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研究了經濟虛擬化過程中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構建了美國宏觀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改變經濟系統中的信用擴張倍數,對不同情境下重要指標的變動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GDP隨著信貸擴張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變動幅度卻與信貸擴張規模增速呈反向關系;M2變動趨勢與信貸擴張保持一致;CPI短時間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長期呈現上升的趨勢;銀行的信貸擴張在長期呈現規模遞增,且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提升,新增資金會更多地流向銀行與虛擬經濟部門。
關鍵詞: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貨幣供應;系統動力學
一、 引言
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作為現代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重大熱點問題,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一直被視作經濟和諧發展的標志。能否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或者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來達到既定的目標,一直是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著眼點。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條件的,不同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宏觀政策、外部沖擊等都會影響到這種關系。而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和金融創新的不斷涌現,虛擬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虛擬化程度也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在經濟虛擬化過程中,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變動及其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呈現出新的特征。因此,深入剖析經濟虛擬化下的經濟運行變異,挖掘經濟虛擬化進程中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前的關系為解釋新現象、研究新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 宏觀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1. 系統邊界確定與結構分析。系統動力學方法旨在以系統性的觀點剖析宏觀經濟的運行規律,其中包括多個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在構建宏觀經濟運行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時,從基本的宏觀經濟運行出發,依據Mishkin(2000)對于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的理論論述,結合Forrester(1996,2003)將系統動力學運用到宏觀經濟建模中的思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家庭、廠商、政府等各部門之間的資金流動來刻畫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其中,在部門劃分過程中未將虛擬經濟部門直接融入到模型中,而是通過銀行信貸、政府有價債券、廠商融資證券等金融投融資產品以及政府、廠商、家庭的金融投融資活動的方式,將虛擬經濟融入到宏觀經濟資金流動的過程中,以考察經濟虛擬化過程中貨幣供應、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互動關系(Smith & Ackere,2002;Berger & DeYoung,2006),圖1即為所構建的宏觀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整體框架,以及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
2. 系統變量說明。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變量類型包括狀態變量、速率變量、輔助變量、常量與流量。在構建宏觀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過程中,上述變量均有涉及,這里我們主要以商業銀行部門為例,對模型構建過程中的關鍵變量及變量類型進行說明(詳見表1),而各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文中不作具體說明。
3. 系統流圖的建立。在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過程中,系統流圖的構建關乎到系統整體的運行效果,其中系統流圖的建立依賴于系統因果回路圖、系統中變量的確定、變量的數量化形式以及系統中各個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確定。以商業銀行為例,其行為特征概括如下:儲戶存款是銀行資金的重要來源,主要包括企業存款與消費者存款,而銀行需要為此償付利息。銀行必須遵守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出去部分留存存款之外,銀行將大部分資金用于貸款發放與投資性活動,并向借貸者收取利息。商業銀行通過存貸款利差來獲取收益。
三、 仿真模擬
1. 模型的有效性檢驗。本文選用運行檢驗與歷史檢驗相結合的方式對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進行驗證。其中運行檢驗主要是通過模型試運行過程中是否出現時間溢出、數值溢出等問題進行驗證。歷史檢驗則是通過檢驗模型根據設定的數理邏輯關系所得到的運行結果。運行檢驗部分,模型構建之后的試運行過程中部分變量出現了數值溢出問題,經過調整變量的數值取值范圍,使得問題得以解決。歷史檢驗則根據所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對2001年~2016年美國經濟主要變量(如GDP、CPI、M2、信貸規模)的變化情況與進行仿真模擬所得到的結果進行驗證,時間頻率為季度,得到的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見,各變量仿真值在波動趨勢上與實際值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系統動力學建模仿真結果無法完全地模擬特定的波動,因此各變量實際值與仿真值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整體來看,該模型所得到的仿真結果與實際情況較為吻合,能夠較好的反映經濟變量的實際波動情況與變化趨勢,可以進一步運用該模型進行仿真模擬分析。
2. 情境設定。本文所構建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是一般性模型,優勢在于模型結構的穩定性以及模型的適用性,通過將現實經濟運行的數據帶入模型,可以對現實經濟運行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行仿真模擬,同時考慮到系統動力學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現行經濟運行中的非線性、交互性以及復雜性特征,對于短期波動的準確刻畫誤差仍較大,其主要目標是側重于分析系統的長期變化趨勢與演化路徑。本文模型運行所用的初始數據為2017年一季度美國經濟運行數據,部分參數是運用2001年~2016年的歷史數據進行擬合所得,同時也存在一些經驗數值,如居民消費偏好、財政政策持續時間、兌付時間等。同時考慮到現實經濟運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模型的構建是基于標準的經濟理論,所以其模擬數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數據的趨勢性特征與周期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刻畫。
本文構建系統動力學進行仿真模擬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現有的經濟運行框架下,通過構建各個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方式,包括資產、負債以及留存收益等,并結合經濟系統中的資金流向,考察貨幣政策的變動在現有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存的經濟體系中對于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以及虛擬經濟的影響。同時結合2008年經濟危機后政府的救市政策,以及當前全球性的高杠桿率、政府負債過高等問題,主要考察經濟系統信用擴張所導致的經濟運行特征與規律,即經濟系統中資金需求的滿足程度,詳見表2。具體操作可以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增加銀行放貸與縮短政府公開市場購回的時間來實現經濟系統中的信用擴張倍數,在此基礎之上,分析重要變量的變動情況。endprint
3. 結果討論。在所構建的經濟系統框架下,基于系統中不同程度的信用擴張可以對比得到GDP、M2、CPI、信貸規模、新增金融投資以及企業貸款規模的變動情況。由圖3可見,經濟增長對信用擴張存在一定的滯后現象,當信用擴張發生時,受虛擬經濟規模擴張與實體經濟收益率的影響,需要一定的信貸資源配給過程,經濟系統中的資本再配置以及投資、生產的滯后性,使得GDP未在當期便發生實質性的變化,GDP波動的時間與模型中的投資、生產與資本配置時間相關。關于GDP的波動趨勢,我們發現受信用擴張的影響,GDP隨著信用擴張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變動幅度卻與信用擴張規模增速呈反向關系,意味著在信用擴張規模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對于GDP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當信用擴張規模超過一定界限時,則抑制了GDP的增加。
關于M2與CPI的變動情況,M2隨著信用擴張倍數的提升不斷增加,CPI卻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過程,這體現了貨幣在經濟系統中的流動過程,在流向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促使消費提升,生產擴大,價格上升,企業收益的提升使得虛擬資本價格開始上漲,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虛擬經濟,在虛擬經濟的成熟發展階段,這種資金的轉換效率較快,促使CPI短時間又出現下降,隨著GDP的提升以及居民投資收益的提升,使得實體經濟交易活躍,CPI在長期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受虛擬經濟資金調節機制的影響,CPI呈現溫和上漲,并未出現超通貨膨脹的現象。
就經濟系統中信貸規模的變動趨勢而言,與M2的變動趨勢相似,經濟系統中信貸規模的變動趨勢與信用擴張保持一致性,其中當信用擴張由0.7倍上升至1倍時所形成的信貸規模要低于由1倍上升至1.3倍的信貸規模。隨著經濟系統的信用擴張,短期內銀行信貸擴張存在滯后效應,但長期內銀行的信貸擴張呈現規模遞增,具有規模效應,說明在一定程度的信貸擴張下,經濟虛擬化程度呈現規模遞增的趨勢,虛擬化進程加快。另外,銀行信貸的激增也進一步加深了整體經濟的虛擬化程度,增加了虛擬經濟的杠桿化程度,而由信貸規模所帶來的對高額收益率的追求,會使銀行部門進一步提升杠桿率,提高了虛擬經濟部門的風險水平。
圖4為不同信用擴張程度下,新增金融投資與企業貸款規模的變動趨勢。結合GDP的變動趨勢可以看到,GDP增幅與信用擴張呈反向關系,意味著0.7倍、1倍的信用擴張時,GDP得到了較高的提升,新增信用流向了實體經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此時金融市場中的新增金融投資則未發生變動,而當信用擴張上升至1.3倍時,金融市場中的新增金融投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說明在現有的虛擬經濟發展水平下,當信用擴張超過1倍時,新增資金會更多地流向銀行與虛擬經濟部門,其中銀行部門的信貸結構中虛擬部門的貸款,如房地產市場,可能成為銀行信貸資金的主要流向,此時則會催生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資產泡沫。企業貸款規模在長期時間內隨著信用擴張而不斷增加,但是短時間內(其程度的分化始于第10期以后),受資金流向的影響,不用信用擴張倍數并未產生顯著的差異。
四、 結論
本文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構建了體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互動的宏觀經濟系統動力學模型,該模型以消費者、生產者、政府、商業銀行、中央銀行五個主要部門間的資本流動為核心,同時還需要刻畫GDP、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以及貨幣供應的系統循環過程。本文旨在對經濟虛擬化過程中相關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性分析,通過情景設定與仿真模擬,考察在現有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存的經濟運行框架下貨幣政策的調整對于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以及貨幣供應的影響。
通過改變公開市場操作規模與擴大銀行信貸規模等方式,設定了仿真模擬的三種情景,即信用擴張0.7倍、1倍與1.3倍。對三種情境下的GDP、M2、CPI、信貸規模、銀行部門權益、新增金融投資規模以及企業貸款規模進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以下主要結論:
(1)GDP隨著信用擴張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變動幅度卻與信用擴張規模的增速呈現反向關系,這意味著當信用擴張規模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時,對GDP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而當信用擴張規模超過一定的界限時,GDP的增長將受到抑制。
(2)M2隨著信用擴張倍數的提升而不斷增加,CPI短時間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但長期呈現上升的趨勢,這體現了貨幣在經濟系統中的流動過程,而受虛擬經濟資金調節機制的影響,并未出現超通貨膨脹的現象。
(3)隨著經濟系統的信用擴張,短期內銀行信貸擴張存在滯后效應,但長期銀行的信貸擴張呈現規模遞增,具有規模效應,說明在一定程度的信貸擴張下,經濟虛擬化程度呈現規模遞增的趨勢,虛擬化進程加快。
(4)在現有的虛擬經濟發展水平下,當信用擴張在一定范圍內時,新增資金會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并促進其發展,而此時金融市場中的新增金融投資未發生明顯變動;隨著信用擴張規模的增大,新增資金會更多地流向銀行與虛擬經濟部門。而企業貸款規模在短時間內,如10期以內,受資金流向的影響,不同的信用擴張倍數并未產生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 Msihkin S.F.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0.
[2] Berger A.N., DeYoung R.Technological Pro- gress and the Geographic Expans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6,(38):1483-1513.
[3] Forrester J.W.Economic Dynamics in the Natinal Model[R].The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Literature Collection, System Dynamics Society,No.D-4619-1:1-24,1996.
[4] Forrester J.W.Economic Theory for the New Millennium[R].The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Literature Collection, System Dynamics Society,No.D-4886-1:1-18,2003.
[5] Smith P.C., Ackere A.V.A 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nd Economic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2,26(1):1-10.
作者簡介:魯曉琳(1988-),女,漢族,山東省即墨市人,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分析、虛擬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收稿日期:2017-09-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