養殖一些豬、牛、羊、雞等。其他產業主要就是采集業,包括采集菌類、柴草等;還有家庭自主經營的一些小超市、客車運輸服務等,但是這些產業在當地的發展微乎其微。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作為石漠化特困地區之一,扶貧攻堅重點縣的水城,1.缺乏有效勞動力: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全勞力的占比只有一半且文化素質不高,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都無發展優勢,缺乏勞動力成為導致其貧困的原因之一。2.就近務工現狀較普遍:絕大部分務工人員選擇了就近務工,一是離家距離近,交通及生活成本低;二是務工人員普遍素質不高,外出較遠的省份,賺錢的難度及風險都會有所增加。正是由于農戶的可務工渠道太狹窄,導致務工機會和報酬都不高,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很困難。3.教育水平及投入不夠:在校生比例太低且高中生、大學生的比例更低,反映該地區農戶家庭對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農村地區的教學水平也有待提高。4.產業發展模式過于單一:該地區主要是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產業發展可由單一的種植、養殖轉變其與加工業相結合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種植、養殖業的單一發展模式,想要快速穩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戰線會拉的較長。
政策啟示1.提高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勞動能力。政府可以定期聘請專家學者對貧困人口進行農業技術、養殖技術、手工業加工制造等培訓工作,爭取讓每一個有勞動力的群眾掌握至少一門技術,學會一項技能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才是改變貧困根本的途徑。2.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實把社會保障兜底與平臺公司兜底結合起來,政府應不斷加大工傷保險、養老保險、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類保障政策覆蓋面,進一步提高鄉村居民的保障水平,想方設法將“兩無戶”的生活困難問題解決好、落實好。3.加強教育扶貧機制。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才是扶貧工作的更本。政府可以通過財政對貧困戶孩子上學進行定向補助,構建城鎮免費入學、生活補貼、免費住宿的援助體系,設立專門基金獎勵貧困家庭學習成績優異的子女,形成熱愛學習的好風氣,這將會為扶貧工作注入持久的發展動力。4.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植一批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促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利用“互聯網+”,重點打造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等全信息鏈,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機制,構建起農產品產、加、供、銷誠信體系。
參考文獻:
[1]汪三貴,張偉賓,等.少數民族貧困變動趨勢、原因及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2(12).
[2]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03).
[3]汪三貴,曾小溪,殷浩棟.中國扶貧開發績效第三方評估簡論——基于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的實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4]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黨政視野,2016(07).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