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蓮芳
摘 要:《放生羊》是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的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年扎老人與放生羊之間的故事,向我們表達了人家的大愛、罪惡、信仰與救贖,對每一位讀者都能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次仁羅布;放生羊; 啟示意義;信仰;救贖;關愛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17-01
一、作者簡介
次仁羅布,男,藏族,1981年,考入西藏大學藏文系,獲藏文文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后,先后在西藏日報社和西藏文學編輯部工作,西藏作家協會理事。2004年,到魯迅文學院去學習。2005年,調到西藏文聯。2007年11月,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和共青團中央召開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2008年,擔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小說《殺手》獲西藏第五屆珠穆朗瑪文學獎金獎,入選“2006年中國年度短篇小說”和“中國小說排行榜”,入選《21世紀中國當代文學》(英文),并被翻譯成韓語。短篇小說《放生羊》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界》獲第五屆西藏新世紀文學獎;小說《神授》獲2011《民族文學》年度獎。
二、《放生羊》的啟示意義
這篇小說《放生羊》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獲獎評語道:“這是一個關于祈禱與救贖的故事。小說中流淌著悲憫與溫情,充盈著藏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也是這篇小說向所有讀者展示了藏族人們所獨有的精神氣質與生生不息的祈禱和內心永不改變的信仰。讓我們在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同時,還讓我們去深入的去思考靈魂存在的意義與人與動物之間存在的一種微妙的關系,小說中的年扎老人從來沒有把待宰的小羔羊當做一只普通的羊羔來對待,而是買來將它放生,把它當做自己已離開塵世十二年的妻子桑姆的化身,細心地照料它,善待它,將自己所有的愛心都傾注在放生羊的身上。
(一)對信仰方面的啟示
“你形銷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襤褸,蒼老得讓我咋舌。?湖藍色的發穗在你額際盤繞,枯枝似的右手伸過來,粗糙的指肚滑過我褶皺的臉頰,一陣刺熱從我臉際滾過。我微張著嘴,心里極度難過。“你怎么成了這副樣子?”我憂傷地問。你黑洞般的眼眶里,涌出幾滴血淚,顫顫地回答,“我在地獄里,受著無盡的折磨。”你把藏裝的袖子脫掉,撩起襯衣的一角。啊,佛祖呀,是誰把你的兩個奶子剜掉了?血肉模糊的傷口上蛆蟲在蠕動,鮮紅的血珠滾落下來,腐臭味鉆進我鼻孔。我的心抽緊,悲傷地落下淚水。“你在人世間,幫我多祈禱,救贖我造下的罪孽,盡早讓我投胎轉世吧。”作者在小說《放生羊》開篇如此寫道。這是小說主人公年扎老人的一個夢境,夢見的是去世十二年的妻子桑姆。桑姆去世已經十二年了,還沒能轉世,她在地獄里備受煎熬。雖然,自桑姆去世以后,年扎老人依舊每天都去轉經,依舊逢到吉日要去拜佛,依舊向僧人和乞丐布施,但桑姆依舊未能轉世,使老人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于是,又為桑姆燒到大昭寺燒斯乙,再去四方各小廟添供燈,祈求桑姆盡早投胎轉世。
因為信仰,老人始終相信,只要自己在人間多做善事,多積功德桑姆就一定會得到轉世。
(二)救贖方面的啟示意義
就這樣,老人在妻子桑姆去世之后,每天都在為去世的妻子祈禱、誦經、祝福、祈愿她盡快轉世投胎,遠離地獄的煎熬,早日得到解脫,獲得幸福。于是,在一次轉經途中偶然遇見了一只通人性的綿羊,只見它“全身戰栗,眼睛里密布哀傷和驚懼”,老人被綿羊的恐懼所打動,一腔憐憫油然而生,也為了救贖桑姆的罪孽,就決定買這只即將要被宰殺的綿羊,并把它帶回家悉心照顧。日復一日牽著小羊轉經、焚香、祈禱,主人公年扎老人以這種方式與去世的妻子桑姆對話,也找到了心靈的寄托與慰藉。
在日復一日地轉經、拜佛、祈禱的過程中,放生羊使年扎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愛意與溫暖,心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浮躁到安靜,心中有了希望和寄托。直到有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癌病讓主人公面臨離別放生羊的更大痛苦,他不放心把放生羊交給鄰居養,于是,年扎老人決定不去醫院看病,而是每天帶著放生羊,一起去轉經,磕長頭,只想著在最后的時間里好好地善待放生羊,陪它一起走過自己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
這種人們心靈深處對生命乃至對萬事萬物的憐愛而生起的一種感念,我們可以說,它就是救贖,對桑姆的救贖,是老人感到心安,以及在后來的夢中,使他確信桑姆因自己的善行而得以解脫,轉世。對放生羊的關愛,是老人有了更高的生命存在方式。
(三)關愛
從開頭寫桑姆的托夢,到后來年扎老人為救贖而產生的大愛,再到后來老人不過自己的生命而關愛放生羊的情節,到這里老人的愛已經上升為對世間一切生命的大愛,博愛。而好的文學作品在對日常瑣碎生活的描寫中得到超越,在表現苦難的同時,使得靈魂得以升華,在敘述丑和惡的同時,彰顯善和美的力量。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更能做到這一點。引領人們走向善,走向美。
三、結語
每個人都需要希望和夢想,只有夢想和希望的存在才能讓我們進入理想的境界。文學亦是如此。次仁羅布以自身健全的精神緯度和寬廣的靈魂視野,在年扎老人身上實現了其超越現實世界、關注靈魂存在的意圖。在現代紙米金醉,物欲橫流的世界中和那些重量日益減輕的內心相比,年扎老人的心靈世界有它自身的存在密碼與價值,讓我們讀了這篇小說也深受其感然。
參考文獻:
[1]次仁羅布.放生羊[J].芳草,2009(04).
[2]次仁羅布.獲獎感言[J].北京文學,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