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麗
摘要:固定資產折舊費用是影響利潤和稅收的重要因素。企業越來越重視折舊方法的選擇。本文分析了不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及其優缺點、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以便于企業選擇適合自身的折舊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
固定資產折舊金額的大小,直接會對企業的收益,風險及現金流量產生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經營產生間接或是直接的影響,所以,合理處理固定資產折舊有關問題,對企業的經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概述
根據會計準則,可供企業選擇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以及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是指將固定資產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其預計使用年限中,每期折舊額均相等。平均年限法操作簡便,與此同時這種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各個年月的折舊額進行等價處理,直接增加了產品成本的穩定性。但缺點是其與固定資產的經濟利益實現方式不一致:固定資產在其使用前期工作效率較高,為企業帶來較多的經濟利益;而在其使用后期,工作效率逐漸降低,帶來的經濟利益會逐漸減少。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指根據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來計算每期應計提的折舊額。在工作量法下,計提的折舊額會隨著工作量變化而變化,更注重設備的使用強度和固定資產的折舊是互相關聯的。但這種方法存在著與年限平均法相同的弊端:忽視了修理費用的逐步增高和操作性能及其收入逐步減少的相關影響因素。
3.加速折舊法。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用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作為固定的折舊率乘以逐年遞減的固定資產期初賬面凈值,得出各年應提折舊額的方法,但是最后兩年要改用直線法。年數總和法是按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
加速折舊法使固定資產在其使用壽命的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使折舊費用前移、固定資產成本盡快收回。從理論上看,與固定資產的經濟利益實現方式一致,更加符合費用與收益配比原則;從時間價值的角度來看,加速折舊法使企業可以盡快收回投資,有利于企業利用收回的投資實現價值增值;從節稅的角度考慮,加速折舊可以減少企業前期利潤,推遲企業一部分稅款的繳納從而達到利用無息貸款的效果;從減少不確定性風險的角度來看,加速折舊法可以降低固定資產因無形損耗、提前報廢帶來的風險。但加速折舊法的使用在我國受到稅法等政策法規、企業自身盈虧狀況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采用加速折舊法。
二、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
企業在具體選擇折舊方法時,既要考慮會計處理的方便與否,折舊抵稅的效應,又要考慮企業的現金流量及資金時間價值對折舊方法的影響。
[案例]某公司為一大型加工企業,2010年新投產A產品。1月1日購買一生產線,價值為58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5年,預計凈殘值率為10%,企業所得稅率為25%,資金的時間價值為10%。
方案一: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每年計提折舊費用為104.40萬元,即每年有104.40萬元折舊費用減少利潤,5年共計提折舊522萬元,可以抵稅130.5萬元,抵稅現值金額為98.89萬元。
方案二:工作量法計提折舊。該生產線在使用年限內正常使用20440小時,每年正常使用4088小時。使用此設備生產的產品,如果處于市場開發初期,從第一年開始,每年工作時間分別為3800小時、4000小時、4100小時、4220小時和4320小時。計提折舊額分別為97.04萬元、102.15萬元、104.71萬元、107.77萬元和110.32萬元。共提折舊522萬元,可以抵稅130.5萬元,抵稅現值金額為98.31萬元。分析看出,設備在使用早期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采用年限平均法與使用工作量法相比,采用年限平均法使企業少繳所得稅0.58萬元。
仍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明,設備每年工作時間分別為4320小時、4220小時、4100小時、4000小時和3800小時。每年計提折舊額分別為110.32萬元、107.77萬元、104.71萬元、102.15萬元和97.04萬元。共提折舊522萬元,可以抵稅130.5萬元,抵稅現值金額為99.45萬元。分析可以看出,設備使用早期利用率較高時,早期折舊計提得多,類似于加速折舊法。因此,年限平均法與使用工作量法相比,采用工作量法使企業少繳所得稅0.56萬元。
方案三: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
在年數總和法下,企業第一年的折舊額為174萬元,第二年的折舊額為139.20萬元,第三年的折舊額為104.40萬元,第四年的折舊額為69.60萬元,第五年的折舊額為34.80萬元,5年共計提折舊522萬元,使用期滿后可以抵稅130.5萬元,抵稅折現金額為105.17萬元。
方案四: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
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下,企業第一年的折舊額為232萬元,第二年的折舊額為139.20萬元,第三年的折舊額為83.52萬元,第四年的折舊額為33.64萬元,第五年的折舊額為33.64萬元,5年共計提折舊522元,使用期滿后可以抵稅130.5萬元,抵稅折現金額為108.11萬元。
總之,通過以上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時,抵稅金額最大,年數總和法次之,而運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時,要具體分析。了解到每種折舊方法的優缺點,企業可以根據本單位每一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稅負,給企業創造更高的財務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志勤: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所得稅的影響及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O(1).
[2]任瑞華: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3]張煥鵬.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3: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