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云南藝術學院)
在文化遺產中感悟鄉愁
——“2017年昆明音樂學術高端筆會”綜述
王冬冬(云南藝術學院)
為響應黨中央號召,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配合2017年第11個國家遺產日,弘揚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并加強云南歌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學術指向,由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主辦,云南省音樂評論學會和文華學院音樂系共同承辦的“2017年中國·昆明音樂學術高端筆會”于2017年6月15~17日在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成功舉辦。此次筆會以“在文化遺產中感悟鄉愁,在鄉愁中尋找精神家園”為主題。有來自法國、北京和省內共計24個學術機構的30余位老、中、青業內專家應邀參會,各路學人分別就“云南民族歌樂類‘非遺’項目專題、云南‘非遺’傳承人現狀專題、文化生態視角下‘非遺’政策與實踐關系個案、云南民族歌樂素材與當代音樂創作個案、‘非遺’背景下云南民族歌樂傳播與現代生活構建、‘非遺’傳承與現代高等音樂教育的互動關系”等6個議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兩天的會議井然有序,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現筆者就會議內容進行一個簡要的鉤玄

率先發言的是紅河學院的王馨副教授,她的發言題目是“滇南彝族尼蘇支系栽秧鼓舞的農耕文化特征”。王博士首先從栽秧鼓舞起源的兩個傳說引入,繼而探討了栽秧鼓舞產生、發展的重要土壤——以尼蘇人的傳統農耕生產為依托,詳細闡述了栽秧鼓舞的7個文化特征。
文山學院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恩榮澤副教授以“移步換景——談云南壯族坡芽歌書這十余年”為題,從坡芽與坡芽歌書、“我”與歌書的兩次邂逅、社會對坡芽山歌的質疑、坡芽合唱團之“移步換景”、野曲柔聲走世界5個方面描述了坡芽山歌在從前被人們稱為“山野小曲”不足以引起業外人士的注意和它的橫空出世與它的絢爛華彩,以當下境遇,最終說明,民間音樂生命力的喚醒,要感恩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只有在這個變革、復興的時代里,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民族文化的自信。
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吳學源研究員的發言題目是“云南民族民間樂器傳承保護問題的思考”,其主要從云南民族民間樂器簡介、目前的瀕危狀況及其原因、民間樂器制作藝人迅速消亡的影響3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寄語:如果在云南能形成一股民族音樂學“運用研究”的力量,有一批“樂器學”研究的學者,云南民族樂器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有希望了。作為一種深深的學術眷戀,先生的執著令人感動。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張宏偉教授的發言題目是“云南省烏蒙山系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策略”,他的研究主要從烏蒙山系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生態特征、烏蒙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和存在問題以及加強烏蒙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同時他指出如何把民族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本土知識體系的優勢和文化創新優勢,云南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交匯點上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一體的示范區起到重要的支撐,張教授的思路無疑帶有更為宏觀的視野。
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英的發言題目是“傈僳民歌的傳承現狀研究——以云南瀾滄江流域西縣葉枝鎮的‘阿尺木刮’為例”,其通過田野的數據,立足以小見大的觀察路徑,對其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思考并對“非遺”背景下政府有關部門所采取的保護與傳承舉措進行了介紹,體現出青年學人關注社會,緊隨時代熱點進行學術追蹤的立場。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執行主編申波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闡釋’與‘誤讀’——彝族‘蘇尼’單面鼓田野考察引發的人類學思考”,其主要從彝族“蘇尼”單面鼓的背景、其鼓語之于祭祀象征性功能的闡釋進行了田野描述,特別對“后非遺”時代出現“誤讀”空間的4種現象進行了歸納,強調了民族志書寫在人類學中的意義。因此,他的研究視角促使我們努力把田野所見轉化為一種可供閱讀的文本,只有在不斷地“闡釋”與“誤讀”中,以促進當代社會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最終形成“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局面。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科研處處長何馬玉涓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儀式、藝術與‘活態’傳承——傈僳族刀桿節田野調查研究”。選題作為其博士畢業論文的一個主題,其從刀桿節的起源探討,討論了現代刀桿場域下儀式與藝術的關系,構成儀式與藝術在現代延展中“活態傳承”的轉義基礎,體現出田野生活和學術功力的雙重厚度。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楊琛副教授以他多年田野的習得,帶來了他博士后關注的成果“云南少數民族簧管樂器考察與研究階段成果匯報——以楚雄彝族雙管‘嗶嚕’的聲學特性為重點”,分別從4個方面與各位學人分享了云南民族管樂器獨特的構造與發聲原理。
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孫明躍副教授以獨具中國傳統音樂學術背景的“鮮花調,在云南的流變”為題,通過翔實的史料介紹了“鮮花調”在云南民歌、云南曲藝、云南花燈音樂中流變的特點和原因,其邏輯縝密的學術態度令人尊重。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任紅軍副教授的題目是“云南民歌創編鋼琴曲研究”,從其選題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內容等幾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經驗,其研究成果說明:云南民族音樂素材是現代音樂創作的源泉、是母體、是現代文化創新永恒的基因。
與之相一致,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李樹瓊副教授為各位帶來的是“還原詩意,留住鄉愁——非遺視野下關于云南音樂創作的幾點思考”,她的研究從云南音樂創作的非遺自覺之路、音樂創作的體裁和創作方式進行了考察,同時,對云南當下音樂研究及評論的缺失以及作曲家的現實尷尬4個方面進行了思考。指出,在傳統音樂逐漸式微、傳承人逐漸辭世的今天,音樂非遺工作最重要的是搶救和記錄,作為一種活態的傳承,通過不同體裁、不同形式現代音樂創作的提升與推廣,讓非遺性質的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任秀蕾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音樂作品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傳承——關莊音樂作品研究”,其從音樂創作理念、多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等立場就關莊對云南音樂的貢獻進行了闡述,表達出文化薪火傳承的接力。
作為本次會議唯一的外國專家,來自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尼古拉·拉威爾(NicoleRevel)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東南亞的生活記憶,菲律賓史詩與民謠(A Living Memory in South East Asia Philippines Epics and Ballads Website)”。作為個案,她主要介紹了一種保存民族口頭傳承文化數據庫(Philippine Epics and Ballads Archive ,網址http://epics.ateneo.edu/epics)的使用方法。通過她的推薦,我們知道了該數據庫注冊后即可免費使用的原理。她介紹道:這個數據庫里面收錄有地圖(該群體的地理位置)、概觀(介紹該群體文化的視頻)、檔案目錄(該群體史詩的列表)、史詩(史詩民謠集)、聲音文本文件(轉錄、翻譯)、文章(學者編寫的相關作品)、圖片(原地拍攝的相關照片之庫)、視頻(學者錄制的影片之列表)等,讓我們進一步知道:尊重所有的原記錄者,是人類學性質數據庫制作的基本立場,也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有效手段。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莊曉東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文化創意與互聯網思維”,他站在傳播學的角度,主要從新技術改變文化生態和人類生存的幾種方式強調了文化產業“小、微、新、特、融”的特點。意在說明:互聯網思維對當代音樂學科的發展既帶來了挑戰,也意味著機遇,其拓展性的思路對我們重新認識音樂的存在意義不無啟發。
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黃凌飛教授的發言題目是“非遺之后:云南民族傳統歌舞樂傳承與傳播的當代實踐”。在黃老師看來,當今,“非遺”在失與傳之間徘徊,不僅在官方的文化訴求與民間文化實踐間、學術規范與鄉土知識體系間產生距離,也使學界的研究遭遇“瓶頸”。她舉例介紹了她在云藝非遺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下,她分別組織了云藝、民大、師大研究生及省藝術研究院的青年學者,選取了傈僳、怒、布朗、拉瑪人等八個非遺項目為田野點進行非遺傳承與傳播現狀調查的情況,在他們的努力下,最終形成了8個研究個案。主要目的是關注云南民族傳統歌舞樂的內源式傳承與在異地新語境下橫向傳播的新的社會語境,其體現出學術思考與實證比較的有效手段。

文華學院院長陳勁松教授對文華學院的教學工作與藝術實踐、辦學特色、工作展望4個方面向與會專家進行了介紹。他以概括性的語言歸納了文華的辦學模式就是“田野+課堂+舞臺+雙創教育”路徑,正是鑒于文華學院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2010年被文化廳授予其“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這為學院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校本教材的開發以及民族藝術資料庫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云南藝術學院講師王冬冬的發言題目是“非遺背景下的海菜腔在高校的傳承探究——以昆明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她從海菜腔在高校的傳承現狀入手。指出,在當前如何把非遺技藝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中,以實現文化的活態傳承,這是業內人士必須繼續思考的問題。
玉溪師范學院文化傳習館講師王美佳對其傳習館近年來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工作進行了匯報,他們結合少數民族藝術的研究與實踐,將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作為紐帶,希望以此建立一個新的學科體系,從而將傳承與創新思維運用到教學中去,由此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積累。這樣的工作實踐,已獲得社會廣泛的認可。
本次筆會議題雖然立足于音樂學領域,但為了拓展思路、開闊視野,組織者特意邀請了業界知名專家和業外學者與會,其目的就是為云南音樂學科的發展提供一個更為開放的平臺。如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余峰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文化遺產共存與分享的‘亂象’一隅”,其依托現實中的相關案例出發,分別從拯救文化資源的全球化共識、“非遺”命題理解差異的“亂象”叢生到云南豐厚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分享3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就做好“非遺”工作的心態做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其內容充滿了學術的期待。
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和云峰教授的題目是“路上那些事:兼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案例與分析”,他的案例帶給我們許多的思考。首先,是族群音樂的認同往往與其內部的諸多非音樂元素相關聯;其次,族群音樂的認同還與其外部的諸多訴求相關聯;再次諸如此類的認同與利益分配等,往往成為其音樂認同的前提和最終結果,他進而指出:在跨界族群音樂的研究中,應權衡被研究對象的歷史與現實、分歧與結果。最終達到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學術態度。
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思考,云南大學民族研究所所長馬翀煒教授帶來的題目是“知識譜系的儀式化建構:人類學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主要從建立名錄(新撰知識譜系)、制造儀式(整合地方知識)、配置規則(均衡文化權力)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其學術的信息量為與會者帶來了諸多啟示。
省文化廳專家錢康寧教授的題目是“傳統音樂之保護與開發中的理論導向”,他從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非遺”保護中存在的諸多學術導向問題。因此,建議傳統樂舞的保護、傳承與開發的利用方面,需進行理性引導,以促進此項工作的健康發展。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阿新的題目是“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迪慶活動側記”,她介紹了2017年迪慶州非遺中心為更好地保護、宣傳迪慶州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為與會者帶來了鮮活的藏區氣象。
云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居里教授的題目是“宗教事項的非遺化及其傳承思考”,他的發言主要從宗教事項的非遺化、宗教在非遺事項當中的保護和傳承都有自己的范式邏輯的立場展開。他同時提出:宗教非遺保護給我們的啟示有3方面的話題值得關注,其作為一種提示,為與會者帶來了新的視域。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李巖的題目是“云南音樂的可持續發展”,他通過豐富的素材分別對彩云之南的云南音樂(云南音樂的定義),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對學界的貢獻(云南部分),唯樂不可以為偽,情動于中,故形于聲,捷足先登者(劉咸1901~1978年,趙沨1916~2001年),云南口琴內陸、海洋、海島文化圈之定義;回溯(以往研究中的死角),到過與未到云南的藝術家之創作;云南音樂發展展望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他指出,資源豐富必有強勁的發展后繼力,對少數民族宗教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礎之上,急需進一步拓展,急需與周邊國家進行拓展合作,以實現共贏、共享、互惠的發展新思路,更通過建立網絡平臺的展示、吸納、共享世界同類學術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展研究領域和范圍,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聯絡機制,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及國家非遺中心搭建信息平臺,建立聯動機制,如此,才能使云南音樂的多彩風姿得到充分展示。作為國家話語的表達,李巖教授的思路更體現出宏觀的立場,但要真正實現其目標,卻有許多操作上的技術難題。
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編輯何婷婷的發言題目是“從編輯視角看音樂研究的學術關注度”,從近幾年刊物發表音樂類文章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展示出各期刊高頻次被引論文數據,依托這一現狀,她進一步就目前投稿的建議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講解,體現出一位編輯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本次筆會,文華學院作為主辦方,體現了管理出效益的真諦:整個會議環節絲絲入扣,與會的老、中、青三代學人,陣容強大,不同學科背景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打通了知識的壁壘,許多中肯的建議以及批評,拓展了人們的眼界,給云南未來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帶來了學術的引領。同時,也鼓勵了年青一代的后學,為后續的學術工作打下了基礎,對學術目標的規則產生了潛在的影響。
會議期間,專家們精彩的學術點評、帶來了新的觀念,特別是不同觀點的引入,有碰撞,和而不同,達到了會議主題的目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學術聚會。正如本次會議的策劃者云南音樂評論學會會長申波教授所言:兩天的會期,討論了很多儀式行為,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在場的每一位參會代表都是儀式的一員,大家的發言都是歷史的定格。當我們回過頭來,本次筆會將成為我們云南音樂學科建設的又一個重要文化技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所彰顯出的這種溫度、力度、強度、學術的高度,一定會成為云南音樂學科發展歷史上有價值的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