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瑞,牟朝霞
(1.大理大學文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邊疆民族地區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輿論傳播與引導
苗 瑞1,牟朝霞2
(1.大理大學文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學圖書館,云南大理 671003)
邊疆民族地區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可以分為涉外型和非涉外型兩類。在輿論傳播中,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利益主體習慣于保持沉默,潛在輿論難以轉化為公共輿論。為此,要著力于提高邊疆民族地區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和政府治理水平,增強邊疆民族地區干部和少數民族民眾的媒介素養,努力壯大邊疆民族地區主流媒體實力,多報道民族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社會問題。
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輿論傳播;輿論引導
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和團結,還關系到民族團結、國家安全,乃至國家的領土完整。邊疆民族地區綜合了地理和歷史的概念,具有自然、歷史、文化諸多方面的自身特點:它們在政治上實行地方自治,軍事上處于國家的國防前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經濟發展水平與內地有較大差距,文化具有獨特性。邊疆民族地區自身的特點賦予了該地域內發生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特殊性,它要求我們在進行輿論引導時采用與之相適應的策略。本文在對2008年以來發生在邊疆民族地區八起突發社會安全事件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分析闡述非涉外性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輿論傳播特征及其引導策略。
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而引發,或因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不當而積累、激發,由部分公眾參與,有一定組織和目的,采取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愿、阻塞交通、集會、聚眾鬧事、群體上訪等行為,并對政府管理和社會秩序造成影響,甚至使社會在一定范圍內陷入一定強度對峙狀態的群體性事件”〔1〕。本文的邊疆民族地區,指的是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接壤,且有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市、縣。
通過對2008年以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八起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見表1)的分析發現,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主要有兩類:涉外型和非涉外型。涉外型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如拉薩“3·14”事件、新疆“7·05”事件、昆明“3·01”恐怖襲擊事件、烏魯木齊“5·22”爆炸案。此類事件多發生在新疆、西藏等地,但有向內地滲透的趨勢。此類事件多涉及境內外三股勢力,即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的介入。目的在于蒙騙、煽動民族群眾鬧事,以達到分裂國家、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目的。此類事件具有涉外性、政治性、歷史性、暴力程度高、破壞性大等特點。另一類事件則是非涉外型的,如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昆明PX煉油項目事件和云南晉寧施工沖突事件。此類事件發生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鄉鎮,往往沒有境內外三股勢力和西方反華勢力的滲透和干涉,其目的也并非要搞民族分裂,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但此類事件很容易被三股勢力利用,成為挑起民族紛爭,破壞國家安定團結的導火索。

表1 近些年來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主要突發社會安全事件
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重大輿情的孕育、擴散、變化和衰減。分析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輿論傳播特點,掌握其傳播規律,對掌控輿情、加強輿論引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相比,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輿論傳播具有如下特點。
(一)傳播主體:相對沉默的利益主體
相比于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和內地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在危機事件發生前,涉事的利益主體更傾向于在輿論場上保持沉默,沖突雙方和政府都沒有把矛盾沖突公之于眾。一方面,涉事民眾在事件發生前不懂得和沒能力使用媒體,特別是自媒體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致使利益長期受到侵害,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積怨得不到宣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導致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處于強勢地位的地方政府和企業,由于存在違法違規行為,自然希望把事情“瞞下來”;即使不違法違規,也不希望把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務置于媒體的視線和監督之下。再者,地方媒體受地方政府宣傳部門的領導,在地方事務的媒體監督上始終處于失語狀態。如2008年云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的群體事件,其矛盾沖突可以追溯到2005年橡膠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其間總共發生過7起群體沖突。但受到利益侵害的膠農對此事“秘而不宣”,橡膠公司打壓膠農以維護其既得利益,當地縣鄉黨委、政府簡單地以治安案件論處,反復動用警力介入,刺激膠農,終于釀成2008年7月19日的孟連事件。
從少數民族民眾在輿論場上的沉默我們能夠看出少數民族民眾媒介素養的低下。媒介素養指的是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據研究,受到少數民族民眾“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積淀下的傳統意識”“較低的文化水平、人口素質和復雜的民族語言”等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媒介素養總體上水平較低〔2〕。為了提升邊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民眾的媒介素養,需要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二)傳播客體:當地政府與民眾之間矛盾突出
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是社會結構調整和轉型不可避免的產物,是人民內部矛盾的極端表現。邊疆民族地區在經濟上受到貧困的困擾,在政治軍事上面臨國外敵對勢力的威脅,在文化上受到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誘因具有多樣性、性質具有復雜性和處置上具有艱巨性。分析上述四起非涉外型的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危機事件的誘因包括經濟糾紛、環境保護、征地補償等。在這些突發事件主要誘因的背后,隱藏著多層次、多樣性的矛盾沖突和社會問題,如官員腐敗、官商勾結、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民族地區法治建設落后和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低下等等。
政府是危機管理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輿論引導的中心環節,政府應急管理的效率和成敗決定著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走向,也決定著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社會影響和人心向背。在社會轉型和社會矛盾沖突加劇的背景下,假如政府能夠提高包括應急管理在內的社會治理水平,那么就能夠大大降低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和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上述四起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正是由于作為突發事件處置的主體——政府在事件本身的處置上存在不作為或處理不當,危機預警不足等原因加劇了突發事件沖突的程度和影響。如晉寧施工沖突事件的爆發,是晉寧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強占農田、侵犯農民權益造成的矛盾和積怨的集中爆發,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晉寧縣政府在危機應急管理上不作為、慢作為,地方法制建設落后,安全隱患多等問題。在晉寧施工沖突事件中,晉寧縣政府的“事前預防能力與事初預警能力較為薄弱、事中處理能力存在不少缺陷、善后過程中缺乏群眾心理安撫等問題”,“特別是事先普法宣傳缺位”,“征地存在的村民與政府、開發商之間的矛盾不夠重視,事中,晉寧縣政府雖然采用一些積極的處置措施,但并沒有及時疏散人群”,事后“在對其他村民心理疏導以及政策完善等方面還需要加強”〔3〕。邊疆民族地區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及造成的惡劣影響,地方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傳播媒體:潛在輿論難以轉化為公共輿論
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前,事件中的沖突雙方并沒有利用媒體工具來形成統一意見、凝聚力量,公共輿論的生成是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后。此類事件在事件發生前,作為當事一方的“村民”是一個熟人集體,他們居住在某個較小的地域(村寨、縣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或其他自身權益,通過口耳相傳或私人化媒介,以口語傳播、群體傳播為主要信息傳播方式,最終匯聚起采取共同行動的力量。這類事件在危機事件爆發前以潛在輿論的方式存在,沒有或很少有媒體輿情,公共輿論的潛伏期和萌動期較長,給事件的媒體預警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事件的輿論引導,也主要依賴事后引導。
除了作為利益主體的少數民族民眾在輿論上保持沉默、政府危機預警與應急管理不善等原因外,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與媒體也有莫大的關系。在此類事件中,媒體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功能。據武漢大學博士生葉海就貴州、云南、甘肅三省主流媒體對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和甘肅隴南事件三起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的分析認為,“重視黨政形象塑造而回避社會問題是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主流媒體處理社會沖突性議題新聞的特征,這與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利益群體多元化訴求的現實需要,中央提出的政務公開、信息透明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要求背道而馳”〔4〕。地方媒體在地方事務的輿論監督和引導上的失語,是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發生和惡化的重要原因。根據中國農民的媒介使用顯示,“媒介有利于中國農民的溫和型政治參與,但和農民抗爭型政治參與行為無關”,在抗爭型政治參與行為中,農民往往依賴人際傳播,但“人際關系傳播面對面、集體分享和傳播易失真的特征,決定了人際關系傳播必然具有負面的效果”〔5〕,其負面效果主要表現在民眾容易聽信“謠言”,被不法分子和別有用心之徒“利用”,極易誘發農民集體抗爭性行為,或轉變成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官方主流媒體對邊疆民族地區事務的積極影響和引導在地方政務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依然肩負著重要責任。
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輿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采取如下對策。
第一,提高邊疆民族地區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暴露出邊疆民族地區存在一些突出集中的社會問題,也暴露出當地政府在政府管理、法治建設、干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眼前來看,邊疆民族地方政府應該著力于提高政府部門的應急管理意識,加強預防意識和預警思維,建立應急管理機制。“民族事務管理各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快捷的社情民意表達平臺,建立廣泛而專門的社情民意收集機制,建立社情民意的處理反饋機制。”〔6〕從長遠來看,邊疆民族地區政府面臨著更艱巨的任務:創新少數民族民眾利益表達機制,滿足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強法制建設和干部作風建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社會協調機制;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突出的社會問題和難題,要敢于啃硬骨頭,注意化解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二,提高邊疆民族地區干部和少數民族民眾的媒介素養。邊疆少數民族干部和民眾的媒介素養是制約少數民族民眾維護自身權益、行使公民權利、參政議政、行使監督權的重要因素。提高少數民族民眾的媒介素養,能夠加強“強勢者”侵權行為的曝光度,保證民眾的話語權,從而保證公共權力的正確行使,促成并維護依法治國的社會機制、遏制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干部的媒介素養,能夠切實提高政府部門社情民意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加強政府的危機預警能力和危機管理能力。
第三,壯大邊疆民族地區主流媒體實力,著力于報道民族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社會問題。壯大邊疆民族地區主流媒體實力,有利于抵御國外反動力量的虛假宣傳,增強邊疆民族地區的輿論安全,保護邊疆少數民族民眾的話語權,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增強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對話能力。新聞輿論監督是少數民族群體權益保障的基礎,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大眾傳媒是群體維權的重要途徑。媒體要切實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需要新聞媒體對少數民族地區及其事務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邊疆民族地區偏居一隅,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方媒體實力較弱,大部分地區面臨著扶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任。新聞媒體理應著力于多報道民族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社會問題,切實履行起新聞輿論監督的功能。如此才能大大降低邊疆民族地區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爆發的概率,形成邊疆民族地區安定團結的局面。
〔1〕突發社會安全事件〔J〕.黨建研究,2010(5):58.
〔2〕王韡龍,張浩.甘肅少數民族地區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以保安族聚居區積石山縣為例〔J〕.西北人口,2012(4):126-129.
〔3〕謝振華.縣級政府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能力的評估與提升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5.
〔4〕葉海.西部地區社會沖突事件報道研究:以貴州、云南、甘肅三起群體性事件為例〔D〕.武漢:武漢大學,2012.
〔5〕陳鵬,臧雷振.媒介與中國農民政治參與行為的關系研究:基于全國代表性數據的實證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5(7):67-82.
〔6〕龍運榮.新媒體時代我國民族事務管理與創新〔J〕.廣西民族研究,2013(2):22-26.
Communication and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Non-foreign Related Sudden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Miao Rui1,Mu Zhaoxia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2.Library of 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3,China)
Sudden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reign-related and the non-foreignrelated ones.In the process of opinion transmission,subjects in the non-foreign related incidents tend to maintain silent,and therefore it is hard for the potential opinions to transform into public opinions.In this case,we should improve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governanc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enhance the media literacy of minority cadres and people,build up the strength of leading media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and report more realities and problems of the frontier areas.
frontier minority areas;sudden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guidance
C957
A
2096-2266(2017)09-0013-04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9.003
(責任編輯 張玉皎)
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民族宗教類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研究”(2017ZZX029)
2017-03-20
苗瑞,講師,主要從事文化傳播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