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摘要:“意境就是景與情的交融,客觀的境與主觀的意完美結合。抒情,是所有藝術中征服受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先生很精辟地論述了這個觀點;“意”,猶如一首詩:“境”,猶如一幅畫。舞蹈作品的意境,從字面上解釋,意是指作品所表現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客觀環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關鍵詞:舞蹈表演;意境;抒情
舞蹈是人體動態的表現藝術,也是人體動態的表情藝術。它擔負的使命不是摹擬,而是比擬;不是講述連貫而又曲折的故事,而是通過某些“閃光點”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抒發情感、烘托環境。舞蹈同樣要反映現實生活中的重大題材,但不能機械地照搬“真人真事”,而是必須找到一個符合舞蹈藝術特性的“折射”角度。例如舞蹈不能直接用語言表現戀人分別那種生離死別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境界,但可以通過像《走西口》中一系列舞蹈語匯,即人體動態的表現,表達人物心態的表情。
一、舞蹈的抒情性
舞蹈沒有臺詞,抒發感情全靠人體的運動,即動作和姿態造型。為了淋漓盡致地表現主人公此時的內心體驗,編導要設計出典型的主題動作并由此出發進行變化。例如,傣族女子獨舞《水》的編導楊桂珍以傣族傳統孔雀舞步為基礎,把它放到原地快速旋轉中去做,表現少女在江邊洗發挽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個舞蹈樸素淡雅,但又充滿詩情畫意,沒有一句臺詞,但通過人體的運動和表情的表達,加上布景服裝的配合,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這是一位充滿幸福感天真浪漫的傣族少女在盡情地抒懷。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主要靠舞蹈動作以及音樂、舞美的結合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
舞蹈沒有臺詞,乍看來似乎是個短處,其實不然。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揚長避短,這個短處完全可以變成舞蹈藝術的一大特長,人體動態就是人體表情,人體語言是人物內心語言的外化,如果動態是心聲,那么動態一定勝過心聲。總之,舞蹈藝術的抒情美,構成了舞蹈審美耀人眼目的亮點。
二、舞蹈藝術的意境表現
每個優秀的舞蹈作品都力求意境美,舞蹈主要是依靠動作、姿態、步伐及整個身體的律動來抒發情感、表達意境。人們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競相觀看《天鵝湖》,實在是被這部舞劇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是那些美麗動人的舞蹈形象,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以及富麗堂皇的舞美設計和各種藝術因素完整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藝術美感,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們,使其藝術魅力永存。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究竟何謂“意境”?各家看法并不一致,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意境就是“藝術中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中主客觀因素的統一。”也有人說: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說在中國由來已久,而且遍及整個中國的古典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文章、園林、建筑、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等各文學藝術領域。
早在先秦時期的老莊哲學思想中,就有了意境的萌芽。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意境又蒙上一層禪宗色彩。到了唐代,“意境說”正式確立,唐代詩人王昌齡在他所作的《詩格》中,就把詩分為物境、情境、意境三境;唐代的司空圖也明確提出了“韻味說”,與“意境說”較為接近。到宋代嚴羽的“妙悟說”、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都一致認為詩歌中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尤其是王國維,他認為“境界”包括情感與景物兩大要素,所以他的“境界說”,實質上就是“意境說”。若認真考察起來,意境的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朦朧美。朦朧美具有多義性、不確定性、虛實相生、隱顯相融等特點。舞蹈藝術中的朦朧美,是較為明顯多見的,例如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并表演的《雀之靈》,既有空靈而豐滿的內涵,又有朦朧美的意境,成為民族舞的藝術精品。
第二,超越美。超越美具有“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即通過有限達到無限,升華超越于物象之外,如同司空圖所言:“超乎象外,得其環中。”(《二十四詩品·雄渾》),又如彭吉象先生所說:“從剎那見永恒,以咫尺見千里,是中國藝術家創構藝術意境的切入點。在富于歷史感的中國人心中,時間的概念相當之強。人事滄桑、家國興衰、年華消逝、際遇沉浮,都通過時間的流轉而萬象紛陳。從時間長流中,截取某個片段;從紛紜的萬象中,擷取具有象征性或內涵深沉的事物,作為輻集思維、濃縮感情的焦點,這樣,表面看來一剎那間的事,都因為來自歷史長河,物象的形成,也都因為曾處于整體的一定地位而存在于悠悠天地之行中,從有限可窺無限,在瞬間可體味永恒。”在這方面,最突出、最典型的舞蹈作品的例證,就是近年來走紅、在央視2005年春節晚會上亮相并備受全國觀眾贊賞的《千手觀音》。
第三,自然美。意境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絢麗之極歸于平淡”。舞蹈《金山戰鼓》,取材于歷史生活;舞蹈《擔蓮藕》,取材于現實生活,但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創造出自然的意境之美來,所以才受到觀眾的歡迎。
總之,舞蹈的抒情與意境還應能引起觀眾的回味,使觀眾再次得到感官的享受和滿足。它不僅產生于編導頭腦的巧妙編織,還產生于經作品啟示后的觀眾頭腦。對舞蹈來說,它是編導、演員創造的終點,又是觀眾再創造的起點。這貫穿于從作者到觀眾創造的全過程。它應是深遠悠長,令人回味無窮的。因此一個舞蹈作品中的抒情與意境美是這個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