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顧名思義,一個人一旦對某件事情產生的興趣,他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在實踐中體驗其產生的樂趣,從而更好的去掌握某種知識。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也同樣要注重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厭倦情緒。良好的興趣培養不但能激發教學,還可以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培養。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外研社版的《新標準》教材中,初一上冊前四個模塊的內容即是對小學知識的一個回顧,也是初一上冊知識的一個重點穿線。同時也是從英語的最基本內容學起,26個字母和音標。孩子們大部分都學習過英語,但只是停留在會一些單詞,知道一些語法的名詞。但是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單詞音標的記憶也只是機械化的背誦。那么初一開始,除了要把好基礎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激發起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體會到學習一門外語的樂趣,并且真正做到學會去運用一門外語。如何激發?我認為要使用集中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初一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還比較單純,并沒有開始青春期的叛逆,還是喜歡表現自我,對新鮮的東西有好奇心,有你追我敢的競爭意識。所以結合這一特點,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合理適當的使用一些教具。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一個情景。例如在教身體部位這一模塊的時候,可以直接和孩子們一起根據個人身體部位來進行問答對話。一來強化口語,二來有助于孩子深刻記憶單詞。此外,為了避免不便,我也會拿一個娃娃來指著各個部位來訓練孩子問答,從而記憶單詞。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個例。我認為在學習相關單詞和情景的時候,有條件的前提下一定要積極使用身邊的教具。在情景中教學,學生學習會更加深刻。因為學語言最直接的就是用,會用,敢說就是成功的一大步。Dont be shy,just try.告訴孩子要敢于開口,Enjoy English,Enjoy losing face 。因此,在我的課堂,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境。
游戲的運用,有些學習內容容易創設情境,容易拿出道具,但是有些內容不適合,因此就要想相關的合適的方式來情境教學。這時就可以以游戲的方式來激發興趣,培養好奇心,還使學生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例如在學習方位介詞那一模塊,就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來以猜謎的方式來找人,“He is a boy,h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behind Jim in front of Lingling.Let students guess.經常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學,很快學生們就會慢慢對英語感興趣,哪怕個別孩子不喜歡學習英語,但是至少從游戲參與中他會了一個單詞,會了一句話,這都是成功。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已經對英語開始慢慢產生興趣。
以上方法也只適用于初一階段。因為初中階段的孩子從初一到初二是有著很大的變化的,這種變化來自于他們的青春期。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孩子的青春期是開始于初二。所以根據孩子身心的變化,初一的游戲方法等就不太適合初二的教學。此外,初二的學習內容也相對增加難度。青春期的孩子會覺得游戲玩具之類的方式很幼稚,所以激情不會像初一的時候那么高。但是情境教學法依然奏效。但隨著初二課業負擔的增加,難度的增大,如何讓孩子繼續保有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呢?那就要繼續采取另一種方法,此種方法在初一時可以開始并且一直沿用,那就是英文歌曲。可以根據難度的不同來選擇適當的英文歌曲。和孩子一起學唱英文歌曲,不僅可以豐富學習,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也可以在學習英文歌曲的同時學習英文的連讀發音,習語,訓練口語以及聽力。因為很多英文歌詞中都涵蓋一些習語,慣用表達和連讀發音。大部分的孩子喜歡音樂,寓教于樂于一體。無論對于學生本身還是對于老師來講都把學習這件事變得輕松,也更容易拉近和孩子們的心里距離,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三觀并未形成,但是又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找一種和學習并不沖突又能促進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無疑對于教者和學者都是有益的。
那以上幾種方法是否也同樣適用于緊張的初三呢?根據我的經驗是可以的。英文歌曲并不影響初三的學習,反而也是另一種放松的方式,勞逸結合的同時又能磨耳朵。但是前提是師者個人要為孩子挑選一些有營養的,適合的英文歌曲。在聽的同時,有些句子短語會潛移默化的進入他們的腦子里。說不定哪一個句子哪一個短語就運用到了作文中去。此外,初三學生的心理壓力還是課業負擔還是相對重一些的,這時就需要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一是疏導孩子壓力,二是從交流中了解孩子在英語學習中的一些想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此外,學生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開口少,隨著孩子們不斷長大,不再像初一時候那樣積極開口。除了英文歌曲的等方法之外,經常和孩子們用英語交流,上課當然是英語教學,課后也可以和孩子們盡量英語溝通,學生們之間也如此。因為本人喜歡旅游,也會出國旅游,所以每當把自己游玩的經歷,尤其是國外游玩的經歷和孩子們分享時,他們很樂于傾聽。分享的同時可以滲透外國的文化,也可以滲透英語的重要性等等。并且可以把自己分享的經歷當作一個聽力短文或者閱讀短文的形式提問幾個問題,讓孩子積極傾聽,開口回答。從而也是達到某種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無論是什么樣的方法,還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身心特征來選用適合適當的方法。積極性調動起來的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延續這種積極性。在教學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充實和思考。在不斷的總結中逐步向前。不為其他,只為更好的教書育人。
作者簡介:張旭,畢業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現任大連市一一三中學英語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