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汪坤
【摘要】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微博微信等媒體的產生宣告了微信息時代的到來,微信息時代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被人們廣泛的應用開來。微信息,一方面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給他們提供一個信息溝通的平臺。而另一方面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也提出了新要求,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也是能夠完善自我的一種手段。
【關鍵詞】微信息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職業規劃視角下新生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13CKS04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WUT2013-Ib-04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070-02
引言
微信息時代主要以微博為代表,在微博剛剛出現的時候,微信也隨之出現。這兩種方式都是微信息的一種體現,微信息所帶來的新的傳播模式,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接受與喜愛。微信息環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復雜,更具挑戰。為了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高校應該充分與合理地運用微信息,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微信息時代與當代大學生
1.1微信息時代
微信息時代是一種新的傳播方式,相比于傳統的傳播方式更能夠吸引廣大學生。在進行溝通的時候也顯得更加靈活多變,和傳統的信息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的幾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就是它的流動性。隨著3G技術的發展,信息接收難的問題被解決,用戶可以通過各個接收端進行信息的接收以及發布。在進行信息收集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都用那樣的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東西被賦予智能化信息,再進行傳播的時候,可以突破原有的空間,能夠更大范圍的推廣出去,人們也能夠更好的接收信息。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傳播的瞬時性。微信息的環境之下,信息能夠更快的進行傳播,傳播速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快速的,內容也是比較精短的,人們在進行信息接收的時候也是比較迅速的。第三個就是信息在進行傳播的時候,呈現一種扁平化的狀態。在微信息的大環境之下,媒體在進行溝通的時候更加具有關聯性,信息傳播的時候是以一個中心為主,進行信息的擴散。這就使得大量的信息以及數據被接收者有效的進行接收消化,使得信息內容更加具有粘性以及沖擊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人們的注意。
1.2大學生微信息使用現狀
隨著越來越多微信息平臺的出現,大學生在微信息環境中,往往會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雖然這些微信息給他們帶來了很多便利,讓他們能夠更快更及時地了解社會上的一些動態,但同時對他們也是一種時間管理及信息分辨的挑戰。首先就是學生會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這些信息之上,不能夠專注于自己的主要學習任務,在進行問題思考的時候,只想著進行谷歌或者是百度,不愿自己嘗試進行思考。其次,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宅男宅女,他們每天就依靠網絡來進行溝通交流,導致在現實當中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使得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變得很弱。最后,由于微信息平臺信息發布的便利性,良莠不齊的信息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大學生分辨能力不強,又缺乏過硬的政治素養,很多大學生被一些負面或者價值觀扭曲的信息誤導,從而引起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困擾。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微信息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大多受到一些外在信息的干擾與影響,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面臨更多的困難與更大的挑戰。
2.1信息傳播通暢,校園輿情更難監控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思想文化對于校園文化的沖擊是非常強大的,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社會分化的加劇和各種利益團體之間的沖突關系,再加上互聯網技術和大眾傳媒,又使得這個沖擊關系進一步加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對于社會政治態度呈現一種復雜的心態。在學校輿情這方面,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規律,做好對它的監測工作。在事態未明晰之前,要做好一系列防范措施,將一些不和諧因素控制。對校園輿情信息進行監控的時候,要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加強校園輿情的收集以及引導。同時還要及時的把握師生的思想動態,對學校輿情監控和把握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措施,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
2.2微信息環境中,學生“自我意識”更強
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將知識進行內化的過程,老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主要任務就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引導他們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微信息這個大環境之下,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不再一味地跟著老師的步伐走。面對這一挑戰,老師要做的不只是單純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與傳授,更要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價值觀體系,幫助他們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為己所用,而不是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影響和誤導。
2.3海量信息中,學生認知易出偏差
認知偏差就是人們對于一些事物的表象或者虛假信息作出判斷之后,從而對它的真實情況不了解。在對一些情況進行判斷的時候,原來是通過自身的感知而不是客觀情況去判斷的,這樣的一種判斷是受限于人和組織的,不是一種理性的判斷方式。大學生在微信息的大環境之下會出現很多判斷失誤的狀況,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認知偏差。影響認知偏差的因素是多樣的,首先就是年齡,因為大學生是受限于自身的年齡和經歷,往往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會產生一些認知偏差。而微信息是以一種多元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對于受眾的認知判斷能力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大學生因為自身心智的不成熟,很容易對一些事物認知不夠清晰,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微信息受眾群,特別樂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大學生可以運用新媒體進行自己思想的實時表達。在進行思想信息表達的時候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從而出現各種隨意以及不負責任的思想和表達方式。endprint
2.4已建微信息平臺缺乏管理,學生關注度減弱
為了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各高校開展了微信息平臺,給學生傳遞一些實時的消息,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作為微信息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微信平臺被很多學校和所采用,這樣的一種新型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優越性。首先,微信在學生當中的普及率是比較高的,學校在進行信息發布的時候可以很好的進行發布。其次,微信能夠將信息進行一定范圍內的有效傳播,還能夠支持信息的群傳播,此外還有朋友圈的功能,這樣可以進行信息的實時傳遞。但是弊端也同時存在,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學校的一些微信公眾平臺關注度是比較少的,一方面是由于那些信息對于學生來說缺乏新鮮感,不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一方面學生更愿意去關注一些其他的信息,而不是學校所推送的信息,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呈現。此外,很多學校雖然建立了微信息平臺,但是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并沒有進行專門人員的配備,使得信息平臺的經營存在很大的問題,如信息單一、信息滯后等。因此,學生也沒有興趣對其進行持續關注。
3.微信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3.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的新舉措
首先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本著以人為本的觀念,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把效率和學生的終極價值聯系起來,放棄傳統的知識為本的思想。第二個方面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微信息這一手段,加強對學生的情感聯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正在極大的改變著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學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學會利用這種方式加強與學溝通與聯系,可以取得一個更好的效果。學校在進行網站或平臺建設的時候,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建設工作,這樣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政治建設當中,讓素質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到學生的心里。第三個就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嘗試挫折教育。大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擾,主要來自于信息便利帶來的社會上的一些負面現象與其不科學不成熟的認知之間的沖突,而自身也沒有咨詢意識,導致這些問題沒有及時開解,越來越嚴重。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采用一些新的手段,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挫折教育,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3.2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的時候,不能夠一味依靠外力對他們進行管理要素為他們自我管理的意識,提升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要讓大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成為管理的主人公,這樣可以取得一個更好的效果,也能更好地樹立良好的主人公意識。
3.3加強微信息平臺建設和管理
學校在構建微信息平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它的各個部分進行完善,還要派出專門的人員對信息平臺進行管理,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對微信息平臺進行持續的關注。信息平臺的專業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各種信息能夠及時的傳達到學生的手里,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校本身的知名度,使得學校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學校在進行微信息平臺構建的時候,還要關注內容的豐富性,和學校的其他部門可以進行一個合理的互動,促進學生能全面多維的獲取信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結論
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微信息帶來的種種機遇及挑戰,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網絡思想和教育理念進行結合,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微信息的發展應該為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更好的手段而不是阻礙。合理利用微信息,可以為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平臺與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2014-01-15.
[2]黃紹華.網絡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40-41.
[3]胡夢恒.論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科教導刊,2011,(1):160-161.
[4]羅大中.論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教育求索,2011,(1):209-210.
作者簡介:
魏超(1978- ),女,漢族,四川廣漢市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涯規劃、職業輔導、思想政治教育。
汪坤(1992- ),男,漢族,河南南陽市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職業發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