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柳愉
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飛速發展,導致同一地區各類學校競爭的加劇,學校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變劣勢為優勢?這是每一所學校的領導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學校領導班子,我們經過長時間的反思與實踐,認識到學校發展的長遠策略應該是走內涵發展的道路。
一、學校文化“內涵”的詮釋與認同
學校文化是學校群體成員為主體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逐漸共同創造生成的體現時代特征和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及其活動結果。它無“形”而有“象”,彌漫于組織之中,像一只無形而有力的巨手,在暗中把持和操縱著學校的運行和發展。從操作層面來講,學校文化涵蓋著物質、制度、行為與精神四個層次,它們分別是:(1)學校物質文化;(2)學校的制度文化;(3)學校的行為文化;(4)學校精神文化。
二、學校文化“內容”的建構與行為
窺一“斑”而見全“豹”。為了建構規范、積極、健康而又富有個性化的學校文化,我們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圍繞學校文化的四個層面進行了探索與重建:
(一)以校園物質環境的改良為切入口,塑造學校外部形象
我校始建于1995年,是社區配套小學,鑒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預計的辦學規模,無論占地面積還是建筑面積已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教育的需求。如何挖掘有限的空間,用最小的投入做無限的教育大文章呢?
一方面我們抓住機遇,通過內部合理統籌,外部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的支持,努力改善硬件設施,促進物質建設向特色化、個性化邁進。我們以科技特色項目學校的申報為契機,規劃建設了內涵豐富的科技園、珍稀動植物兼備的生物園、現代設施齊全的科學探究室、寬闊的科技作品陳列室,良好的物質環境為師生營造了濃郁的科技教育氛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科技“教育場”,師生無論置身于學校的哪一個角落,科普教育之場景都能目之所及,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場”,對于全體師生的科技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起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二)以構建教師的團隊文化為著力點,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支持學校發展的關鍵是教師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校的發展。因此建構合作反思的教師團隊文化,幫助教師確立自己的專業認識,規劃專業成長目標,促進教師之間互動欣賞,支持合作,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1、問卷調查,理念引領、發展教師專業成長理念
基于學校教師年齡、學歷、職稱、心理狀況、專業基礎、師德水平、教學能力,專業認識和專業成長需求等各方面存在客觀差異,我們認為設計教師專業發展理念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因借鑒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和“發展評價”的理論,按老師們現有的狀況和教師個體成長的需要,分類制定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培訓方式,以達到每位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的教師發展理念。
2、研訓結合、重建制度、探索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落實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途徑是校本教研,它也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重建了“研訓”一體化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設
(1)建立學科研討制度。學科教學是教師職業的最核心的任務,也是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標。因此,我們制定了“教導處——學科組——備課組——新老教師學科教學”的研討制度。我們把學科組、備課組作為學科研討基地,充分發揮其在教師群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聽課指導制度。聽課調研和教學指導作為校本教研的一部分,校長每學年都制定隨堂聽課計劃,一學年基本把全校教師的課聽一遍。通過聽課,全面了解教師們的教學個性、能力等專業發展狀況,發現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剖析、研究、解決。學校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高起點地強化教師專業發展。
3、整合資源、搭建平臺、促進教師多元發展
明確提出了“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理念,在促進每一位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引導教師向自主性、創新性、開拓性的方向實踐,想方設法為教師專業發展創建多元平臺,盡快實現教師由經驗型向學習型的轉變。
(1)構建開放的學習平臺。“閉門造車,造不出好車”。學校將經費投入的重點放在教師學習培訓方面,借鑒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優秀的教學經驗。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對于提煉總結自己的辦學經驗,提升自己的辦學理念都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
(2)構建互助的實踐平臺。青年教師的培養是教師群體發展的關鍵,只有青年教師的發展問題解決了,學校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為此,我們搭建“教師互助小組”平臺,它來源于師徒結對而又高于師徒結對,教育的發展已經沒有哪一個人能在各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通過自由組合和學校指定的形式,將不同教學經驗和專業基礎的教師結成互助小組,學校專門召開教師大會認定互助小組,并確定互助任務、目標,大家在平等的基礎上,從備課教案、教材重難點、組織教學、提問設疑、板書設計、作業批改評、激勵評價、師生交流乃至師德師風、愛崗敬業、生活愛好等方面進行互學互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構建展示的課堂平臺。課堂是實踐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研究永無止境。為了引導廣大老師提高課堂的實效,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多層面的課堂展示研究活動。
優秀的學校文化形象是一種無形的資本。學校文化的打造過程就是教師發展的過程,也是學校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的過程。它是“一條活動著情感、社會習俗和群體行為的河流,永遠不斷地在學校內部流動著”,滋養著教師專業的成長,提升著學校的形象,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參考文獻:
[1]《重建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建構的主要任務》謝翌、馬云鵬《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培育學校良好的教育生態》 陶西平 《中國教育報》
[3]《對學校文化傳承的思考》 陳曉冰 《教育理論與實踐》
[4]《讓教師發展成為學校發展的主題》 張建華 《人民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