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最近,“學區房”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區房”問題并非今天才有,也非中國獨有。盡管如此,眼下部分城市“學區房”價格的上漲之勢仍讓人唏噓不已。部分城市“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與房地產中介的炒作不無關系,“過道學區房”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為規范中介機構行為,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約談了十家中介機構,明令禁止炒作“天價房”“學區房”,這樣的規范非常必要。然而,“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并不單單是房地產市場的問題,還與家長的“擇校”需求密切相關,“學區房”實際是“擇校熱”的一個副產品。
家長的“擇校”需求,是推動“學區房”價格持續上漲的一個重要誘因。家長的“擇校”途徑收窄,客觀上也使“學區房”問題更加突出。隨著各地加大免試就近入學的力度,沒有了以錢擇校的途徑,也沒有了共建生、條子生,購買“學區房”成了家長“擇校”的唯一途徑。那么,為了給“學區房”降溫,是否意味著要放緩免試就近入學的步伐?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行免試就近入學,既是《義務教育法》的原則要求,也符合適齡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取這樣的招生辦法。雖然學校辦學水平相當有利于免試就近入學的順利推進,但縮小校際差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可能一味等待。
家長的“擇校”需求一時難以消除,免試就近入學的招生方式還要繼續大力推進,“學區房”問題似乎成了一個死結。但實際上,給“學區房”降溫,教育仍可有所作為。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上尋找突破口。北京市教委近日發布消息:2017年,6個城區將啟動加大對一般學校的精準扶持,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并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城區將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將并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這不失為一種積極的辦法。另一方面,還要立足現實,從公平分配優質資源上尋找突破口。
公平分配優質教育資源,需對“學區房”本身作出必要限定。一處住房在一定年限內只能享受一次就近入學機會,這是部分地區針對炒作“學區房”作出的規定。雖然這樣的規定也會誘發一些新問題,如在實行“全面兩孩”政策背景下,這種硬性要求就顯得不盡合理,需要增加一定的彈性空間。但不管怎么說,對享受就近入學作出年限上的規定,可以弱化附著在房產上的“擇校”功能,對于“學區房”的頻繁炒作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公平分配優質資源,需改變住宅小區與小學一一對應的招生劃片方式。“在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群眾擇校沖動強烈、‘學區房問題突出的地方,穩妥推進多校劃片”,是國家層面的總體要求,但執行情況如何,是否真正能夠落地見效,還需進一步加強督導檢查。目前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地方簡單以本地教育資源已趨于均衡為由拒絕“多校劃片”,這顯然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實行“多校劃片”并不只是針對“學區房”問題,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平等進入優質學校的機會和可能,符合促進公平的價值追求。當然,實行“多校劃片”還需對招生片區進行認真規劃,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尤其要加大薄弱學校集中片區的優質資源供給。
家長購買“學區房”,既關注幼升小,還會兼顧后續的小升初。通過購買“學區房”選擇的小學,將來對口的是不是一所好初中,也是家長的一個關注點。因此,打破小學與初中的簡單對應關系,堅持多所小學對應多所初中的小升初“多校劃片”方式,同樣至關重要。
給“學區房”降溫,要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既要在積極擴大優質資源上下功夫,也要在公平分配優質資源上想辦法。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
(摘自《中國教育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