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星+于有為
摘要:現代性至今仍然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F代性與現代化相伴而生?,F代性既帶來了主體化、世俗化與理性化;同時現代性也與異化相伴、野蠻共生、風險同在?,F代性不僅僅是描述現代化,更是對現代化的反思。
關鍵詞:現代性;現代化;后現代
一
今天,現代性似乎是一個習以為常的術語了,甚至我們已經開始對后現代都司空見慣時,我們還有必要追問何為現代性嗎?這看似不是一個問題,但恰恰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原因有二:一是熟知并不意味著真知;二是現代性這一問題事關重大,是一個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現實中都有必要經常反思的話題,惟如此,我們方能將現代性這一重大的學理問題審視清楚;唯如此,我們方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建設好,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
若要追根溯源,現代性的問題以及與之如影隨形的現代化問題首先起源于西方。這正如吉登斯所說:“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17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1]中肯地講,吉登斯這一主張大體是不謬的;當然,現代化與現代性源起于西方這一點并不意味著西方就應壟斷現代化與現代性的話語權?,F代化與現代性是一個人類需共同面臨全球性的發展課題,每個國家與民族都面臨著現代化與現代性的任務、課題,只不過時間有先后、側重有不同罷了。當然,各國各有其國情,各有其實現各自現代化道路方式選擇的權利以及與之相伴的現代化特質。
現代性與現代化緊密相聯的。大凡講現代性一定且必然要與現代化相聯。所有現代性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一定要基于現代化這一宏觀背景加以展開的,否則它要么會變成浪漫的鄉愁,要么就會成為無病呻吟。現代性與現代化之間有著諸多的共性與關聯之處,不過若作進一步思考我們仍然覺得現代性與現代化是有些區別的:從因果角度而言,現代化是因,現代性是果;從價值層面來看,現代化是“是”,現代性是“應當”;從倫理維度而言,現代化是實然,現代性是應然?,F代性不僅僅是描述現代化,同時更是對現代化的反思。
二
現代性社會是充滿了變革的社會,現代性社會與傳統社會有著巨大的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社會結構等諸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改觀。那么,在新的軌道上行走的人與社會有著哪些新的規定性與樣式呢?
第一,現代性即主體化。文藝復興以后,個人想擺脫既有意見與制度的束縛,欲望個性全面與自由的發展。而人的真實再發現與確立實質上就是指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的誕生。近代以來,公民及其公民意識的崛起與誕生是一重大事件。對此,黑格爾講道:“一個人只作為公民才是現實的和有實體的,所以如果他不是一個公民而是屬于家庭的,他就僅只是一個非現實的無實體的陰影?!盵2]黑格爾的這番話其實是不難理解的。在近代公民社會誕生之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是臣民而非公民。臣民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反而是為了對方而活著的。臣民拜服在異己的權力、偶像之下,成為權力、偶像的依附者,他們過的是順從與盲目的生活。臣民在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稱其為人的,因為人的本質存在應是自由的(向往自由且追求自由的)。當然人的形成(公民的形成)是有一過程的,人的確立(公民的確立)也是有著內在規定性的。那么,作為公民而言,公民應該有著以下幾點規定性:第一,主體意識。主體意識簡單來講就是意識到自己是人,把人當人看。把人當人看,首先就是把自己當人看,這也就意味著自我的覺醒及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只有有了自我意識,才能將人與物、我與他、靈與肉體分開,才能形成認識,形成自我,具有獨立人格。人有了主體意識,便有了自己的思考與主張,便不會盲從與跟風;人有了主體意識,便會練習與習慣作主人與行動者,而不再作奴隸與旁觀者。第二,權利意識。權利意識是人們對于權利的認知、理解以及對于權利的維系與保有的態度與方式。權利意識要求公民必須知曉自己的權利,捍衛自己的權利。權利意識明確了“我”可以支配什么與占有什么,明確了“我”能夠支配什么與占有什么,權利意識規定了“我”行動的界線與界域,權利意識使人真正成為確定的、真實的人。權利意識使得公民獲致獨立的人格,并展現出獨特的人格。權利(權利意識)是公民的標志,無權利(無權利意識)就無公民。第三,平等意識。主體意識與權利意識必然形成平等意識。主體意識是“我是人,他人亦是人”的意識。盡管生活中仍然不乏不平等的現象,但平等的理念與意識已成為現代人們的共識——“平等這個詞就成為一種原則、一種信條、一種信念、一種信仰、一種宗教?!盵3]
第二,現代性即世俗化。中世紀歐洲是宗教神學與經院哲學統治下的歐洲,人們向往著與追求的是天國的生活,崇拜著上帝并按戒律過著禁欲的塵世生活。然而,這種生活取向與價值精神勢必要被新的世俗化的生活所取代。這個歷史過程即我們所熟知的以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標志的近代化過程(現代化過程)。對于這個過程,麥今泰爾是這樣論述的——“基督教道德的最大弱點有二,一是無所不在的形上學的負罪論,二是它不得不宣稱,今世和今生的意義和目的,最終只能在另一個世界中找到。……隨著經濟的增長使生活范圍不斷擴大,專注于來世的宗教實際上會普遍衰落。但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對上帝的信仰,都日益成為一種形式——當它實際上還沒有被人們所擯棄時。”[4]隨著生產的發展以及人們交往活動的變化,人們變得越來越關注塵世與現實生活,人們開始逐漸從理論與現實多個層面論證世俗的合理性,人們開始認真地考慮在人間建立天堂。因而,“現代性的核心是為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而奮斗:過得更好,做得更好,得到的更好?!盵5]這也就是說現代性社會人們所努力爭取的是美好的明天,當然這個明天是世俗的與塵世的?,F代社會的旨趣是世俗化的,它側重于功利化與實用化來建構社會與生活,并用功利化與實用化來評判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種狀況也正如熊彼特所說:“趕走了我們內心形而上學的信仰,也趕走了各種各樣的神秘和浪漫的思想。這樣,不僅改造了我們達到目的的方法,而且也改造了最終目的本身。”[6]近代以來的世俗化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契約論來論證國家與社會的產生;二是用功利主義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首先,我們看關于國家與社會的產生。在現代性社會以前,關于國家與社會如何產生以及如何運轉被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諸如“君權神授”等等。然而,伴隨著現代化的進展,人們開始以人的視覺來認識與解釋國家與社會的產生。國家、社會都是人所建立的,都是人意的產物,都是人為的結果,這與神有什么關系呢?現在,人們可以利用科學來認知這個世界、通過技術來改造成這個世界,人們還有必要去祈求神靈與魔法嗎?人本身就充滿了巨大的魔力,人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終極的裁判員與終結者,現代化確確實實是一場“祛魅”的運動。其次,我們來看一下功利主義。中肯地講功利主義自誕生以來就存在著不少爭議,但功利主義卻事實上成為近代以來人們日常生活以及政府決策的主導性道德原則。功利主義以人的苦樂為依據、以多少為尺度進行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事實上功利主義將一切價值合理性的主張指向了人、指向了人類的根本利益;同時,功利主義將道德是非的審決權也交給人,從而又進一步地彰顯了人的尊嚴;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功利主義帶來了一種靜悄悄的革命,它用科學與理性取代了信仰與盲從。endprint
第三,現代性即理性化。現代性的一種重要的特征便是理性化。理性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在這里,我們更多地是從能力的維度來界定理性的。我們認為理性更多的是理智地控制行為、計算與謀劃支配事物的能力。擁有理性且通過理性,人們棄絕盲目、沖動與任性從而清醒、冷靜與客觀;擁有理性且通過理性,人們棄絕愚昧、軟弱與自卑從而文明、堅強與自信。近代以來人們推崇理性,相信理性,主張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面前加以驗證。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理性給了我們力量,使我們更為自由。理性使我們認識了外在的(自然的與人類社會的)規律并且掌握了這些規律,使這些規律為我們所用從而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達致合乎規律性與合乎目的性的統一,進而使人們不斷地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傊硇允谷藗冏孕?、樂觀,使我們相信進步與未來。因而,“從不言及‘放棄,永不承認‘絕望,這是現代精神最鮮明的特點?!盵7]正因為如此,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人們一直都在強調理性與理性化。理性化的結果便表現為生活的秩序化。理性要通過知識、規律來形塑與重構生活世界,使世界按照理性、規律的要樣式來運轉,這是一種進步,這是一種野心,當然換個角度可能也是一種壓抑(即以普遍來壓制個別)。理性生活的秩序化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二元世界的確立(即機械主義世界觀的形成)。機械主義的世界觀可以從拉美特里的“人是機器”的觀點中初見端倪,當然更可以從以后的整個現代化圖景中得以概括——“機械主義作為一種世界觀,其最光輝的成就是,它圍繞人類經驗中兩個最基本的成分——秩序和力量——重新安排了實在。秩序可以通過對服從數學定律的不可再分部分的運動之強調,通過否棄變化的不可預測的非物質原因來達到。力量則通過現實世界中直接起作用的干預達到。培根的方法支持通過手工操作、技術和實驗實施對自然的威權?!盵8]其實,這種機械主義的世界觀不僅僅實現了對自然的威權,更實現了對于人、人類社會、思維活動的威權。
三
早在19世紀中期,馬克思就寫道:“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9]馬克思所說的魔鬼首先指的是資本主義自身所無法克服的缺點與局限性,但同時也隱隱地指出了人們需要對現代化進程及其結果要加以反思?,F代化是人類必然的抉擇與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我們今天所享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根源。不過,我們不能一味地沉浸在現代化所謂的成功中洋洋自得,我們應該有種緊迫感、危機感與風險感。這是因為現代性并非完美無缺,現代性也有著陰暗面與破壞性。
首先,現代性與異化相伴。弗洛姆曾說:“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發現的異化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于人與他們的工作、與他所消費的物品、與他的國家、與他的同胞,以及與他自身的關系中。人創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建立了復雜的社會機器來管理他所建造的技術和機器。然而他所創造的一切卻居于他之上。他感覺不到自己是一個創造者和中心,反而成為自己雙手創造出的機器人的奴仆。他所釋放出的力量越為強大,他越感到作為一個人的無能。他用包含有自身力量的他的創造物面對自我,被自己所異化?!盵10]在此,我們僅從工具理性的維度來談現化性與異化的關系。理性可以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并不是天然對立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理性及其發揮理性的作用。工具理性是手段,價值理性是目的,二者的有機統一方為健全理性。如果過于強調價值理性忽視工具理性則易脫離實際而陷于空想;如果過于強調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則易使發展沒有方向且使人失去靈魂。實事求是地講,近代以來,無論是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不過這兩種理性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工具理性的發展在相當的程度上超越了價值理性的發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理性的唯一的代言人,成為霸權理性。工具理性確有功利至上的傾向,確有技術專制的可能,確有貶低人的價值與意義之處。
其次,現代性與野蠻共生。人們往往認為文明是現代性社會的標識,野蠻是前現代性社會所具有的特質,其實不然。野蠻與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特別是近代化)真實進程密切相關。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特在其著作《反思現代性》這樣寫道:“野蠻主義不是前現代的遺跡和‘黑暗時代的殘余,而是現代性的內在品質,體現了現代性的陰暗面?!盵11]奴隸貿易、種族滅絕、鎮壓與壓迫一直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其實,自啟蒙運動以來,伴隨所謂理性與文明的進步,野蠻與冷酷也如影隨形。這看似是個悖論,但卻是真實。鮑曼曾說:“現代性本質上是一種邊緣文明,它通過一種不斷的征服以擴張土地,通過新的侵犯理由或借口重塑自身、不斷復新……這就是現代意識在運用力量、強制和暴力時具有而且必然具有雙重性的原因?!盵12]若我們回顧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可能我們會得出這一結論。當然有必要作一補充,那就是并非所有傳統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與西方一致與相同,不過我們應對西方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加以反思。
第三,現代性與風險同在。對于現代社會我們可以說它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我們也可說它充滿了渴望與貪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現代社會是靜止的不可能?,F代性社會就像裝上功率巨大的發動機,橫沖直撞、永往直前,粉碎前進道路中的一切。因此,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不過同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也感覺到惶恐與不安。人類生活的快速多變與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我們覺得有時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與選擇前進的方向。我們覺得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未知性與不確定性,總之我們覺得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風險。那么,什么是風險呢?風險與危險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泛泛意義上而言,風險即危險。不過,若要做進一步的分析,風險往往指的是與人的抉擇與行為后果相聯的顯現的或潛在的危險。這也就是說風險(廣義的)包含著人為風險與自然風險。與現代性相伴而來的往往更多的是人為風險,諸如戰爭、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等等。endprint
四
“現代性不是單純地希望了解世界是什么,或作為眼下的現在;更確切地說,現代性是尋求對一種不安的答案?!盵13]有關現代性的爭論自現代化伊始就存在著,特別是近幾十年關于后現代等話題的論戰則更顯得尤為激烈。其實,有關后現代的討論本身就是對現代性的反思。有人認為后現代與現代性截然不同的,是現代性的終結;不過也有人主張現代性與后現代是緊密相聯的。持后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哈貝馬斯與鮑曼。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性一項未竟的事業。鮑曼則主張后現代性是嚴肅地認真地反觀自身的現代之心,后現代性是現代性的成年,后現代性是現代性與其不可能性的妥協,后現代是一種自身監控的現代性。[14]
我們認為哈貝馬斯與鮑曼的觀點是中肯的。后現代本質就是現代性,既是現代性的產物,更是現代性的體現;后現代是現代性發展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我們不贊同后現代就是“本能造反邏各斯”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無論是傳統與現代抑或是后現代都是需要理性,需要反思。都需要審慎的懷疑與思考。理性事實上一直是現代性的核心指向。若按照這一理性精神來反思現代性,我們就會發現現代性中有兩種力量:一方面是將界定為無序的世界加以殖民化和馴服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對這種秩序化動力的批評力。[15]上述兩個方面都非常重要,不過我們覺得第二點更為重要些,因為批評的力量能夠使我們不斷地自我修正自己的錯誤促使我們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0.
[3]皮埃爾·勒魯.論平等[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1.
[4]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05.
[5]丹尼斯·史密斯.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性的預言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8.
[6]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04.[7]
[7][12]齊格蒙·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代道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14,159.
[8]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37.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278.
[10]埃里?!じチ_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109-110.
[11]艾森斯塔特.反思現代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67
[13]尼洛·馬爾圖切利.現代性社會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1.
[14]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68.
[15]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近代正義理論范式演變研究”(15BZX100)
作者簡介:
于建星(1973—)男,河北易縣人,博士,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與政治哲學。
于有為(1997—)男,河北易縣人,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