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軍



【摘 要】泰州城南水關遺址是在2009年12月城防工程施工中被發現的。后經泰州博物館工作人員發掘,發現了礌石、古錢幣、陶罐等文物。通過對水關遺址結構及出土銘文城磚的分析,并結合相關歷史文獻,我們認為泰州城主要建于南唐時期,宋代經過增修,同時城壕的高度和深度也經過了擴展。明清時期經過多次修繕。
【關鍵詞】水關 古城 文明
水關特指古代穿城壁以通城內外水的閘門。明代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水關》中記載:“土人曰水關,是水所從入城之關也。”水關就是連通古代城墻內外水系的關口閘門,是城墻的一個門戶。古代北方城墻一般都有護城河,用于保護城市安全。南方由于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水關則多了一個功能,成為城墻的一個水上大門,連通城墻內外河道,大小船只可以通過水關進出城墻,是古代水上交通關卡設施。
水關的種類比較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多關式水關,有多個通道,如南京明城墻東水關遺址;一類是單關式水關,如泰州城南水關遺址。國內還有一些城市有水關遺址,如北京海淀區元大都水關遺址,是目前京城唯一保存下來的較完整的元朝城垣水關,主要以土夯筑;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位于豐臺區。
泰州城南水關遺址是在2009年12月工程施工中被發現的。當時工人在泰州市區鐵塔廣場修建人防工程,在工地東北角發現古代城磚,泰州城南水關就這樣被發現。泰州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的專家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這一時期的水關,底部為大青石板結構,兩側分別用木樁均勻地夯實(圖1),防止兩側石塊掉落堵塞河道。
泰州城南水關對當時的泰州水上交通有很大的作用(圖2、圖3)。首先,它解決中市河穿越城墻而過的問題,有了水關,中市河才得以和城河連通。其次,泰州古城墻也沒有因為河道的存在而中斷。水關給城市提供了充足水源的同時,也保證了城內外水運的暢通。水關設立的吊閘還可以阻止外敵來自水上的進攻。
南宋《輿地紀勝》中這樣記載:“武帝分江都地立廣陵王胥,而別立臨淮郡海陵其屬邑也。”[1]道光《泰州志》卷六記載:“南唐升元元年六月,升海陵縣為泰州,以褚任規為刺史,筑羅城,二十五里,壕廣一丈二尺。周顯德五年,詔州刺史荊罕儒為團練使,營州治,增子城于東北隅,更筑城,自子城西北至西,東南至南合西南舊城周十里一十六步,皆甓,高子城一尺,而厚如之,今城是也。宋建炎中,通判馬尚增修,盡甓其外,為四門為甓城,高三丈二尺,趾二丈,面三之一,廣壕至五丈,深一丈四尺,城之南又增一壕。”[2]《南唐書注》記載:“升元元年十一月已未,升東都海陵縣為泰州,割監城、泰興、如皋、興化縣屬焉。”南唐時期,海陵為其東都。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性,升元元年(937)十一月由縣升為都。從文獻中可以看出,泰州城在南唐進行了增建,宋代又進行了增修。考古資料方面,1955年泰州北城垣附近出土《泰州重展筑子城記》碑一件,其中銘文記載了泰州城的建造情況:“其城高二丈三尺,環回四里有余,其濠深一丈已來,廣闊六步不啻,中存舊址,便為隔城,上起新樓,以增壯貫,仰望而疊排雉翼,俯窺而細甃龍鱗。瑞氣朝籠,祥煙暮集,雖此時之良畫,盡合玄機,在千古之英聲,愿標青史。輒刊翠琰,用紀厥功。時有唐昇元二年龍集戊戌暮春月二十五日壬申記。”[3]水關作為連接城墻內外水道的一個主要城墻組成部分,含有城壕的完整意義上的泰州古城建造年代應該始于南唐時期(937—975)。
同時,在水關立壁和券頂位置出土了3塊銘文城磚,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的建城情況。城磚“海陵陸四五”,殘長17.2~20厘米,寬17.6~17.8厘米,厚5.7~6厘米。“甲戌城磚”2塊:第一塊殘長11~17厘米、寬16.5厘米、厚5.7厘米;第二塊殘長12~22厘米,寬18.2厘米,厚6.5厘米。城磚“海陵陸四五”應該是姓陸名四五的海陵人制作的。夏商時期,包括海陵在內的濱海臨江的廣大地域,屬《尚書·禹貢》所稱“九州”之一的揚州。周初稱海陽地,屬邗國。春秋時期,邗為吳所滅,海陽遂屬吳國。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海陽屬東海郡。西漢時期,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記載:“海陽因其傍海而高,為海渚之陵,故名海陵。”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6),置臨淮郡,領縣二十九,海陵居其一。海陵“乾元元年,復為揚州。自后置淮南節度使,親王為都督,領使;長史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恒以此為治所。舊領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4]。“海陵是揚州大縣,土田饒沃,人戶眾多,自置監牧已來,或聞有所妨廢。又計每年馬數甚少,若以所用錢收市,則必有馀。”[5]可以看出,唐代文獻中已經就有多處關于海陵的記載。唐初武德年間,海陵屬揚州。“升元元年十一月已未,升東都海陵縣為泰州,割監城、泰興、如皋、興化縣屬焉。”[6]南唐升元元年(937)海陵縣為泰州。南唐時期,泰州由海陵縣升級為泰州。1955年泰州地區考古出土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記碑》中記載了海陵縣升級為泰州的歷史事實(圖4)。城磚上的“海陵”指的就是泰州。這也從一個層面說明當時城磚的制作有比較嚴格的規定,要將具體的制作人姓名刻于其上。
銘文磚“甲戌城磚”的出土(圖5),為推測泰州古城建造年代提供了比較可靠的實物資料。“甲戌城磚”應該是甲戌年制造的城磚,而它們被用來建造泰州城的時間應該是甲戌年當年或之后的幾年內。通過天干地支紀年法推測,974年和1034年都為甲戌年,這兩個甲戌年都屬于北宋時期。
泰州水關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文物——礌石(圖6),直徑約13厘米。礌石主要用于古代戰爭中,用礌石機向敵方陣地拋射,打擊敵人。有的礌石用干草包裹,上澆植物油,點燃后射向敵人城樓等建筑。宋建炎四年,金兵入侵泰州,時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軍抵達泰州,并在泰州泰山上指揮民眾抗金。后泰山即被人稱作“岳墩”。泰州人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于明萬歷十年(1582)始建岳王廟。建國后,泰州市海陵區在對泰山岳王廟的修繕過程中發現兩塊岳飛書簡石刻。石頭為青石,長85厘米,寬33厘米。石刻正面刻有岳飛手跡兩段,內容為書信。其后有大段王鐸跋文。兩段書簡內容為:“通判學士閣下,飛已至洪井累日,只俟營寨了,便如長沙矣。此有所需,示及。飛再拜。平虜亭記甚佳,可勒諸石,但過情之譽為多,豈疏拙所宜當,悚仄悚仄。飛再拜。”因此,泰州水關出土的這些礌石有可能是岳飛等人在泰州抗擊金兵時的戰斗遺留物。endprint
另外,泰州水關遺址也出土了一定數量的古錢幣,如唐“開元通寶”(圖7),高祖武德四年(6217)鑄行,錢幣上文字為書法家歐陽詢書寫,距今1300多年;宋“祥符元寶”(圖8),北宋宋真宗時期鑄行,錢幣背面為玉兔奔月圖案。以錢能通神的理念,鑄造玉兔奔月錢幣,流布四方。以玉兔為信使,向天庭轉達人間的仰慕、敬畏之意和轉告宋真宗時期“玉清昭應宮”落成的意義。因此,這枚錢幣已經具有了某種“紀念幣”的性質,用來慶祝與紀念“玉清昭應宮”的建成和使用。而玉兔奔月的團案也象征了美好的愛情。《宋史·周起傳》記載:“起嘗奏事殿中,適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賀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懷金錢出,探以賜起。”[8]“祥符元寶”是有名的“吉祥錢”,當時很多青年男女把“祥符元寶”背玉兔奔月花錢作為定情信物互相交換,希望喜結連理,早生貴子。
泰州地方歷史文獻中對泰州城形制方面也有明確記載。萬歷《泰州志》中有一張當時的泰州城池圖(圖9),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泰州城內河流比較多,城內水系發達,河道密布,城外護城河繞城一周。同時,圖中記載了一些現在仍在使用的地名,包括南山寺、文昌閣、望海樓、城隍廟、崇儒祠、光孝寺、泰山。其中望海樓尤為引人入勝,南山寺也值得研究。南山寺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唐僖宗賜寺額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該寺院被稱為“資福禪院”;政和七年被改為道觀,取名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1127)又重新被改為寺院,取名為“資福禪寺”,淳熙十年(1183)寺院被毀。紹熙年間由佛僧紹信、覺妙組織人員重新建造。明代又改為“祝圣道場”,并且設管理機構僧正司,永樂十八年(1420)鑄造一口鐵鐘,崇禎五年(1632)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
從這張圖中同樣可以看出,萬歷年間泰州城有東門、南門和北門三個城門,唯獨沒有西門。另外明代泰州城還分別在城北和城南設有兩個水門,即北水門和南水門。水門的存在把城內外的河流水系連通起來,貫通了城內外的水上交通。但是,這一時期的泰州古城沒有東水門和西水門,這是明代泰州古城機構的一個主要特點,也是其不同于其他古城的一個特點。
道光《泰州志》中也有一張道光年間泰州城池圖(圖10)。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清代道光年間的泰州城和明代泰州城的結構在城門方面出現了變化,明代泰州城沒有西門,而道光時期的泰州城卻在原有基礎上開鑿了西門,這樣更便于城內外的交通通行。泰州市許多地名和橋名一直沿用至今,如地圖上所標注的“迎春橋”“登仙橋”“望海樓”“文昌閣”。與萬歷年間泰州城池圖相比較,這時期的泰州城內河道更加密集。
泰州從宋代開始被稱為鳳凰城,文獻中這樣描述:“城峻而堅,壕深而廣,城翔壕上,若鳳凰展翅。”可以看出,泰州城高峻堅實,護城河深而寬大,從高處看泰州城布局如一只頭向南而臥的鳳凰。從城池規模上講,泰州城宋代時期形制在文獻中沒有相關記載,但是泰州望海樓宋代涵洞遺址出土了幾塊“泰州癸酉”銘文磚,甲戌年和癸酉年是兩個相連的年份。望海樓涵洞出土銘文磚的癸酉年為嘉定六年(1213),水關的甲戌城磚的甲戌年當為嘉定七年(1214),也就是說泰州南門水關遺址晚期水關的建筑年代在1106~1214年之間[9]。宋代以后,泰州城墻形制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命令沿海地區各州縣拆除古城墻,泰州城至1939年8月被全部拆除,在城基上新建環城路一周,泰州城墻因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十[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清)王有慶.道光泰州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3]王為剛.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記》淺釋[J].東南文化,2013(1).
[4](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清)董皓.全唐文·卷七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清)周在浚.南唐書注[M].吳興劉氏嘉業堂刊,1918.
[7]王為剛: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記》淺釋[J].東南文化,2013(1).
[8](元)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周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南京博物院,泰州市博物館.江蘇泰州城南水關遺址發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