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玲
摘 要:教師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讓快樂給孩子的心靈導航,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關鍵詞:快樂;分享;溝通;合作
一、分享才能更加快樂
當你把快樂與別人分享時,你就擁有兩份快樂;當你敞開心扉,把自己珍貴的東西拿出與別人分享時,你會明白:分享是美麗的!
在班級中,我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快樂日記本》,要求他們:
在學校,看到 我是快樂的;聽到 我是快樂的;當
我是快樂的;和同學一起玩 游戲時,我是快樂的;和同學一起做衛生……我也是快樂的。
回到家,與 一起分享我在學校的點滴快樂,我也快樂;和 一起做家務,我也快樂;與家人一起進餐,說 ,我也快樂;晚上, ……我總是快樂的。
同時要求大家把自己的快樂經驗分享給他人。課堂上,同學們開心極了,你一言我一語,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快樂說出來。
有的說:昨天,我和媽媽一起做晚飯,雖然只是給媽媽打下手,可覺得很開心,特別是吃到自己切的菜感覺特別高興。
有的說:上藝術課,我們又唱又跳,開心極了。
有的說:我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想了很久才做出來,特別高興。
……
戴××同學一臉不屑地說:我最不喜歡做作業,有什么好高興的。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開心。
我班的戴××同學,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不是找同學講話就是在自己座位上扮鬼臉,總想找點能引人注意的茬,作業從來不按時完成。這嚴重擾亂課堂教學秩序,每次批評教育之后,他都會有所改善,但頂多半天又恢復原樣,問他為什么這樣?他總是“嘿嘿嘿”地傻笑,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導致戴××厭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育和關心不足。戴××是個孤兒,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現在,孩子大了,爺爺奶奶也老了,戴××已無法從家里獲得內心所需要的關注,只好在學校制造一些小麻煩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另一個原因是同學對戴××的不信任,導致他變得孤立無助,在家得不到溫暖,在學校得不到信任,他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想要的。因此,我對他除了耐心地說理教育,還讓同學和老師換位思考,改變對戴××的看法,從而改變戴××的不良習慣,使他慢慢地走出心理困境。
以后再分享快樂日記時,我發現戴××變了,也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了,同學之間的關系融洽了,笑聲多了……是的,快樂無處不在,隨處可遇,信手拈來,快樂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快樂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快樂還可以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更有魅力。
二、溝通才能縮短距離
溝通是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學生心理、提高學生認識、轉變學生思想的方式之一。但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則側重給予情感上的關心、理解和照顧。戴××如此,其他有攻擊行為的學生,更應如此。
例如:我班的淘氣包李×,上課坐不住,下課愛搗蛋,學習成績差……班里的同學都不喜歡他,這就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想“破罐子破摔”,每次找他談話,總是以沉默來回答。有一次,他居然用石頭砸破了我家的玻璃,第二天的心理健康課,他遲到且不打招呼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來。我打破了原來的教學計劃,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隆重地表揚了他,說:昨天,老師家被小偷光顧了,李×同學正好經過那里,急中生智,用石頭打破了老師家的玻璃,把小偷嚇跑了。更值得表揚的是李×同學做好事不留名,多虧鄰居認出他。同學們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給予熱烈掌聲,他的臉“刷”地紅了起來。晚飯后,我發現李×同學久久地徘徊在我家的樓下……此后,大家都說李×變了,像一頭乖巧的小綿羊,表現好了,學習成績上去了。
三、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一位科學家說過:“人才最重要的是合作精神。未來社會的創造,需要我們在各方面與他人合作,發揮各自的潛能,這就要求我們正確地看待他人,正確地看待自己。”因此,為孩子們創設寬松愉悅的情境,設計他們樂意接受的游戲,讓學生感受合作,快樂成長尤其重要。如:“兩人三條腿”游戲,兩個學生為一組并列站立,用手絹將兩個人相挨的腿綁在一起。一聲令下,兩個人“三條腿”向前走。這個游戲對于學生的合作程度要求較高,只有兩個人統一前進的節奏和步伐才能取得勝利。游戲后組織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為今后走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條腿”的精誠合作。例如:我班戴×同學,頭腦聰明卻很懶散,還經常與同學打架……家訪時得知他的父親經常以拳頭解決問題,他的拳頭不但用來解決家庭問題,也用來解決鄰里關系,因此他們家在村里沒什么朋友。戴×的父親一次出意外,多虧社會的資助和同學的捐資才撿回一條命。此后,父親變了,兒子也變了。父親成了鄉親們的好鄰居,兒子也成了同學們的好朋友。
由此可見,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為孩子們創建一個充滿快樂的環境,才能引領他們健康成長,走向成功。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可見,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讓快樂給孩子的心靈導航,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參考文獻:
連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讀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02.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