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永青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提出,讓我重新思考: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上我們究竟要關注什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教學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帶著這些思考,我沿著“關注核心素養下的深度學習”這一思路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立足課堂,反思教學狀態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堂有深度的數學課,一定是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去年的課堂同研,我執教了《圓的認識》一課,教過的老師一定非常熟悉它的教學目標:
1.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會畫規定大小的圓。
2.認識、掌握半徑、直徑的特點,理解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交流等活動,體會圓心到圓上各點分布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
備課時,我認真研究目標,據多年的經驗,我圍繞前兩個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生活中有圓的實物抽象出圓,讓學生想辦法剪下圓,并進行量、折、畫等探究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最后通過用圓規畫圓活動,感悟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和半徑決定圓大小的教學難點。
一堂課熱烈奔放,無論是學生的積極性還是知識的掌握程度,自認為不錯。可是領導在一番表揚之后,接著“看似順利、熱鬧的一堂課,我們是否知道自己關注了什么?”的一句話,讓我陷入沉思:是啊,我關注了什么?在我看來,《圓的認識》一課應該通過更多的直觀操作、體驗來感悟知識的難重點,而且學生掌握的也非常好,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二、關注核心,引領深度探究
為走出謎團、找到癥結,我認真研讀小學數學名師課例、專著,并再次學習《數學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綱要》中的“數學德育特點的概括性就是是培養學生流暢思維、抽象生活的重要資源。應引導學生學會從具體事物中抽取本質的能力”深深地觸動了我。北京新學道國際學院席爭光校長也說:“數學學習僅僅停留在生活、操作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數學的特點、功能和力量在于它可以離開現實,凌駕于現實之上”,一番琢磨終于讓我明白問題所在——過于注重直觀操作,忽視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及畫圓原理的感悟。
直觀操作固然有它的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借助操作,只有學生無法理解或難以理解時,才有必要。而我,過于關注學生對圓知識的掌握以及畫圓練習,卻并沒結合畫圓過程抽象出圓特征,偏離了提升學生素養的重心,知識得不到重構,也就不可能真正發展思維。更何況,用圓規規范畫圓也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學生早已熟知,我僅提出讓學生畫一定大小的圓,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目標偏低,學生游離于知識表面,數學素養談何提升。而如果我把關注點放在畫圓原理的分析上,即目標所關注的:定點、定長的原理,就會有助于學生對用圓規畫圓方法和圓特征的真正掌握。
所以,當我們把著力點放在關注學生核心素養上,課堂就能落實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的核心理念,“深度”學習才會精彩不斷,“核心素養”才能落地生根。
三、對比分析,重構教學生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又有核心素養理念的支撐,心中頓時豁然開朗。對《圓的認識》一課的設計,我也有了新的想法。再次執教這節課,盡管效果在意料之中,但驚喜還是讓我意料之外。
整節課,我以“畫圓”貫穿始終,讓學生參與、體驗、經歷、感悟。
第一個環節——初次感悟。我首先甩一端系著小球的繩子,并問:“小球運動的軌跡是什么圖形?”讓學生看清看細,意在給學生圓的科學表象。
第二個環節——用圓規畫圓。
引出圓后,我啟發提問:“你們會畫圓嗎?”“有什么辦法?”引出用圓規畫圓并通過以下幾步達成:
(1)用圓規自由畫一個圓。并讓畫得好、畫得快的學生交流成功經驗,畫得不好的同學說說原因。
(2)規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緊接著我讓學生指揮我畫,一起整理剛才的畫圓過程。
用圓規規范畫圓基本結束,如果按之前的理解,那接下來,應該對“半徑、直徑的特征”進行探究,然而,深入學習核心素養的我并沒有這樣。
第三個環節——其他形式的畫圓
接下來,我仍繼續畫圓,只不過,這次與剛才的畫圓不同了。
(1)切身體會。我拋出“要在操場畫一個大圓,你有辦法嗎?”的問題,引導學生想到:可以打下木樁,一人繞著跑。學生有了想法,我們師生就隨機合作上演:我當木樁,學生伸直胳膊摁著我的頭繞著跑,其他學生觀察、發現:這樣畫圓,只要繩子夠長,就能得到較大的圓。
(2)操場畫圓。接著我又組織學生觀看兩位體育老師合作畫圓的微視頻(提前錄制)。一位老師摁住米尺一端,另一位則拉緊米尺,捏住粉筆,邊跑邊畫圓。學生再次感悟:畫圓方式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第四個環節——畫圓比賽
為提升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我宣布進行師生“畫圓比賽”。在學生的驚訝聲中,我拿出兩套貌似完全一樣的畫圓工具——一端有吸盤,另一端系著粉筆的畫圓工具。我的是用繩子系著粉筆的工具,而學生的是和繩子基本相似的橡皮筋系著粉筆的工具,但學生并不知情。在一片加油聲中,學生組迅速領先,而我故意落后,慢慢畫好。再看學生組,一會兒歪,一會兒擦,還要求重新來一次,結果仍是歪扭、畫不圓。這時,學生停下來,檢查我的工具,發現“他們的工具是和繩子基本一樣的橡皮筋”的秘密,大家終于明白:老師畫圓的距離不變,他們的距離一會長、一會短,才導致歪扭畫不圓。
循序漸進的畫圓活動,終于讓學生發現:任何方式的畫圓,總要繞確定的點畫一圈,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變。由此,半徑的特征以及為什么要定長的道理不攻自破,無需老師多說,學生已經完全理解。
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后剩下的東西。”我想,這剩下來的東西,就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核心素養。身為小學數學教師,讓自己站在能看得到學生未來的視角設計教學,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意義;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才能因學生的深度學習而精彩不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