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
楚雄彝族酒歌藝術特征分析
王明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

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由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和對內搞活政策的逐步落實,不但在經濟建設領域,在文化建設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民族民間藝術作為國家本土藝術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逐漸被開掘、整理和利用,許多鮮為人知的民歌逐漸走向前臺。而楚雄彝族自治州發現并加工整理出來的一首彝族敬酒歌《阿老表端酒喝》,也在這一時期閃亮登場,為世人所接受、傳播并贊譽,稱為“最霸道的敬酒歌”,一下子風行西南地區乃至更多地方。
這首《敬酒歌》的公開亮相,是1999年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召開的第三屆全國彝學研討會的“歡迎晚宴”上。當時參加研討會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位女代表在會上敬酒時唱了這首《敬酒歌》,全場歡聲雷動,當場就認為這是一首“最霸道的《敬酒歌》”。后來在流傳的過程中,被譽為“全世界最霸道的《敬酒歌》”。其實,聽眾、讀者只注意了這首《敬酒歌》的“最霸道”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這首《敬酒歌》的“最藝術”的一面。因為如果沒有“最藝術”的基礎和本色,任憑是怎樣“霸道”的《敬酒歌》,它也無法廣泛流傳,為所有的聽眾所接受。正是這首《敬酒歌》的“最藝術”的根脈和底蘊,才使它被彝族、少數民族乃至所有聽到它的人所接受。它的曲調昂揚、歡快、曲折回環,已經是人們所熟知,這里再就其容易被聽眾所忽略的歌詞的藝術性方面,做分析如下。
這首楚雄彝族《敬酒歌》,一般都叫《阿老表端酒喝》,后來經過加工整理后又稱為《喜歡要喝不喜歡也要喝》[1],曾經被獲得全國青年歌手大賽金獎的3位彝族歌手即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和阿魯阿卓分別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其歌詞如下:
女:阿老表,端酒喝。
男:阿表妹,端酒喝!
女:阿老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呀!
男:阿表妹,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呀!
女:喜歡呢,也要喝!
男:不喜歡,也要喝!
女: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
男: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
這首《敬酒歌》的原生形態,是一首對唱形式的歌曲,女聲開頭,男聲對答。女聲開場“敬酒”,請“阿老表端酒喝”,男聲回請“阿表妹端酒喝”,男老表是客,女表妹是主,要主動請客喝酒,這是“你敬我我敬你”的環節,是客客氣氣的開場。這其中有些人不會喝酒,或者不勝酒力,便推托、避讓,不端杯子。那么接下來就是“勸酒”,女聲唱“阿老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勸客人“窮是親戚淡是酒”(彝諺),既然是做客,喜歡不喜歡也喝一杯,領略一下主人的情意。這就使客人阿老表有些為難了,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的規矩和情意,著實不好推托,也就回應了一下。由于是“勸酒”,有個你勸我讓的往復過程,歌詞的句式也要長一些,體現的是勸酒過程的話要多一些的情狀,這是“你勸我我勸你”的環節。但是客人也還是有不會喝酒、不能喝酒的,甚至可能因為遇到一些特殊原因不愿喝酒的,怎么辦?既然是老表之間,就得用年輕人特有的方式把酒給喝下去,那么就要逗逗趣、惹惹事!這就進入了“你逗我我逗你”“你惹我我惹你”的環節,歌詞也簡短了:“喜歡呢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這兩句歌詞,不用唱專門過念,反復地說,反復幾遍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其中逗趣的意味,同時敬酒、勸酒的意味也淡了,有了些生氣的意思。這時候的酒席上,莊嚴肅穆的氣氛沒有了,喝了點酒的,酒量小有醉意了的,還沒有喝酒正在被勸、被逗趣、被惹事的都混合在一起了,酒的趣味和生事的可能也體現了出來。這時候不喝酒的人,也許只剩下一個兩個了。大家都喝了,這一兩個人也不能讓他例外,給他敬下去、勸下去、逗他喝下去都不行,為了讓他喝酒,加入到大家的喝酒大局中去,最后一招也只能訴諸“武力”——壓酒、灌酒!這就進入了“你壓(灌) 我我壓(灌)你”的最后環節:“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壓!——灌!“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壓!——灌!這就是最后的一招,也是最霸道的一招,它是由作為主人一方表妹們發起的,無法回避和推托,不容置疑,客人只能接招,也只能“回敬”“互敬”“互壓”“互灌”了!
這首彝族《敬酒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不但曲調的歡快、調皮有趣,把青年男女之間的有趣生活場景生動地表現出來。其詞也十分有代表性,描寫出了彝族敬酒環節中為了讓客人喝酒而層層遞進、步步緊追的生動情節。就其曲調而言,女聲唱腔的音調,是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句,男聲唱腔的音調,是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前面這4句的唱腔顯得比較溫婉而低聲,后面這4句的唱腔則總是比前4句要高一些,好像總是要壓倒前面的一句卻又壓不過。這樣的結構安排,體現出了一低一高的層次性,讓曲調在對比中突出其級遞關系,讓其中呈現與展示之間構成一種推進的關系。其歌詞也很有特點,作為女聲與男聲對唱的語言,除了稱謂有改變之外,男聲所有的詞都是女聲所唱的詞的重復與反復!這其中體現出了飲酒者有逗趣、無奈、相惹相壓等的情趣,還表現了一些飲酒者喝醉之后,說話是跟話,說話重三摞四、顛三倒四、丟三落四,甚至不三不四,跟嘴學舌的老表之間的鸚鵡學舌嬉戲的樂趣,借此推讓和躲避不能喝酒、不能再多喝酒的尷尬與無奈、重復和反復以及羅哩羅嗦。
能夠把一首敬酒歌的詞曲都整得曲折回環,其來有自,它是與彝族傳統社會重視酒的禮俗、重視酒的作用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分不開的。彝文古籍《物始紀略》中《酒的來歷》一章記載:酒是一個叫“汝萬鬧”的人發現了酒藥(酒曲)以后,由尼女、能男“用制作的酒藥,釀出一碗酒,發酵的頭夜,品評甘甜味,竊竊議甜味;發酵到兩夜,品評苦澀味,竊竊論苦味;發酵到三夜,不停品辣味。裝缸三個月,放在火塘邊”[2]。彝族發現和釀造出酒以后,還制造精美的酒桶來存放酒。《西南彝志》第15卷專門有一篇著名的《德歹的名酒桶》,記載了用一整棵大樹木挖成酒桶的情況。其制作過程,書中描寫道:“那知阿施,要砍伐大樹,工人如黑云團,匠如鷂子群。樹倒大深谷,首先是挖桶,挖九十個桶……桶口用銀鑲,桶腰用金飾,桶腳涂美色。用銀三百段,用金三百節。桶隨酒而出,眾人有稻谷,分窩釀酒。……有一天夜里,密茍侯來了,德歹大酒桶,眾勞工來運,運到宮殿去,頓在寬宮殿。喝得山崩,喝得地裂。阿哲大官家,喝酒喝醉了。”[3]《彝族源流》第23卷的《哺古記》[4]一章,也記述了阿芋陡家4只著名的寶桶“哺古”,其精美裝飾十分有名因而被載入史冊,這4只寶桶中當然也有裝酒用的酒桶。彝族重視酒而出現的酒文化現象,體現的是多方面的。例如彝族諺語中說:“世上天大,禮中酒大。”任何重大的矛盾糾紛,只要道理講清楚了,打上酒請人從中說合,問題就能解決,因此彝族認為再大的事情只要有酒就能解決。彝族最重視祭祀,祭祀的開篇,就是向各路神靈,特別是天地祖先敬酒,每一個畢摩手中都有一部彝文經籍《獻酒經》,各種祭祀儀式都必須先念誦《獻酒經》。《獻酒經》中的敬酒詞里面,有“敬酒則根固,敬酒則祖佑,敬酒則長壽,敬酒則福厚,還沒敬來的,敬酒則會有”[5]的經文(譯文系本文作者翻譯)。凡遇重要儀式都要敬酒,這是彝族傳統禮俗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彝族的《獻酒經》不只是一篇經文,而往往是若干種敬酒類經籍的合集,例如收錄在《爨文叢刻》 (甲編) 中的《獻酒經》[6],就是這樣一部合集類的經籍。正是這樣一種既有濃厚的飲酒習俗的傳統社會滋養,又注意把與酒相關的事情記載于本民族的傳統經籍和歷史之中的文化傳統,孕育出了內涵豐富、藝術技巧很高的敬酒歌。
綜上所述,《阿老表端酒喝》這首彝族敬酒歌,有著深厚的彝族歷史文化信息,是彝族傳統社會的飲酒習俗所滋養出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之所以會被人們稱為“最霸道的敬酒歌”,除了歌詞中的“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這個表面上的歌詞形式之外,它高超的藝術表達形式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才是它征服人們的深層次要素。這是一首彝族歌曲的經典作品。
[1] 肖惠華編著.中國彝族酒歌·楚雄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 王繼超,王子國整理翻譯.物始紀略(第二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3] 王運權翻譯.西南彝志(第15~16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0.
[4] 王明貴,王顯編譯.彝族源流(漢譯散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貴州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李榮林畢摩抄寫本,收藏于貴州省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筆者有復印本。
[6]丁文江編.羅文筆翻譯.爨文叢刻(甲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25年 (1936)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