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昆
根據勞動工資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廣西規模以上單位從業人員期末人數為335.2萬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3.1萬人,同比增長0.9%;規模以上單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一、有限責任公司和私企就業的主體地位突出
在規模以上單位中,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共計251.4萬人,占全部規上企業從業人員比重的75.0%(其中:有限責任公司占37.9%,私營企業占37.1%);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僅占25.0%。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就業的主體地位突出(見圖1)。
從同比情況看(見表1),有限責任公司(增加1.21萬人)和私營企業(增加4.37萬人)外,其他經濟類型的從業人數增加絕對量相對較小。從同比增幅波動看,股份合作企業(-16.9%)、聯營企業(-11.1%)和其他企業(-23.0%)外,其他的經濟類型增幅波動相對較小。
結合就業結構和兩年就業同比情況,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一是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最重要經濟類型。二是國有企業受經濟和政策影響,就業人數有所減少,表明了就業結構還在進一步優化。三是聯營、股份合作和其他企業等就業情況有所下滑且比重偏低。四是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對就業吸納的后勁不足。
二、勞務派遣人員人數和比重逐年下降
2016年廣西規模以上單位勞務派遣人員為49.5萬人,比2015年同期減少0.7萬人,同比減少1.3%;規模以上單位勞務派遣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14.8%。因人社部在2014年3月發布和實施了《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其中第二章第四條明確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這一規定出臺后,勞務派遣人員人數和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見圖2)。
三、供給側改革促使部分行業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勞動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廣西規模以上單位中,采礦業同比減少24家單位,從業人數減少0.2萬人,同比減少3.0%;制造業減少60家單位,從業人數減少1.2萬人,減少0.8%。其中,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從業人員為14.5萬人,同比增加0.6萬人,增長4.9%,其所占全部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9.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以上數據表明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廣西加大了去產能的力度,著力消解低效和過剩供給。雖然全年制造業總從業人數有所下降,但高技術制造業從業人數仍有一定幅度增加。廣西正穩步促進制造業企業提質增效,部分企業通過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正逐漸恢復生機;還有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通過對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推進“機器換人”模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使就業結構發生良性轉變。
四、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仍有空間和潛力
2016年廣西規模以上單位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為259.3萬人,同比增長0.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75.9萬人,增長3.8%;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規模以上單位從業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77.4%和22.6%。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廣東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近三成,北京、上海等其他發達地區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五到八成。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廣西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五、促進就業建議
(一)應進一步優化經濟類型和產業的就業結構
當前廣西就業雖然總體保持平穩,但是部分經濟類型和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仍有可挖掘的潛力。應進一步統籌協調經濟類型和產業發展,大力振興實體經濟,重點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產品升級,進一步優化就業結構,對就業形勢出現下滑的經濟類型和行業,要做好就業監測和預警,要嚴防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發生。
(二)應重視對吸納就業新動能的培養
一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要積極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二是要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生的效益;三是要堅持就業需求導向,著力對吸納就業新動能的培養和引導;四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作用。
(三)應優化營商環境、搭建創業平臺激活就業潛能
一是要繼續深化改革,積極減輕企業負擔,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二是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參與、社會協助”的合作模式,積極搭建好創業平臺,助力小微企業創業發展,著力培育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服務。
(四)應重視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
要重視高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困難人群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一是要多渠道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二是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著力推進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重視農村轉移就業人口融入城市所產生的諸如醫療、教育、住房等現實問題;三是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