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辰,王步興
摘 要:在對延平區中學生的地理反思性學習能力所做的調查中發現,學生自覺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的普遍缺乏;傳統地理教學的慣性,對學生反思學習認識不足,要求不到位;教師反思技能運用和反思性學習氛圍創設的缺少。為此在教學中建議:教師通過任務來明確反思內容;善用問題來進入反思情境;運用小結來培養反思能力;開展合作來建立反思關系,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反思,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反思性學習;反思能力;教學影響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地理課程的理念,就是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旨在使學生形成必備的基本地理觀念、意識和能力,能夠經常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的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應該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反思,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為此,延平區地理教學分會決定,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中學區域地理“反思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并獲得了2014年度南平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立項。共有南平市新光學校、南平市第三中學等十一所學校,王步興、鄭辰、嚴斌等14位老師作為主要人員參加課題研究。
一、地理反思性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
我們采用課題組鄭辰老師讀研時設計的《關于中學生地理反思性學習能力的調查問卷》《地理反思性學習能力自我評價量表》,對我區部分中學生地理反思性學習的認識態度、學習依賴度、學習能力進行前測調查,并根據學生反思性學習的不同層次以及考試的不同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從而了解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實際情況、能力發展的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現狀,為進一步開展的教學措施與策略實施提供依據和支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數據結果
問卷調查共發放510份,收回508份(病假2人),其中無效13份,有效問卷495份,回收率97%。其中71.9%(356人)的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反思性學習習慣,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27.1%(134人)的學生具有一些反思意識和能力;只有1.0%(5人)的學生反思意識能力很強。在筆試“面對現狀時你有何打算?”中,88.5%(438人)的學生均表示出“要重視地理反思性學習”“注重培養反思能力”“努力學好地理”等積極向上的態度;也有7.1%(35人)表示“不知道”;2.6%(13人)表示“不付出行動”;1.8%(9人)空白沒有文字表述。
2.統計分析
(1)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不懂得反思,也不會反思。多數學生沒有經常回顧學習的反思習慣,只能做到偶爾反思當天學的內容。有相當比例(約占14%)的學生從來不反思學習情況,有21%的學生是考前從來不復習,考試后不進行總結反思的有33%學生,更有7%學生不知道反思什么,表明學生反思缺少方法。大多數學生(83%以上)只限于通過考試或解題,來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關注結果,僅滿足于把習題做出來,而不關注解決問題中用了哪些圖像知識和地理邏輯思想方法,對問題解決的過程重視不夠,突出表現在解題不注重歸納反思,只講解題數量不重質量,同樣錯誤屢屢重犯。可見學生普遍反思能力較薄弱,方法途徑較單一。
(2)調查還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有較強的依賴性,一方面體現在反思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導依賴,另一方面體現在自信心的建立和鼓勵上。
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最普遍尋求的幫助是教師的幫助。例如,在做地理練習題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有75%的學生會主動向老師請教,有66%的學生是在老師講解后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學習,另外有12%的學生,需要老師下命令,才訂正作業錯誤,可見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有42%的學生需要老師布置反思任務,反思行動才會進行,有近75%的學生希望老師講講反思方法。
同時,有些學生“開始時總是滿懷信心和希望,但是面對不如意的考試成績時,自信心又備受打擊,學習熱情消失大半”,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地理很難學,太奧妙莫測了,自己不是學地理的料”等等,約有83%的學生對地理學習信心不足,約50%的學生因為地理學習長期不成功,對地理學習提不起興趣。但是,不論怎樣的學生,都希望老師在教學中,能多聯系身邊的生活,創造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進行情景教學,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也希望老師“能與自己多交流溝通,關心自己,鼓勵自己”,“教一些實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帶著自信去學習”。
三、影響地理反思性學習的因素分析
1.傳統地理教學的慣性,對學生反思學習認識不足,要求不到位
在對教師的訪談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采用的是傳統講授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幾乎沒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時,特別注重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也極少為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提供時間、空間和載體。新課程標準中,把“過程與方法”作為三維教學目標中的一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地理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反思是核心。因此,從傳統的教學大綱到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對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有一個正確認識,重視這一教學目標的貫徹落實。
2.學生自覺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的普遍缺乏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知識由外到內簡單地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對原有經驗和認識在不斷反思中對其進行審視、修正。“每一次考試、作業、日志都不僅是完成一項任務而且是另一個開端——對作為意義構建者的自身和處于質疑之中的課本進行探索、討論、探究”。反思是意義建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能動環節,是一種認知的重構過程,是深層次的學習。endprint
但是,初中的學生普遍缺乏自覺反思的意識和反思的習慣。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學業成績,更重視的是對題目的解決。在學生的意識中,聽完課就急著解決問題,獲得正確答案就心滿意足;多做題才實在,題目做得越多地理成績就會越好。大部分學生既不在課后回顧和總結重點內容,也不在解決問題后考慮將思想方法推廣到同類問題中,他們會認為反思是浪費時間。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不足,造成了學習質量低下、地理思維發展水平不高,反思性學習能力的發展遠遠地落后于其他能力發展的現狀。
3.教師反思技能運用和反思性學習氛圍創設的缺少
很多教師自己都不知道在教學與學習中如何進行反思,也就談不上去教會學生反思了。教師反映:培養學生反思能力是很重要,可怎么教才能培養它呢?有時,我們會要求學生回顧一下所學過的內容,要求學生討論解題的得失,考慮一下能否將思想方法推廣到同類問題中去。但這些算不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呢?僅這樣就可以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模式呢?這些問題說明了,教師也需要加強對反思的理解,需要掌握反思技能。因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很難形成深刻的知識,培養學生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潛移默化、堅持不懈的過程,但只要我們認識到位,探索有效的反思技能,運用在教學上還是很有希望的。
除了需要反思技能外,反思性學習氛圍也是極其缺乏的。教師希望得到理想的教學成績,但是提高教學成績的方法有許多,通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來提高成績,卻不是一種立竿見影的辦法。同樣,學生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學業成績,更重視對題目的解決。在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重時,學生幾乎沒有很多的時間、空間進行自我反省。同時,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沒有來自教師的外在督促力,是難以持久、經常性地開展自我反省的。事實上,師生之間都沒有共同意識,去推動反思學習氛圍的創設。
四、提高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的教學建議
1.通過任務來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向學生列出明確反思任務,對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進行自覺、主動的反思。例如,在課前預習階段,布置“學習內容任務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查找知識點、尋找問題的能力,對自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在聽課階段,布置“學習收獲任務表”,讓學生對課堂中的技能掌握、思維訓練、情感認識、言語表達等方面的收獲進行反思記錄。在課后復習中,布置“反思行動任務表”,注意培養學生敢于對權威觀點提出疑問、勇于把自己的看法告訴別人的學風,促使學生將反思行為習慣化。
2.善用問題來進入反思情境
教師作為學生反思活動的促進者,教學中要主動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善于設疑,從學生容易忽視的一些重要環節中提煉問題,然后通過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問題提問,創設出一定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看到學習中的問題所在,讓學生盡可能獲得由不知到知的體驗,使反思活動得以開展,真正做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學習地理。
3.開展合作來建立反思關系
反思性學習是一種依賴群體支持的個體活動,它需要有一個開放的、負責的心態,同時也需要合作、協調、信任的環境。它是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實踐和交流活動。建構主義強調“建構活動的社會性”,倡議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或合作,通過形式多樣多方向的交流,來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
同時,教師以開放的心態和學生打成一片,交流、合作的精神,對教學的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它能將教師的創造性、主動性發揮到最佳狀態,促進教學實踐的合理化。教師展現出來的平等友善的良好人文面貌,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反思精神,對學校的和諧學風、校園文明建設也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中學區域地理‘反思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FJJK15-426)”的研究成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