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臘人熱愛理性、熱愛美好的事物,喜歡思考,他們才華橫溢的藝術創造豐富了精神世界。雖然希臘文明有名也有暗,但總體而言看到的希臘思想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希臘人的思維模式有整體性的特點,習慣于將單一事物放在整體環境中看待,認為人是所有事物的中心,強調人的價值,這也是歐洲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追求的焦點問題。
關鍵詞:希臘人;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品性
自入學以來,有選擇地讀了一些關于古代希臘人和希臘文明的書,主要是基托的《希臘人》、湯因比的《希臘精神》、漢密爾頓的《希臘思想》、芬利的《希臘的遺產》和布克哈特的《希臘人和希臘文明》。這些書讓我對希臘人有了一定的認識。總體上,希臘人是中庸的,是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人。對此,基托和湯因比的評價比較讓人信服。他們說:希臘人頭腦理智嚴謹,內心活力無限,與其說希臘人是矛盾的,倒不如說希臘人完全調和了兩種經常是相反的原則:一方面是節制、明晰及心靈深處的嚴肅;另一方面則是才華橫溢,想象力和熱情。[1]湯因比在《希臘精神》一書中說道:“關于希臘的最基本的事實是人們必須運用頭腦來思考……”希臘人認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懷疑、被驗證,思想沒有界限。”[2]
一
公元前8世紀,由于古希臘宗教崇拜圣地的出現,逐漸發展出了共同體意識,而因為“邊緣圣地”的出現使得城市中心與邊緣地區有了互動,后逐漸形成在血緣、語言、傳統習俗和宗教儀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共同性的共同體,這便是城邦,希臘文“城邦”一詞為polis。基托在《希臘人》中說“但polis不久就既表示堡壘也表示全體人民,即“使用”這個堡壘的人。”[3]在希臘人看來,他們的共同體就是城邦,因而無比熱心于城邦公共事務。他們將權力植根于城邦乃至共同體身上,近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社會有過像希臘人那樣被政治化的文化。筆者認為,頭腦中的觀念至關重要,意識往往會決策人的行動。在宗教等神秘力量統治下的古代社會里,人們普遍依靠先知祭司等預言來決定行動,而希臘人率先在宗教的神諭下用頭腦思考問題。他們把宗教與自身利益完全放置在不同的層面之上。
古希臘人頭腦中廣泛參與政治決策的觀念為其民主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作為完善的民主制的開端,非定期的、但卻經常召開的民眾大會為民眾參與和共商政事搭建了一個平臺。……它在古希臘人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民眾廣泛參與政事決策的傳統,為他們立起了一條不可違反的‘祖制。”[4]
二
我們從流傳于世的眾多古希臘著作中不難看出希臘人重視道德法則,重視人價值。希羅多德在他的史書中寫到:“他們只服從法律。”在赫西俄德看來,若古風時代的巴塞琉斯(basileis)觸犯了傳統的道德觀這類法律,繼之而來的就只有毀滅[5]:“貪圖賄賂,用欺騙的審判裁決案件的人,……正義女神身給人們帶來災禍。……無論誰強暴行兇,宙斯都將予以懲罰。往往有甚至因一個壞人作惡和犯罪而使整個城市遭受懲罰的。”[6]這里同樣可以看出希臘人心靈深處的嚴肅,注重“傾聽正義”,深信“任何人只要知道正義并且講正義,無所不見的宙斯會給他幸福。”最后,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災難,他不顧一切地追查殺害前王的兇手,真相大白時,又勇于承擔責任,主動請求將他放逐。筆者認為,索福克勒斯最終將俄狄浦斯王設定為被命運掌控但同時敢于抗爭的形象,一方面是因為劇作家頭腦中對命運的敬畏,使他認為人始終難逃命運;另一方面對于這樣一個為人民、為國家做了無數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運,贊揚俄狄浦斯王在跟命運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和英雄行為,而這正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
三
從德爾菲神廟上的警言“認識你自己”同樣可以看出希臘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人,而“凡事勿過度”則體現出希臘人理性、節制的特點。希臘人敢于在一個充滿非理性、令人畏懼的神秘力量的世界用頭腦來思考問題,他們的頭腦非常明晰的。希臘人說:“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懷疑、被驗證,思想沒有界限。”[7]盡管希臘人在大事之前都必須到神廟去求得神諭,但面對神諭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公元前480年,波斯軍隊攻占溫泉關之后長驅直入,直撲雅典城。在這緊急關頭雅典人派使者去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求取神諭,詢問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波斯軍隊,女祭司佩提亞給出神諭“……宙斯終會給一座……木墻用來保衛你們和你們的子孫……”面對這樣的神諭,雅典人全部贊同撤離,同時還對“木墻”理解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一部分人認為木墻是衛城外的柵欄,應加固柵欄,抵御波斯軍隊;另一部分雅典人則認為是船只。經過公民大會上的激烈討論,最后城邦采納了后者地米斯托克利建造水軍的建議,在薩拉米海灣大敗波斯水軍,扭轉了戰局。在希臘人看來,沒有什么事情比思考更美好,同時,希臘人認為宗教儀式就是告訴人們“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8]
結語
希臘人相信神靈就在人類中間,這或許是希臘宗教中人神同形同性的一個原因,古希臘神廟中的神祇雕塑形象基本與人的形象無差,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希臘人現實主義的特點。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著名演說中這樣說道:“你們其中有些人年紀尚輕,還有望再生兒育女,你們的悲傷可能會輕一些。對那些青春已逝的人們,我要說:你們要慶幸你們一生大半的時間在幸福中度過;記住你們的悲傷日子不會太長,要以死去的人們的榮光自慰。” 希臘人認為事實就是事實,無需多言,行動會證明一切。
參考文獻:
[1]<英> 基托:《希臘人》,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20頁。
[2]<英> 湯因比:《希臘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3頁。
[3][英]基托:《希臘人》,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64頁。
[4]魏鳳蓮:貴族制取代君主制與古希臘民主制的形成,齊魯學刊2007年第5期。
[5][英]基托:《希臘人》,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192頁。
[6][古希臘]赫西俄德著:《工作與時日》,張竹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20-224,239-244.
[7][德]漢密爾頓:《希臘思想》,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18-19頁。
[8]Daniel Ogden,A Companion to Greek Religi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132.
[9][德]漢密爾頓:《希臘思想》,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83頁。
作者簡介:陳曉靜(1992.03.03)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魯東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