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近年來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有不少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產生了“興趣危機”,語文成了投入多、產出少,能耗大、收效低的“困難戶”。如何才能使職高語文教學走出困境呢?本文就對此做了簡要探究。
關鍵詞:職高語文;教學困境;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06
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不僅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而且運用廣泛,最具有情趣,理應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但是,近年來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有不少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產生了“興趣危機”,語文成了投入多、產出少,能耗大、收效低的“困難戶”。那么,如何才能使職高語文教學走出困境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六方面著手:
一、教師注重放權,增強課堂的靈活性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形成一套固定模式:串講分析。即:教師開篇即講,從字、詞、句、篇到立意構思、謀篇布局和表現手法。“卷地毯”式地全面推進,結果收效甚微。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權力下放,讓學生課外正字正音,找一些資料,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并運用多種方式檢查驗收,力爭做到“三多”——讓學生多拿幾次粉筆、多提幾次問題、多講幾次話,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講過一課后,把學生請上講臺,讓他們總結一下從本課中得到了什么。在放權的同時,教師要創造條件,去設計,去營造,也就是“給”。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民主平等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發展;教師還要適當地“給”一些材料,巧妙設置課堂教學的程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自寫、自講、自錄,給學生的求知欲注入一種迫切感。
二、注重源頭活水——時文報刊
“教育是古老的事業,語文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魏書生語)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信息傳播、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過程。如何做到傳播有效信息,豐富課堂信息量,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要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教學效果,只靠教材上的“例子”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學只有融進時代生活的源頭活水才有生命力,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因此,筆者認為要引進源頭活水——時文報刊。
引進課堂的報刊時文精品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體現時代精神的,如體現改革開放、報效祖國和理想人生等充滿時代氣息的熱點文章,訓練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評價能力,激勵對社會的變革與創新,對人生的競爭與選擇的意識,增強緊迫感、責任感,這較之于課堂教學本身有更深遠的意義。正如孔繁森、吳天祥的事跡是對焦裕祿、雷鋒最好的參證一樣;第二類是與課文相關相近的內容。如講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就介紹他的小詩《鄉愁》,講到朱自清的《威尼斯》,就介紹威尼斯現在的旅游資料。講到應用文——廣告、產品說明書時,現場說法,歷數知多廣告,體會廣告的藝術魅力。如:豐田車的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激起學生的興趣。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一種“求知”的欲望是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三、重新創造課堂藝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參的作用功不可沒,予教師以便捷,但教參不全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筆者認為,只有創造,才能出個性、出新意。否則就會照本宣科、生吞活剝。
如教材中的《關雎》一課,作為《詩經》的第一篇,被孔子評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教參也提供了現成的課例。然而對于學生,他們覺得很奇怪,不能接受。筆者這樣考慮《關雎》,它是一幅古代人民愛情生活的生動畫卷,筆者依據詩意,描繪了“相思圖”“相戀圖”和“娶親圖”。按照這個思路安排結構,分析效果甚佳。同時,對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起了積極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獨創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命脈。做到獨創,就能常教常新,永葆教師教學生命的青春活力。
四、注重情感交流
人與文化是語文教育的兩個維度。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生命的存在,缺乏陶冶性和情境性,教師要精心創造陶冶性和審美情境,發掘教材的內在美,誘發學生的審美體驗。在語文課上,教師要以文字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增長學生心中的智慧,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覺醒、沖動、想象、創造。讓學生認識所閱讀文本的意義,產生閱讀的渴望,產生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在文本的閱讀中游目騁懷,在審美的情景中產生思維的空間,在領悟的基礎上有了愉悅和滿足,有了語言的表達,有了精神的升華。
五、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
所謂“知之愈深,情之愈切,情之愈切,知之愈深。”能否動情,能否把感情滲透到教學中是衡量小說教學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哲學家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說人物的分析,不能寫出一個答案讓學生吞咽下去。教師所做的應該是以作品為依據,多角度,多途徑地實踐教學。如在教《項鏈》時,有的學生認為瑪蒂爾德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不要強求一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泛泛而談,教學亂散,失去凝聚力。二是讓學生淺嘗轍止,教師用鑒定式的語言貼上標簽,課堂呆板而單調。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所謂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適度而來,恰當好處。針對職高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現狀,提出以上幾點和大家交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期職高語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單位:山西省榆社縣職業中學 0318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