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芳
幼兒園的精神環境主要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等。良好的精神環境,能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直接關系到幼兒良好品格的形成,心里的健全和發展;還能激起幼兒積極的情感、情緒體驗,社會性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幼兒的發展并非單純受幼兒園一種精神環境的影響,他們同時還接受來自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種精神環境的影響。而且,各種精神環境之間也不是獨立、靜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師環境。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促進良好精神環境的形成
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引導者,實施者,在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師德修養。工作盡心、盡職、盡責、關愛每一位幼兒;不歧視幼兒,精心呵護每一個孩子,做幼兒的朋友、知心人。將教師、父母、朋友,三者角色溶為一體,走進孩子中,讓孩子樂意與你親近。其次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情緒感染幼兒。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員,同樣有自己的煩惱,憂愁,不管遇到多大的難題,一旦走進孩子圈子里就應該丟下一切煩惱,以自己愉快的開朗的情緒打動幼兒,感染幼兒,切勿將自己的感情色彩帶到工作中影響幼兒的情緒。
二、為幼兒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人際氛圍,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渴望被尊重是人皆有之的一種心理需求,幼兒也不例外。幼兒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希望得到鼓勵、贊揚、熱愛和尊重。當他們感到不被別人注意或被人嘲笑時,自尊心便受到了傷害,會感到委屈、哭鬧甚至暴怒反抗對方。因此,孩子因年齡小是非觀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常常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教師要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善于疏導而不是壓制,讓孩子認識到不足,自覺的改正自己的缺點。這種自由而不放縱、指導而不支配的民主教養態度和方式,能使幼兒被視為獨立的個體受到尊重和鼓勵。教師還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而不以權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兒,讓幼兒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沒有自主和自由。教師更要多站孩子的角度替孩子著想,努力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促進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三、教師要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和幼兒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使幼兒在幼兒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我們當老師的就要與幼兒形成民主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理解幼兒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需要,不對不招自己喜歡的幼兒產生偏見,相信幼兒有自我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力,善于對幼兒做出積極的行為反應。在教師同幼兒交往中,教師要以活動中角色的身份加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他們共同游戲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例如:在“小醫院”游戲中,教師以病人的身份加入到游戲中,并問醫生:“請問醫生,在哪里掛號?”以問掛號為由,來提示幼兒先掛號,后看病。通過對角色的模仿,不但強化了他們的交往意識和角色規范,教師根據游戲需要不知不覺的遷移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中去。這樣既遵守了游戲規則,又及時提示幼兒進行的游戲中所出現的問題。又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以不同的身份加入到幼兒活動中去,他們會覺得游戲更有興趣,更愿意參與;在平時的各種談話活動中,以聊天的形式,用他們說話的方式進入到幼兒的內心世界,使幼兒感受到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疼愛他們。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幼兒覺得教師很了解并尊重、喜愛他們,幼兒更有興趣的把活動進行下去。另一方面和諧的氛圍可以使幼兒感覺到老師和他們一樣,是他們中的一份子,真正的縮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他們就會主動的親近教師,愿意和教師說說心里話,更促進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感情。
四、建立互助、友愛的伙伴關系,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
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同伴關系是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文明禮貌、友好謙讓,在游戲中互相協商角色、互助交換玩具,這些都為游戲的繼續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加強幼兒的情感教育和集體教育,建立互助、友愛、和諧的伙伴關系,使幼兒生活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得全面的發展。如在幼兒過生日時,教師及時組織全班幼兒為過生日的孩子唱生日歌,制作生日卡片,開生日慶祝會。讓每位幼兒向過生日的孩子說一句悄悄話。孩子們通過生日慶祝活動感受到集體的快樂和溫暖。又如,游戲時玩具共享,不能搶奪;相互間交往時,應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用詞。教師要鼓勵缺乏交往技能或過分害羞的幼兒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來,并通過鼓勵其他幼兒與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悅感,以增強其自信心和積極、愉悅的情感。
反之,同伴間關系緊張,你爭我搶、你推我打,互不相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談何快樂?談何發展?
五、建立良好的家長與教師溝通、交往關系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節,也是孩子離開幼兒園接觸最多的環境。因為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父母及其他成員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言行舉止,以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等,都極大的影響兒童的發展。如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互相關愛,父母或近親有某種專業技能和興趣,對事業有理想、有追求。對子女有強烈的責任感,家庭中有濃厚的學習氣氛和良好的道德氣氛。而有的家庭父母愛吵鬧,愛打罵孩子,孩子都會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脾氣暴躁、性情古怪,時常帶有攻擊性的行為。而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嬌慣,結果孩子從小養成了不愛勞動,依賴別人,“以我為中心”等不良的思想和品德。還有一些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產生恐懼,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拒絕新事物,不敢去探索;疏離同伴、疏離老師,沉默寡言,時常獨自一個人玩耍,不愿意參加任何活動。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幼兒身心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首先要經常和家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教育好幼兒,如果教師和家長的關系不好,直接影響到教師和幼兒的關系。其次要重視家長工作,了解幼兒的家庭生活環境,對一些不利于幼兒成長的家庭因素,教師要善于委婉地向家長提出,爭取家長的配合。
總之,良好的精神環境刺激幼兒去感知,去認識,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展,我們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讓孩子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始終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以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品格健全的社會化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