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桃
摘 要:教學是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創新是教育的主題,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差異,科學分層,有的放矢,層層遞進,充分體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不同層面的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培養,從而整體提高中學數學教學水平,達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分層遞進;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8-005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35
創新是民族之魂,是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們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加特長、人腦加電腦、情商加智商的全面發展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而分層遞進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分層遞進教學的涵義
分層遞進教學是指根據班級不同學生的智力水平,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組別,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給不同組別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提出不同的發展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相應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逐漸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全體性教育思想
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個別精英的教育,而是為提高全民素質的素質教育。因此,全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特點之一。當前數學教學模式綜合化發展不僅體現在多種模式的綜合上,而且體現在實施目標的全方位上。數學是基礎教育中的主干學科,數學教育也不例外地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為全體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服務,這是素質教育賦予數學教學的使命。
(二)主體性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又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的教育。從主體教育角度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為了“學”能夠擺脫教師的“教”,從而走向獨立地、自主地獲取知識的自由王國。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促進教學過程的“個別化”“個性化”,尊重學生在知識、智能、興趣和個性等方面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努力實現“個性化”“個別化”與“集體化”的最優組合。這是主體性教育對現代教學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分層遞進教學可靠的理論依據。
(三)“再創造”教學原則
弗賴登塔爾認為教學過程的重點應從“教”轉向“學”,從教師的行為轉到學生的活動,從感覺效應轉到運動效應,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創造的狀態。教學不僅是知識復現,而且也是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再創造”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教師應從“掌握性教學”轉向“創造性教學”,創造條件使學生處于活躍、自由、富有創造欲望的狀態,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結論。
三、分層遞進教學的實施
分層遞進教學應先了解學生的學情、智商、情商等,然后按照不同層次分好組別,選好組長,再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激勵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起點開始,從不愿學、強迫學到學會,而且變成會學、樂學。
下面以《球的體積公式》為例談一談該模式的實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特點,可將本節內容分為以下三個層次來處理。
(一)第一層次的教學
該層次是較淺層次的教學,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應達到的最基層的目標,它是教材中概念、公式或定理等知識的傳授和分析論證的過程。在《球的體積公式》教學中,先讓學生聯想圓柱、圓錐的體積公式來猜想球的體積公式,再通過試驗來驗證猜想,然后證明公式。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對球的體積公式都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猜想、類比等思想方法。猜想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本節內容到此為止,已基本達到了大綱要求,但沒有挖掘出教材潛在的教育功能。
(二)第二層次的教學
數學教學的實質是“思維過程”的教學。在第一層次的教學中,“只是把做好的飯拿出來,而沒有做飯的過程。”(華羅庚語)在利用祖唯原理證明公式的過程中,參照體是如何選出來的?它為什么這樣選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參照體?一系列的問題存在于學生的疑惑中,解決這些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關鍵所在,是較高層次的目標。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暴露思維活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真正挖掘了教材的教育功能。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通過挖掘參照體形成的思維過程,即截面面積特征分析→各部分幾何體的構造→參照體的形成。學生在構造中進行了大量的創造活動,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獨創精神,激發起他們進一步創新的欲望。
(三)第三層次的教學
第三層次是第二層次的升華,是學生由“再創造”走向“開拓創新”的過程。第二層次教學結束后,學生思維正處于積極亢奮狀態,他們在積極地思索著、討論著,除了圓柱、圓錐外,其他的柱、錐行不行?能不能用其他方法來推導球的體積公式?由于有了上面構造幾何體的訓練,學生通過探索、嘗試及教師的引導,完成了由“旋轉型參照體”到“多面型參照體”的構造,得到了一個美妙的結論——與半球等積的參照體有無窮多個。這對學生來說,是學到的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內化,是他們探索后的新發現,這無疑對學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高層次培養。
三個層次的教學環環緊扣,層層遞進。整個教學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又培養了學生運動變化的觀點和初步的極限思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繼玲.中學數學,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120.
[2] 沈韜.初中“走班制”分層教學實踐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45.
[3] 呂世虎.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設計與特色案例評析[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45.
[4] 葉富軍.自主學習,分層數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8):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