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昕

摘要:本文從政府、社會及被管制企業等層面分析了電力行業進入管制的成本,又從電力行業范圍經濟、外部性等特點考慮進入管制帶來的收益,從而理論分析成本與收益的來源,有助于明確進入管制的目的和途徑。
關鍵詞:電力行業;進入管制;成本收益
一.電力行業管制的原因
電力行業經過結構重組后分為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四個領域,其中輸電和配電過程是通過物理電網進行的,因此只有輸電、配電領域具有自然壟斷性。由于壟斷特性導致輸配電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勢力,必然產生市場失靈,繼而造成經濟效率低下,此時就需要政府的干預以提高效率;此外電力行業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以及大量的沉沒成本,限制了充分競爭,因此為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提高社會福利,政府管制成為必然。
二.進入管制的成本分析
(一)政府部門的管制費用。
政府依據法律授權,通過行政手段對電力行業的市場進入、價格確定和服務質量等過程施加直接的行政干預,以控制被管制企業對價格的壟斷,這是一種社會性管制,同時也是經濟性管制。管制的背后需要財政收入的支持,即政府管制的成本,包括制定各種規章的費用、監督費用、審查費用、信息費用以及執行各種規章的費用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立法成本,需要進行廣泛而全面的調查研究工作,搜集各方意見,之后并以聽證會、座談會的形式征求公眾意見。可見該過程的立法費用是比較大的。
(二)社會福利損失
在邊際成本不變的條件下,完全競爭市場中,MC曲線與供給曲線融為一條水平線,也是所有個別廠商邊際成本線的水平加總,完全競爭后,MC曲線與需求曲線D相交于A點,此時產量為QC,價格為PC,可見消費者剩余為△PnPcA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0。在壟斷市場中,壟斷廠商有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邊際收益曲線MR,當MR與MC的相交為B點時,此時利潤最大。由于壟斷導致價格上升到Pm,產量降低到Qm,造成消費者剩余由△PnPcA的面積減少到△PnPmC的面積,減少額相當于PcPmCA的面積。
圖1中△ABC表示的是由于對競爭性市場的偏離而造成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凈損失之和,反映未能有效運轉的市場給社會帶來的成本,根據哈伯格的理論,將這種損失稱之為壟斷的社會福利凈損失。因為消費者原本愿意支付Pc的價格購買該產品,但由于壟斷使得價格上升到Pm,消費者因而放棄購買該產品轉而購買其他替代品所產生的代價;四邊形PcPmCB是由于價格上升使得消費者剩余轉化為壟斷利潤,代表的是收入轉移,并沒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
(三)被管制企業成本的增加
電力行業的進入管制是政府允許一部分企業進入管制區域,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前提進行生產,從而達到減少社會福利損失、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然而,理性企業因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緣故,不能較好的配合政府的要求,反而增加了自身的成本,包括尋租成本、X-非效率成本、時滯成本。
第一,尋租成本。當存在管制時,潛在進入企業就會通過尋租活動取得進入許可,包括媒體宣傳、商業游說甚至賄賂,這些費用并未投入到生產經營中,社會福利沒有得到改善。哈伯格認為四邊形BCPmPc的面積就是消費者剩余轉化成的壟斷利潤,此后壟斷廠商又會將其全部用于尋租活動來保持壟斷地位。
第二,X-非效率成本。在競爭性市場上中,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就要不斷進行技術革新、降低成本來提高效率,但若市場中沒有競爭機制的約束,沒有外部壓力,企業難以充分利用資源來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還會出現冗員、資源浪費、生產效率低的現象,導致萊本斯坦認為的“X-非效率”。圖1中X-非效率使得企業將壟斷價格提高到E處,將這部分非效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社會福利的再一次損失,四邊形 BFEPc面積就是 X-非效率成本。
第三,時滯成本。由于管制的存在,社會資本投資從申請、審核、調整到認可是一段比較長的過程,時間越久,所花費的投資機會成本就越大。此外若企業行為落后于市場環境和技術的變化,就會直接導致部分計劃的流產失敗,給企業帶來無法預測的損失,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三.進入管制的收益分析
(一)防止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
電力行業顯著特點是需要巨額投資,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規模經濟顯著,具有較強的資產專用性和成本弱增性。當電力市場進入壁壘失效時,市場競爭對于有效資源配置的功能減弱,此時政府控制進入壁壘,不但可抑制企業盲目進入造成過度競爭,又可防止企業重復建設,避免造成生產和服務能力過剩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從而保證較好的社會生產率和穩定的產品供應率。
(二)促進密度經濟和范圍經濟
輸電和配電區域一般按照用電的密集程度形成網絡供應系統,允許其他企業進入配電領域,電網建設規模隨之擴大,網絡覆蓋區域更廣,增加了用戶需求量,降低了單位用戶承擔的平均固定成本,因此獲得規模經濟和密度經濟效益。若對市場進入和價格進行必要管制,導致進入的企業較少,則少數企業依然能夠保持規模經濟和密度經濟效益,充分利用資源,從而引起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投入產出率升高。
(三)消除部分外部性
在一定期限內,授予某些企業特許壟斷權是進入管制的常見方式,利于企業將產業的外部效應內在化,而這種特許壟斷權是通過競標的方式來獲得。政府和公共團體提供配電服務時,認定某一企業有能力承包時,給予它特許壟斷權,但這種壟斷權不是長期的,為了促進企業提高效率,在一定的特許期限后再由競標的方式來決定將特許權授予能以更低價格提供更高質量的配電服務企業。這種進入管制的方式有利于產業將自身的外部效應內在化,消除外部效應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社會福利。
四.結束語
按照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分析管制成本收益的方法,對于電力行業而言,如果進入管制的總收益大于總成本,則管制是有效的,如果進入管制的總成本大于總收益,則管制失效,失效的原因很多,需找出原因,采取新的管制方法以降低管制成本,提高收益。
參考文獻:
[1]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40-41.
[2]Cowling,Keith,Dennis C.Mueller.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Power[J].Economic Journal,1978(12).
[3]于良春,丁啟軍.自然壟斷產業進入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中國電信業為例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 (1):16-22.
[4]徐云鵬.中國電力生產業的效率:一個基于政府管制的研究視角[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2,31(1):85-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