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9月21日文章,原題:古老的中國漁村上岸了中國南部蜿蜒曲折的河流沿岸,曾經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漁村,他們世代靠水吃水,但如今,他們也開始上岸生活了。
疍民不是少數民族,其名字來源于獨特的習俗及他們居住的外形似蛋的漁船。傳統上疍民的一生都漂泊水上,以船為家。木漁船、細漁網、竹撐桿是疍民家家必備的東西。廣東省的大塘鎮生活著中國人口最多的疍民,但隨著年輕的疍民上岸尋找更多發展機會,疍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
45歲的陳永福(音)是大塘人,他在一艘漁船上長大,現在在鎮上的一家餐廳工作。陳說:“我中學畢業后就從船上搬出來了。我去大城市工作,再也沒有回到漁船上生活”。陳回憶說,過去連婚禮都是在船上舉行的,漁船上擠滿了桌子和賓客,場面很熱鬧。現在疍民沒有這種婚禮習俗了,因為所有的年輕人都上岸生活了。
不過,盡管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疍民上岸居住,一些年紀大的疍民還是堅守著祖輩傳下來的生計。43歲的林自強(音)每天日出時分劃船出去打魚,下午一點把船劃回岸邊,停在一座大橋邊。傍晚,夫妻倆把當天新捕的魚拿到北江邊的市場上出售,每月能掙到3000-4000元。這是林自強和妻子唯一會干的工作。夫妻倆青梅竹馬,都是在漁船上長大。現在,林自強的父親偶爾還會跟兒子兒媳一起去打魚。林自強的兒子以后的生活將與父輩截然不同:22歲的大兒子現在在城里工作,19歲的小兒子還在上大學。
今天疍民的生活正受到兩種文化的碰撞——一種是傳統的漁民生活,一種是岸上的生活。▲
(徐珍珍譯)
環球時報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