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摘要:環境保護作為我國基本國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后人需要構成威脅的一種發展模式。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必須與人口、環境、資源統籌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絕不能走浪費資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搞好環境保護必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不僅是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到改革開放、人民健康、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
關鍵詞: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策略;環境保護
環境問題是指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以及城市化和工農業高速發展而引起的“三廢”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等。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世界環境從區域性、小范圍的環境污染擴展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從少數工業城市擴展為全球,包括城市和鄉村。環境問題從發達國家擴展到發展中國家,從第一世界擴展到第三世界,成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一方面發達國家在工業升級的過程中把淘汰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并向第三世界輸出垃圾;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自身工業化的發展,以及由于貧窮和債務迫使他們過度開發自己的環境資源,其環境正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損害,不少地方已經出現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樣就使全球環境朝不斷惡化的方向發展。
一、我國的環境現狀
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GDP 第二高的國家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讓世界驚嘆。但是在光環背后還是有諸多隱憂,其中以環境問題最為嚴重。
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占GDP 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87個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標準。上述環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業地區密集人群為中心生態危機的。實際上,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態退化更加危險。環境污染了,國土還在 還有修復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態破壞則很難修復,如消失的物種不能“死而復生”,損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濕地難以再現生機等等。
中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
二、我國環境問題突出方面
(一)森林遭破壞
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郁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二)淡水資源短缺
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三)空氣污染
據2009年12月21日中國節能產業網訊,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 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排行榜中中國位居世界各國之首,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億噸。中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煤煙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
(四)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1970年以來,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種群數量減少幅度最大,達到了一半,其中兩棲爬行類動物物種下降幅度達到了97%,獸類物種種群減少了51%。這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數據無疑是驚人的,也是值得警醒的。中國作為世界上物種極為豐富的幾個國家之一,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喪失最為嚴重的國家。在過去的30多年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人為的故意破壞,使得生物棲息地日漸減少、退化或碎片化,這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
三、如何實現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①建立生態保護區:在江河源頭、重要水源涵養、江河洪水調蓄、防風固沙等區域建立生態功能區,對區域現有植被和生態系統應嚴加保護,停止一切使其退化的開發活動和認為破壞活動,停止一切產生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同時,控制區域內人口增長,必要時刻采取移民措施。②加強管理:加強對水、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的管理,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開發利用進行管理,有節制、有計劃地開發,禁止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③對生態良好區要重點保護:對于物種豐富并未受破壞的地區要抓緊雙版納、大小興安嶺、三江平原等。④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在現代化進程中,切實保護好各類生態用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二者并重。⑤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各部門要各司其職,積極協調和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級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本轄區的生態保護重點工作。⑥加強法制意識與懲戒力度:加強相關的法制建設,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制定地方保護的管理條例等。
四、總結與展望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 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富剛.環境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德州學院學報,2001(4):77-79.
[2]陳景.我國存在的環境問題及實現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新西部,2006(12):67,69.7. A.P. 瑟爾沃(A P Thirlwall),《增長與發展》(第六版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