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陽
摘要:社會扶貧一頭連著需求端,一頭連著供給端。用好社會扶貧這把利器,創造有效供給,改善我國貧困狀況,既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 也是落實扶貧開發的有效措施。文章對我國社會扶貧、供給側結構改革內涵,以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社會扶貧的新特點,社會結構的新特征進行總結,最后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機制與技術層面提出社會扶貧機制創新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社會扶貧;創新
一、社會扶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一)社會扶貧
在我國扶貧體系中,除了政府主導的行業扶貧與專項扶貧外,還包含了有企業、組織、個人廣泛參與的社會扶貧,社會扶貧的主體不僅包含了企業、組織和個人,還涵蓋了組織協同推進的東西協作扶貧與定點扶貧。當前在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背景下,中國農村貧困面貌的改善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社會扶貧在改善農村貧困現狀的作用,使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良性互動,形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新格局。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改革來推動結構調整是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本質體現,它要求提高供給的有效性和質量,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涵蓋了三個層面。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給效率,減少制度障礙是制度層面的體現;通過交易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提高社保水平,實現共享發展是機制層面的要求;激勵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技術層面的表現。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側重解決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供需不匹配”問題。我國的社會扶貧,一頭連著需求端,一頭連著供給端。早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扶貧在社會扶貧資金籌集、對貧困地區進行能力支持、對扶貧資源整合、扶貧機制創新等方面就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在長期發展中依然表現出效率低、協調差、分工不專業的特點,造成扶貧資源的供需不相匹配的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社會扶貧要更好的處理這一問題,必然就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社會扶貧的積極性。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社會扶貧的新形勢
(一)社會扶貧任務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與開發事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按照官方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也由30.7%下降到1.6%,2010年官方貧困標準提高后,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6567萬人下降到 2015年的5575 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7.2%下降到5.7%(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6)。中國扶貧與開發事業成就巨大,但扶貧任務仍在繼續,社會扶貧任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不僅表現出扶貧內含豐富化、扶貧對象分散化、扶貧要求精準化的新特點,還表現出扶貧資源邊際效用遞減導致減貧速度放緩、貧困存在組間異質性和代際傳遞的可能。這些問題的存在給中國2020年實現全面徹底脫貧,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
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極大的釋放了民間資本的活力,使得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并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影響也隨著社會財富的分配格局的變化不斷增強,民營企業在社會扶貧逐漸認識到,自身也可以兼顧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在全球化進程中,進入國際市場時同樣需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關注的話題。除了民營企業將在社會扶貧體系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外。社會結構深刻變革還表現出中等收入階層在增長的特征。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的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土地流轉政策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成為農戶快速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些經濟改革的措施促進了中國居民收入的普遍持續增長,造就了中國越來越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在這一階層體現較為明顯,他們在社會扶貧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此外,社會組織的發育和多元化是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又一表現。早期的社會扶貧組織多由政府主導,隨著社會發展需要,民間社會組織、國際社會組織不斷涌現。當前社會結構轉型的調整需要社會組織在類型上、數量上都需要更加豐富多樣。大多數社會組織雖然不是政府主導,但承擔著很重要的公共服務職能,為社會各界參與扶貧提供平臺,因此,企業、個人參與扶貧的熱情、途徑和資源分配受到社會組織發育的直接影響,這將促使社會組織在社會扶貧力量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上述發展變化可以從近年來民政部門和各類社會組織接收社會的捐贈數量和比重反映出來。從2002~2015年民政和社會組織接收捐款和接收衣物的數量(見表1)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社會捐款數量大幅增長,汶川地震成為重要因素,在捐助方式上2008年后以現金捐贈為主。從民政部門和社會組織兩種不同捐贈接收渠道的比重變化看(見表2),民政部門比重呈下降趨勢,社會組織比重不斷擴大,截止2015年民政部門和各類社會組織接收的社會捐贈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75%和93.25%。
(三)市場、政府、社會間關系的新定位
市場、政府、社會在資源配置中職能定位的變化要求社會扶貧資源配置機制的創新。以往我們的社會是政府為主體的社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正常,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也不正常。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由基礎性作用轉變為決定性作用是有本質上的差別。既然說是決定性作用,就強調市場起主要作用。在市場、政府、社會關系發生新定位的情況下,構建市場、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開發格局,將會進一步促進社會扶貧資源配置機制的創新,極大提高市場機制、社會組織在社會扶貧中的地位與作用。endprint
三、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社會扶貧新思路
(一)構建政府購買扶貧服務機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制度層面要求減少制度障礙,降低交易成本。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扶貧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政府行業壟斷,釋放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的活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要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社會扶貧工作就必須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構建政府購買扶貧服務機制。這些扶貧服務應突出市場化、社會力量承擔、公共性或公益性的特點。
(二)完善社會扶貧資源投送機制
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在機制層面,要求通過交易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實現共享發展。在社會扶貧中完善扶貧資源投送機制有助于完善資源分配和共享發展。這要求我們要將社會扶貧所動員的人力、物資、資金、信息等資源精準有效地傳送給需求端。使東西扶貧、定點扶貧協作方式更加完善,協作資源傳遞更加精準有效;動員社會扶貧這個大網絡中的各主體參與到扶貧中來;使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良性互動,發揮好三者在社會扶貧資源傳遞中的作用與功能。此外,扶貧資源的需求端也要主動參與接收過程,使目標群體在消化、吸收與轉化扶貧資源的過程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三)強化社會扶貧激勵機制
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在技術層面,要求營造激勵創新的生態,實現創新驅動。在社會扶貧中完善激勵創新的生態,則要求政府要給與扶貧主體創造良好的扶貧激勵機制。首先,可以對企業、個人、組織參與社會扶貧給予獎勵和補助,并對這些組織或個人實施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其次,可以將貧困地區的扶貧資源進行整合,吸收民間資本,對扶貧資金進行融資。創新扶貧資金的利用方式,發揮這些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最后,為愿意服務于貧困事業的機構營造良好的參與方式,是他們盡量以市場化的方式參與進來。在企業工商管理處可以新設“社會企業”類型,并為這類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但同時應對其加強監督,以免利用“扶貧”的名義來謀取利益。
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02).
[2]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3]林萬龍,李成威,陸漢文,曹洪民.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扶貧政策的創新[J].經濟縱橫,2016(06).
[4]蘇海,向德平.社會扶貧的行動特點與路徑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