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蓮,唐愛華,郭煥銀
(宿州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李金蓮,唐愛華,郭煥銀
(宿州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學校內部教學自我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了解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要求,在此基礎上促進制度約束與過程監督相結合,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科學制訂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手段、方式,優化組合評價要素,合理利用評價結果,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改進措施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呈現迅速發展的新局面,從2000年開始各地專升本高校越來越多,新建本科院校迅速發展起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在從外延發展到內涵建設的過程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罢n堂教學作為高等學校最基礎,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保證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環節。保證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關鍵是做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充分發揮評價功能?!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通過系統地收集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信息,對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對教學工作質量做出價值判斷的活動?!薄?〕為推動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應不斷探索科學、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教學自我評估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成本科院校之初,由于辦學時間短、辦學基礎比較薄弱,因而在學校發展和建設中,更多的是將主要精力投放在抓硬件建設,對新建本科院校質量保障的內涵和機制建設缺少研究”,“還存在著質量保障機構不健全,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質量標準建設缺失,評教組織職責不明,監控保障效力弱等問題”〔3〕。為了解當前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筆者對全國106所新建本科院校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調查方式為隨機抽樣,調查對象為各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部門人員,共發放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達90.57%。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及運行調查情況(n=96)
對96所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及運行調查情況的分析表明:被調查的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均已建立,但尚不完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有11%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在落實和過程管理方面有待加強;有11%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評價主體的質量意識不強、評教態度不端正;有28%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強,不夠精細;有15%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手段、方式較為落后;有54%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不夠完善;有31%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使用效益不高;還有2%的被調查院校認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范圍需要拓展。具體情況如下:
(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制度落實不夠到位、過程管理不嚴
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肮堋薄稗k”“評”相分離,課堂教學評價工作的歸屬部門不統一,根據本次抽樣調查結果,有些院校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劃分到教務處,而將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工作劃分到教學質量監測部門,這樣造成對二級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管理難度加大。院級層面對評價制度的執行不夠到位,過程管理欠精細,有時出現“人人優秀”“走過場”“人情分數”的情況,評價過程和結果的公開透明度不夠。
(二)師生的教學質量意識不強、評教態度不端正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師生參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積極性不高,少數教師不理解評價的意義,或顧慮重重,或缺乏責任心,評教分數過高,自我改進教學工作的意識不強。在學生評教工作中,由于學生對評價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夠,態度不端正,出現隨意點評、有意打高分、惡評、代評等現象,評教分數普遍較高,評教成績區分度不大,評教結果的客觀、有效性較差。在教師評學工作中,有的教師擔心學生在期末評教中給自己打低分,因而對該班級學生學習成績評分普遍較高,以此討好學生,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強、精細化程度不夠
少數新建本科院?!霸u價指標的內容陳舊、教條,難以同本校的辦學定位、學科發展、課程建設相匹配。忽視了不同課程的特點,使用同一套評價指標進行規范,出現了‘一表統天下’的局面。評價指標比較籠統、抽象,缺乏相關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指標,造成了在質量評價上出現偏差”〔4〕。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可操作性與適用性、層次性與系統性上需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質量標準及教學實際作進一步論證,尤其是學生評教指標體系需要進一步改進,各指標內涵及表述需要進一步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評教范圍。
(四)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手段落后,評價方式創新程度不夠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評教均采用教務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網絡在線評價,大大提高了評價效率,但是教務網絡管理系統功能具有局限性,不能實現對評教結果的多維度分析。教學督導、學院領導、教研室同行等其他主體的評教還未能實現網絡化,評價結果往往需要人工統計,評價信息的反饋時效不高。評價方式創新程度也不夠,例如學生評教采用機房集中評教的方式,這就對機房資源、網絡資源和教務網絡管理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五)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不完善、系統化程度不夠
調查顯示,各新建本科院校目前采用的評價機制各有特點,評價要素包括學生評教、教研室同行評教、教學督導評教、校∕院領導評教、教師自評、專家評教、考評小組評教、教師評學等,組合情況也多種多樣,但實際開展的各種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活動及結果未必都納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中,評價機制系統化程度不夠。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要素構成情況(n=96)
表2中數據顯示:一方面,少數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評價要素過少,系統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少數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中納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的評價要素過少,綜合性、系統性不夠,在抽樣的96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39所院校最終采用了3種評價要素,有9所院校最終采用了2種及以下評價要素,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的合理性、公正性難以保證。
從評價要素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中所占的權重來看,由于各新建本科院校在生源質量、學風、質量意識和管理等方面的差異性,學生評教的可信度也有所不同,導致在評價機制中所占的權重不同。從本次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評教所占權重懸殊較大,其中學生評教占70%及以上權重的有11所院校,60%~70%權重的有19所院校,50%權重的有18所院校,40%權重的有16所院校,35%及以下權重的有32所院校。另外,由于教研室同行評教人情分較多,流于形式;教學督導評教、領導評教、專家評教、考評小組評教的覆蓋率不夠,評價結果難以保證客觀、公正;發展性評價理念未得到廣泛關注,使得各院校對這幾種評價要素的取舍及權重設置不盡相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合理結構仍在逐漸摸索中。
(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未能有效利用,教學改進效果不明顯
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使用上,被調查院校大致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與績效相結合,與教師教學質量獎、評優評先、職稱評審掛鉤。另一種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應盡可能淡化其獎懲功能,以提出合理建議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為重點,以教師實現課堂教學的持續改進與質量提升為目標。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踐中,第一種傾向在絕大多數院校得到了普遍強化,第二種傾向未引起足夠重視,評價結果反饋與整改的時效性不高,往往需要督促,導致教學改進效果不明顯。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數據的管理上,缺乏全面的梳理和系統的分析,評價結果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作用有限,也沒能充分發揮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常態監測功能。
(一)推進評價工作管理的專業化,促進制度約束與過程監督相結合
“地方院校普遍缺少專業化的教學評價機構,更加缺少在教學評價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專業人才,教學評價工作無法專業化和制度化。課堂教學評價工作得不到改善,教學質量也就得不到提高?!薄?〕因此,明確評價工作所屬管理機構、促進二級學院落實評價制度成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可將學生評教、教師評學、教師評教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工作緊密聯系起來,統一歸屬到教學質量監測部門,實現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管理的專業化。二級學院以制度為依據開展評價工作,并加大執行力度,切實做到有章可循,責任到人,執行到位。教學質量監測部門加強過程監督,促進評價全過程和結果的公開、透明。
(二)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提升評價主體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和持續改進意識
“高校質量文化,是指高校組織內部歷史地產生和積淀形成的質量價值觀念、辦學理念、基本信仰和由此生成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禮儀禮貌、校風校訓等及其相應的物化形式。高校的質量文化體系可以由質量意識、質量管理理念、質量形象、質量制度和質量環境等因素來構成它的基本形態或內容”〔6〕58,其中,高校質量意識是“學校質量文化的靈魂”,它“包括學校質量精神、學校質量目標、學校風氣、學校道德、辦學宗旨、指導思想等”〔6〕59。從質量文化對教學質量評價的作用來看,良好的質量環境和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是抓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有力保障,建立并徹底執行質量制度是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評價主體所具有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是保證評價有效性的關鍵。在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過程中,質量文化雖然是一種軟約束,但當質量文化深入人心時,就能充分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全員自覺主動參與教學質量評價,并對評價體系保持認同感,從而增強評價主體的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持續改進意識。新建本科院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如開展質量文化宣傳、專題講座以及師生座談會等,使評價主體自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和“質量第一”的理念,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嚴于律己,勇于承擔責任;明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監督”,而在于“持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科學制訂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分層分類評價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是否科學有效,評價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發揮積極的作用,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并使之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是評價成敗的關鍵所在?!薄?〕“新建本科院校尤其要立足本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按照現代教育思想去深入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內涵”〔4〕,依據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結合各類評價主體的特點及課程性質,制訂分主體分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體現科學性、合理性、易操作性的特點,實現分層分類評價,并在實踐中及時調整完善,體現評價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發展性要求。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區分為:學生評教指標體系、教師評教指標體系、教師評學指標體系等。在學生評教方面,可基于學生主體的角色特征和評價視角,并根據課程性質制訂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在教師(教研室同行、教學督導、領導等)評教方面,可從專業角度并結合課程性質將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區分。
(四)創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手段、方式,實施科學化、信息化管理
隨著新建本科院校的深度轉型,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管理的信息化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少數院校引入了相對成熟的質量管理系統(聽評課系統、教師評學系統、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等),實現了對學生評教數據的多維分析以及教學督導、學院領導、教研室同行等其他主體的網絡化評價,甚至與這些系統相聯系的手機客戶端也正在研發中,評價信息的反饋和查詢將更加便捷,評價結果的分析更加科學化、專業化。為提高各種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質量管理系統可對用戶的權限進行分配,尤其是能控制用戶對評價結果的查詢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評價者和被評者的利益。
(五)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保障其合理性、系統性、有效性
1.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程度
“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不是一類評價主體所能夠勝任的,因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是與諸多因素有關、牽涉著多方面利益的。學校領導和考核組、教師同行、學生、家長(或社會)及教師本人,都應成為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8〕137“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夠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得到更為全面、客觀、科學的結果?!薄?〕安徽省在2011年已經提出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主要采取學生測評、同行評價、督導評教、隨機抽查教案、教學管理部門評價等方式進行”〔10〕。新建本科院校可根據本校辦學實際,合理確定評價主體的范圍,提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程度。
2.推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諸要素的改進
“大學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指在一定的管理體制下大學教學管理系統中的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目標、管理手段等組織系統及其相互作用的運行方式。”“評價機制是教學管理運行機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薄?1〕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學生評教、教研室同行評教、教學督導評教等要素。為提高學生評教的可信度、教研室同行評教及教師自評的有效度及教學督導、學院領導、專家、考評小組評教的覆蓋率,當前諸多新建本科院校正積極探索改進方法。任何一種評價要素要想提高自身的科學性,必須從各自角度遵循一定的評價規律以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等基本原則,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有效。為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終結性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各種評價要素的覆蓋率是前提。此外,可在教學質量常態監測機制中強化過程性評價要求,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信息員、教學督導的作用,監測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獲取大量的課堂教學質量信息,作為終結性評價的輔助參考意見。
3.積極推進評“教”與評“學”的有機統一
“教學質量監控研究片面注重于‘教’的監控,而忽視了對‘學’的監控。其實,教學是‘教’與‘學’的融合,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二者不可或缺。教師的‘教’具有引導性,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樂于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因此,學生‘學’的質量無疑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教學質量的最終體現??墒牵诓簧傩陆ǖ胤奖究圃盒@铮虒W質量監控往往關注教師的‘教’較多,關注學生的‘學’較少?!薄?2〕“以一堂好課的標準去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方面。使得課堂教學評價工作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薄?〕以發展性評價理念為指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應積極推進評“教”與評“學”的有機統一。在抽樣調查的96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27所院校開展了教師評學,其中有7所院校將教師評學的成績納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中。教師評學作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有效教學評價的重要環節,將逐步被多數新建本科院校采用。通過開展教師評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查找原因,可促使師生雙方有針對性地改進。
4.保障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合理性、系統性、有效性
“不同教師評價主體的角色、地位、能力、經驗等差異,決定了他們對教師勞動的認識有差異,從而決定了他們在教師評價中各自擁有的優勢和不足”〔8〕138,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的各種評價要素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新建本科院校應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和各種評價要素的特點來合理選擇,優化組合,保障評價機制的系統性。并且“不同的評價者由于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同,其評價結果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有不同的權重”〔13〕。不同院校應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并結合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實際來合理劃分各種評價要素的權重,按照各種評價要素的合理權重計算出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以此引導廣大教師研究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學習效果,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雙向提高。
(六)合理利用評價結果,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轉變評價理念,發揮評價結果的導向作用
傳統的評價理念過多強調評價結果的獎懲功能,但“不能僅僅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或是教師評優、晉升的方式,它更主要的作用應是對教學的監控與促進。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人們應當回歸到‘課堂教學’這一元素中,圍繞著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開展各項工作”〔5〕。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主旨在于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狀態和進程進行價值判斷”,“使教師、學生這兩個教學活動的主體經過評價活動,不斷認識和完善自我”〔9〕。新建本科院校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使用上,需遵循分類反饋、因勢利導的原則。學生網上評教結果可在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后利用網絡反饋給教師本人;教研室同行、教學督導、校∕院領導、專家等評教結果,如還沒有實現網絡手段評教的,可結合聽課記錄與聽課反饋意見表等材料,由二級教學部門或質量監測部門出面組織,進行書面反饋;教師評學結果可在期末學生評教結束后由二級學院進行集中公示,以此促進教師關心教學、研究教學、持續改進教學,促進學生關注學習質量和效果。
2.建立課堂教學質量數據庫,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管理上,可通過建立課堂教學質量數據庫,實現對課堂教學質量信息的系統化管理。利用這一數據庫的篩選功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數據可以帶來不同的使用效益。首先,可從橫向角度比較分析,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將同一課程的若干授課教師評教結果進行比較,可掌握不同授課教師同一課程的教學效果,便于教學任務的合理分配及教師資源的優化組合。另一種是將同一授課教師若干課程的評教結果進行比較,可考察同一教師所教的若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便于教師了解不同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明晰自己的教學特長,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其次,可從縱向角度比較分析,這主要是將同一授課教師歷年來的同類課程評教結果進行比較,從歷史的角度掌握該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成長軌跡,持續反映其專業能力及進步。課堂教學質量數據庫的建立為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平臺。
3.結合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實現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常態監測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每年組織一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其中需要各高校填報教學質量評估數據。各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部門通過對學生評教、教研室同行評教、教學督導評教、校∕院領導評教結果的匯總統計和分析,準確填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統計表,并錄入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采集系統,及時掌握并研究全校課堂教學質量情況,包括各類評教的覆蓋比例以及在“優”“良好”“中”“差”各分數段上課程門次所占比例或教師所占比例,實現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常態監測和質量把控。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類具有自身發展特點的高校,在大幅度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同時,始終把課堂教學擺在教學工作的核心位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需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在實踐中逐步改進,自我評估、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隨著新建本科院校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推進,完善內部教學自我評估制度,積極探索評價機制的各種評價要素在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中的合理權重,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定課堂教學質量,成為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
〔1〕楊金觀,聶建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一個在高校實際工作中被誤解的概念〔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1):15-20.
〔2〕黃國瓊.高等醫學院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醫學教育,2002(4):57-60.
〔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新型大學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評估績效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09-112.
〔4〕趙江東,祝家貴.對新建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7(4):120-121.
〔5〕陸盛.地方院校與重點高校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上的比較研究〔J〕.教學實踐研究,2013(22):142-144.
〔6〕唐仁春.高等學校全面質量管理策略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7〕柳亮.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理論基礎及現狀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7):39-40.
〔8〕劉彥文,王穎.現代教師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9〕劉亞瓊.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發展性評價研究:基于學生學習的角度〔D〕.南寧:廣西大學,2012.
〔10〕安徽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省屬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的指導性意見〔Z〕.皖教人〔2011〕4號.
〔11〕時偉,吳立保.現代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236-238.
〔12〕黃宇鴻,鐘其鵬.近二十年來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述評〔J〕.欽州學院學報,2015(7):28-33.
〔13〕張益新,梁耀能.關于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若干問題的探討〔J〕.經濟師,2005(12):105-117.
On the Problem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 Jinlian;Tang Aihua;Guo Huanyin
(Suzhou University,Suzhou,Anhui 234000,China)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self-assessment of teaching.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and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status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procedure control are combin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bases for evaluation criteria,the creation of new evaluation methods,the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This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validity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improving measures
G64
A
2096-2266(2017)09-0081-07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9.015
(責任編輯 劉英玲)
宿州學院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中心教學研究項目“新建本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研究”(2016fz-1)
2017-04-17
2017-05-05
李金蓮,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