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網站9月21日文章,原題:共享單車能否扎根東南亞“不毛之地”? 源自中國的共享單車服務已開始擴大到東南亞市場。這些地區夏季多雨,在代步方面可謂是“自行車的不毛之地”,但緩解交通擁堵和有益身體健康等優點還是吸引了政府對共享單車的關注。
在泰國國立法政大學,120多萬平米的校園內停放著很多“小黃車”。8月,ofo在這里進行了共享單車的校園限定實驗。結果,受歡迎的程度超乎想象。“天氣太熱不想等公交車,而且可以自由停放很方便”,泰國女大學生安蒂卡(音譯)表示。除了有助于緩解交通擁堵,實現節能減排外,共享單車的健康效果值得期待。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一份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成年人的肥胖率為13.3%。隨著汽車的普及,肥胖率不斷攀升,馬國肥胖率如今在東南亞主要國家中為最高,是日本(3.3%)的4倍。馬來西亞推廣共享單車,意在緩解國民運動量不足的狀況。
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開始出現在東南亞的道路上,但全面普及還存在很多課題。東南亞不但是高溫多雨的“自行車不毛之地”,曼谷等地的路上還有很多臺階和凹陷。東南亞的情況與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迅速、寬闊道路越來越多的中國不同。這里的自行車專用車道也很少。另外,共享單車能隨騎隨停的便利性在中國受到歡迎,但在空間有限的城市中,隨騎隨停可能會影響交通。在東南亞,新加坡政府已經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管理。共享單車能否扎根東南亞取決于這些課題的解決情況。▲
(作者谷繭子、小野由香子)
環球時報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