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華



可視化思維工具作為一種用來呈現知識的圖形圖像手段,目前在國內教學中已開展了好幾年。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可視化思維工具便于思想、問題可視化、便于對想法和信息進行整理、容易獲得反饋信息、便于明確已學知識之間的相連關系、更有利于創造新知識。
一、可視化及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來源
知識可視化一詞的由來,從英語單詞“visualization”得來,意為:可看得見的,清楚地呈現。也可理解為“圖示化”,指通過圖示化的手段呈現。趙國慶在“知識可視化2004定義的分析與修訂”一文中將在將知識可視化定義為知識可視化是研究如何應用圖解手段改進兩個及以上人之間復雜知識的創造與傳遞。
可視化思維工具,大部分人簡稱思維導圖,又叫腦圖、心智圖、心智地圖,是英國人巴贊根據啟發式草圖創造的一種筆記的方法。思維導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改進筆記方法,然而,它的作用和威力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斷顯現,廣泛運用與個人、家庭、教育、企業等領域。
二、可視化思維工具在教學中實踐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簡單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小學階段英語的寫作要求。
《新英語課程標準》在基礎教育階段語言技能(聽說讀寫)二級“寫”的目標描述中明確要求“小學生能模仿范例寫句子;能寫出簡單的問候語;能根據要求為圖片、實物等寫出簡短的標題或描述;能基本正確地使用大小寫字母和標點符號。”英語寫作能喚起學生對所學或所掌握的語言的感覺,寫作所用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從極簡單的到復雜的都用得上,所用的詞匯和句型比口語中常用的要多,這對掌握英語極有好處。
四、可視化思維工具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將思維導圖引入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讓師生的思維擁有最大限度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習整合新舊知識,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脈絡,從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主要用于寫作教學的選材。
1、以人、物等為主的文章(起泡圖)
在小學高年段英語寫作涉及最多的范圍是人物、動物、地方、節日等介紹性文章。在六年級下學期寫人作文教學中,筆者較喜歡使用“起泡圖”來引導學生寫學習“寫人或動物”。如下圖:
2、以描述事情、故事為題的文章(流程圖)
到了六年級階段所要求掌握的時態已包括: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將來時,一般過去時。一般現在時的運用中,會要求孩子寫家人、朋友或自己的生活習慣的文章;一般將來時的運用,則要求孩子寫出在特定假期的計劃;一般過去時的運用,會要求學生說說過去發生的事情或概括故事等。這幾種時態語法的運用,都離不開對事情、事件的描述,那流程圖就是最好的輔導教學工具了。
3、以對比為主題的文章(韋恩圖)
在廣州版小學五年級開始便會接觸比較級、最高級的語法知識,同時介紹人物、地方等變化的文章應運而生,而“韋恩圖”就是寫此類文章的最好幫手。韋恩圖,用于提升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它是由兩個交叉圓圈組成,用于比較兩類不同的事物。在兩個圓圈中重量的領域表示A和B共同的特征,兩個分開非重疊領域各自代表著只有關于A的特征和只有關于B的特征。如下圖:
下圖是在教小學六年級上冊有關變化為內容的單元中,要求學生進行描述人物過去跟現在變化中,筆者向孩子示范使用的可視化思維工具。通過模仿教師的,孩子們也以自己的實際情況把屬于自己變化的“韋恩圖”簡單地繪制出來,并根據圖示在堂上說出自己的變化,最終在課后完成文章。
這一“制圖——說話——寫作”的過程,學生必須要求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梳理的能力一定能不斷提高。更主要的是梳理的過程,是學生回憶、歸納、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
總結
在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進行英語寫作教學時,我們應該努力地讓學生利用思維工具,將自身的思維過程具體化。但可視化思維工具只是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工具,我們不能為了畫圖而畫圖,而是應該用有效的教學流程設計,讓學生學習寫作與畫圖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PETA項目實驗學校教師培訓材料》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2013-11
[2]《V—LAP項目實驗學校教師培訓材料》 華南師范大學教學技術研究所,2015-03
[3]《知識可視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羅冬華,閩南師范大學,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