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冼強
【摘 要】為了使博物館內的館藏文物長久地保存下去,博物館必須采取多種技術性預防措施,將文物保存、展示于適宜的環境中。本文就定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保管現狀及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
【關鍵詞】文物保護措施 保存環境 定安縣博物館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博物館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博物館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一個公眾欣賞優質文化成果的平臺,傳承文化、弘揚文明、保存歷史是它的使命。館藏文物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是博物館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保護文物是博物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任務,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必須要在文物不受損失、損害的基礎上進行。
國內外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環境因素是引發博物館藏品劣化損害的主要原因。不少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老化、腐蝕的狀況,歸根結底,主要是文物保存環境不當所導致的。隨著對預防性保護理念的深入理解,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文物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點領域。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也稱為博物館環境,是指收藏與展示各類可移動文物的相對獨立空間的總體,包括文物庫房、展廳、展柜、儲藏柜(囊、匣、箱、盒)等空間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條件因素。這些環境因素對文物長久保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各項因素指標超過各類文物最佳儲存條件要求,將會導致文物加速老化、變質,出現銹蝕、霉變、蟲蛀等現象。文物保存環境關系到文物的長久保存,是文物保護工作中極為關鍵之處。
基于此,筆者就定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保管現狀和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對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定安縣博物館概況
定安縣位于海南島東北部,地處海南省第一大河南渡江流域,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瓊山南境并新附黎峒,置定安縣。定安縣博物館建于1985年,是一個縣級博物館,目前共有館藏文物7945件,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石刻及磚瓦、銅器、鐵器、玉石寶石器、書畫、竹木雕、織繡物、玻璃、金銀器、碑帖拓本、雕塑造像、檔案文書、度量衡器、古籍圖書、皮革、票據、武器、璽印符牌、名人遺物、錢幣等各類文物。
定安縣博物館位于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縣宣傳文化大樓五樓,辦公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內設有值班室、工作室、辦公室、展覽廳、庫房、監控室各一間。
二、定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管理現狀
館藏文物保存場所應具備適合藏品長久、穩定保存并能延緩其自然損壞、防止人為破壞的環境條件。定安縣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安全防范技術標準》,安裝了視頻圖像監控系統、安防紅外監控系統、消防設備等,對全館范圍內進行24小時無死角監控,并制定了文物安全應急預案,將人為破壞的因素降至最低。雖然安全防范措施基本到位,但是文物儲藏保管的自然因素條件卻遠遠達不到標準。
文物庫房和展覽廳是博物館必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文物存放保管和陳列展覽的主要場所。影響博物館藏品安全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庫房和展廳的環境溫度、相對濕度、光照、空氣污染物、噪聲、微振動等。定安縣博物館的庫房面積約為30平方米,絲織品、書畫、檔案、竹木等有機類文物存放在樟木柜內,另有部分文物放置在展柜中,其余的均統一置放在鐵架上。所有文物嚴格履行出入庫手續,建立出入庫檔案記錄,對入庫人員及攜帶物品進行嚴格審批和限制,文物借展、調撥等均嚴格執行相關審批手續,以確保文物的安全。日常管理實行至少兩人同在開庫、兩把鑰匙開啟庫門的制度。庫房常年主要靠一部空調進行控溫除濕。
定安縣博物館有展廳1個,面積500平方米,內部共有8個玻璃展柜,屬于綜合類展廳,主要展覽陶瓷器、書畫、青銅、鐵器、玉石和竹木雕等,文物均置于玻璃展柜中。每個展柜放置質地相近的文物,除一個木質門外,幾乎屬于封閉狀態,無其余通風口。展柜是依墻體修建的,部分墻體出現滲水現象,一些展柜玻璃面出現了霉斑。盡管無專業防蛀、防霉、恒溫、恒濕設備,但會不定時通過人工方式對展柜進行開門換氣,并用空調對整個展廳進行控溫、除濕,同時采用傳統的除蟲防蛀藥進行驅蟲。當然這些還遠遠不夠。
三、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分析
定安縣博物館位于定安縣北部定城鎮。定安縣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侯溫和,熱量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冬春雨水少,夏秋多風雨,干濕季分明,且雨熱同季,常年主要受干旱、臺風、暴雨、熱帶氣旋、低溫陰雨和雷雨大風等災害天氣影響,室外年平均氣溫為24.2℃,年平均濕度為18%。
館藏文物的環境空間大致分為:微環境、小環境、大環境和室外環境。微環境指展柜、儲藏柜、囊匣等儲存文物的小的、相對密閉的空間;小環境指展廳、庫房等存放文物的內部空間;大環境指博物館建筑物所覆蓋的室內空間;室外環境指博物館建筑之外的空間。綜合定安縣博物館場所建筑構架和文物保管環境現狀考慮,本文主要探討微環境和小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不同品類的文物保存環境有不同的要求,定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存環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定安地區熱量豐富,陽光充足,庫房設在頂層,環境透光,紫外光線強烈,并無相應的防護措施。常年將文物存放于此,反而導致文物加速老化和損壞。室內建筑材料為一般建筑材料,易產生各種物理、化學、微生物污染。文物隨意擺放在鐵架上,一些文物無專業儲藏柜或囊匣保護。
(二)展廳空間相對封閉,廳內裝修材料多使用木質材料和一般裝修涂料,容易產生甲醛、苯、氨、氡氣等放射性氣體及有機酸等有害物質。一旦遇到雷雨天氣,展廳的墻體容易出現滲水現象,展柜的防水防霉防潮防蛀效果差,又不透氣,展柜中的珍貴文物得不到足夠充分的保護。
(三)館內缺乏恒溫、恒濕設備,防塵、防紫外線設備以及空氣凈化設備。缺少環境監測儀器,無法對館內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四、定安縣博物館預防性文物保護措施endprint
《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試行規范》對各類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的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度、大氣環境、生物因素等進行了界定。根據規范標準,定安縣博物館的藏品保存環境離標準要求差距較大。作為一個縣級博物館,定安縣博物館的經費有限,我們只能采取逐步更換、采購部分設備的辦法,先配備恒溫恒濕設備及空氣凈化器,再將燈具更換為防紫外線燈具,然后購買低甲醛、無甲醛的囊匣和盒子等。從易被腐蝕、易受損的文物著手,逐步采取安全有效的保護措施,逐年完善所有館藏文物的保管設施。
(一)完善庫房保管設備。改造庫房玻璃窗,防止紫外線對文物造成傷害;在庫房地板鋪上具有防滑、消音、無污染、易清潔、具彈性的安全材料;配置一定數量的藏品柜架和囊匣,購買溫濕度控制設備、空氣凈化設備、溫濕度檢測儀器、光照度計、紫外線監測儀和防紫外線燈具等。建立珍貴文物專柜,將珍貴文物存于專柜里,做好避光、防潮、防震、減振措施。
(二)根據文物質地,進行分類儲藏或展覽,如將書畫、絹絲等有機類文物存于無酸紙板制造的密封盒或者囊匣中,珍貴絲質文物可選用脫氧充氮密封的特殊柜保存,并在展覽中采用密封保管手段。
(三)對泥質、陶瓷、玉器等易碎易損文物采取防摔、防撞、防震、減振措施,在充分考慮館舍建筑結構、展柜特征的基礎上安裝文物防震、減振裝置,如直線導軌式隔震裝置、滾珠式隔震裝置、滾輪式隔震裝置等。針對獨立展柜和通柜展臺分別安裝隔震底座和隔震裝置。
(四)展廳中出現滲水的墻面要及時進行修補,同時做好館內的防水防潮工作。建筑材料應采用無毒、無污染、無有害氣味的材質。在每個展柜中安裝專用的恒溫恒溫設備、空氣凈化器、光照度計、紫外線監測儀等設備儀器,隨時掌握展柜中環境的變化。
(五)易被銹蝕的金屬類,如銅器、鐵器、金銀器,確保其保存環境中的溫度為14~24℃。其中青銅器和鐵器保存環境中的相對濕度確保控制在30%~45%,金銀器保存環境的相對濕度確??刂圃?0%~55%。
(六)在定安縣館藏文物中,有80%為古錢幣,質地分別為銅、鐵、銀、鉛等,建議采購古錢幣專用盒,將它們全部裝到專用盒中,置放在避光、防塵、干燥的匣盒中。
五、結語
隨著文物保護研究的不斷深入,文物保護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對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實施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比在文物實體上進行保護修復處理,更為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是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方針,防是主動的,治是被動的,防重于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