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艷萍



摘 要:科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很多教師上新課時很重視,復習課以“知識梳理—練習—講評”三部曲為主導模式,實驗就被遺忘了,這種羅列知識點炒剩飯的模式沉悶呆板,效率低下。鑒于講授式復習的缺陷,復習中增加演示實驗,激發興趣找突破,巧設分組實驗,設疑解惑求創新,通過“巧設一個實驗,再創一種情境,精選一道習題,解決一類考題”的復習模式,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關鍵詞:實驗再現;復習課;合理運用;案例;實效
一、問題緣起
我在多年任教教學實踐和同事的交流中,發現在進行知識點的復習時,很多老師往往就是羅列一下知識點,復習課以“知識梳理—練習—講評”三部曲為主導模式,然后針對這些知識點進行一系列的習題練習,炒剩飯的形式很難有新意,這種羅列知識點炒剩飯的模式沉悶呆板,效率低下。學生對這樣的科學復習課也不是很感興趣,更為嚴重的是在課堂上真正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不大同,再出新的點子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不多。
針對這一問題,我聯想到這一點:學生對科學探究和實驗很感興趣的,如果能在復習課中運用到實驗,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更好地鞏固知識點,比起枯燥地進行習題練習效果要好得多。帶著這個想法,我進行了運用實驗再現法進行科學復習課的嘗試,內容是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深受學生歡迎。
近年來,杭州市中考實驗探究題所占的分值比例越來越高,而學生對實驗都有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通過“實驗—探究—新知”的復習模式,用科學的思想去設計,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用科學的事實去說明,用科學的知識去分析,用科學的方法去處理,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重構知識網絡,實現思維的“升級”,能力的“升級”,增強學生的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概念界定
1.實驗再現。本研究所謂的實驗再現知識的教學,不是用簡單的語言把知識點講透,或是用一些相關練習加以鞏固,而是將知識點設計成一些科學小實驗,通過學生自己進行實驗,讓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避免了老師不停地講,也不會讓學生覺得生硬乏味。通過這樣知識的轉化,不僅達到了復習的目的,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對與錯,印象更深刻,課堂效果更佳。
2.復習課。所謂復習課就是學生在已經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練習對其加以鞏固,達到能熟練運用知識的目的,是對知識的回顧、歸納、提升,是對知識的深度理解、系統整合與靈活運用,本研究的復習課是知識章節或單元復習,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科學探究,通過學生動手將知識學以致用。
三、實驗再現教學提高復習效率的策略
科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很多教師上新課時很重視,實驗就被遺忘了,如果基于知識序,關注思維序,設計實驗來優化教學序,通過“巧設一個實驗,再創一種情境,精選一道習題,解決一類考題”的復習模式,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學習的熱情就會高漲,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一)增加演示實驗,激發興趣找突破
通過增加實驗來復習,比單純“做實驗題”、聽教師“講實驗”效果好得多,對知識點的掌握牢固,起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應用杠桿平衡原理解決問題的難點在于學生對力臂的概念認識不到位,從而造成作圖困難和不會應用杠桿平衡條件等問題,特別是當杠桿在轉動時力臂隨之變化等問題易錯,為此復習時增加如下實驗。
1.巧設一個實驗
復習杠桿這一簡單機械時,利用“桿秤”作為學生學習的主線,從給桿秤標“0”刻度、標各個刻度,一直到運用桿秤稱量身邊的物體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杠桿平衡原理的能力。提供以下材料:一個已定好托盤位置的桿秤、若干砝碼、一根細繩,如圖所示:
師:桿秤是一種很古老但在農村仍然在使用的測量工具,如果讓你用提供的材料制成一根桿秤送給村民,該如何制作?
生:首先要在自制桿秤上標出“0”刻度。
師:很好,如何在桿秤上找到“0”刻度?
生:在不掛重物時,手提提紐,移動秤砣使桿秤在水平位置平衡,秤砣線在秤桿上的位置即零刻度線,用筆畫上刻度線。
師:現在我們動手制作,請兩位同學上臺操作,在桿秤上標出“0”刻度,大家觀察。
兩位自告奮勇的學生演示操作,其他學生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發現秤砣移到與秤盤同一側(圖中提紐的左側)時才平衡而感到困惑不解,懷著期待的目光看著老師會說什么。
2.再創一種情境
生:老師,秤砣和小桶都在左邊,右邊沒有重物怎么會平衡?
師:杠桿本身有重力,重心在提紐的右邊,要解決這一問題,請同學們完成:
(1)畫出剛才桿秤的杠桿五要素。
(2)思考在秤砣左右移動時力臂如何變化?若向一邊傾斜時又如何變化?
生:恍然大悟,現出杠桿五要素,加深了力臂是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的理解,知道了力臂相應的變化。
(3)要使桿秤能稱重物還標出刻度,如何標出?
學生小組討論后,講述方法:①在秤鉤上掛已知質量的砝碼,找到n克砝碼平衡時秤砣的位置,標出稱n克物體的刻度位置。②在零刻度線和n克位置之間平分成m個小格,則每小格代表的質量為n/m克。
師:刻度均勻嗎?為什么?
生:均勻,根據標桿平衡條件F1L1=F2L2,長度與所受的重力成正比。
3.精選一道習題
如圖所示的桿秤,O為提紐,A為刻度的起點,B為秤鉤,P為秤砣。關于桿秤的性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不稱物時,秤砣移至A處,桿秤平衡
B.不稱物時,秤砣移至B處,桿秤平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