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迸囵B學生的閱讀習慣,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關鍵。筆者對本校的高年級留守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因經濟條件、思想觀念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很少進行課外閱讀,缺乏閱讀方法與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力爭從留守學生當前的閱讀習慣、習慣的形成原因及問題的解決策略等方面出發,進行深入探析和研究,為對這一群體的教育找到一個切實有效的方法。
一、目前農村留守學生的閱讀現狀及形成原因
經調查,本校高年級留守學生的閱讀情況如下:有的不能很好地默讀,閱讀速度很慢;有的閱讀時不分重點,目的性不強,效率低;有的喜歡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有的閱讀時坐姿不正確,影響身體健康;有的不動筆墨不思考,讀書質量不能保證;有的毫無計劃性,半途而廢;有的不帶工具書,遇到生字就放棄;有的甚至不喜歡閱讀、假閱讀;還有的死讀書等。
主要影響因素有:一方面是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這些留守孩子在生活上因缺乏父母的關心,往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存在讀書觀念淡薄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還相對比較落后,教學方法陳舊。調查中發現45%的留守學生沒有時間讀書的主要原因是:在學校要寫作業,回到家還得繼續寫作業。
二、培養留守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方法和策略
針對目前培養留守學生閱讀習慣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我們采取了如下對策:
1.培養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學生的最愛
(1)家庭小書房建設。學生的閱讀,多數是在家里完成的,因此,從2015年起我校就倡導每個家庭建立小書房,使孩子終于有了自己的閱讀天地,和書交上了朋友。雖然父母外出打工了,但逐漸開始喜歡上閱讀的孩子會經常要求父母為他們買書。節假日期間,我們還會利用孩子家長回家探親的機會,組織親子閱讀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以書為友,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孩子的閱讀品質提升很快,閱讀興趣十分濃厚。
(2)班級圖書角的創建。我們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書拿到學校來放在班級圖書角,和同學們分享,以此來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課余、午休時,學生都一改往日的嬉戲打鬧,靜靜地坐在桌前讀書。學校閱覽室的建立,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讀書的好去處。在這里,師生共讀,蕩舟書海,心靈得到了滋潤,品性也得到了提升。這種做法也很好地幫助學生養成了泛讀的習慣。
2.激活閱讀內因,讓學生有選擇地廣泛閱讀
一年多以來,我校開展了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進一步激活了留守學生的閱讀潛能。
(1)創辦了“讀書節”。每年3月是我校的“讀書節”,我們分別舉行了主題為“快樂閱讀,健康閱讀”“我讀書,我快樂”“書香校園”的閱讀活動,環境可以夠造就人,氛圍可以影響人,留守學生受到了閱讀節日氛圍的影響,在欣賞佳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讀書的快樂,更期待讀書。
(2)開展讀書筆記、手抄報等評選活動。讀書筆記、手抄報評比等活動,為留守學生指明了閱讀的方向,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邊做批注、讀書做筆記的閱讀習慣?;顒又?,他們每天都在享受著讀書的快樂。
3.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留守學生每天閱讀的習慣。我們聯手監護人監督留守學生做到“一日三讀,一要三不”(即一日堅持晨讀、午讀和夕讀,讀書時做到一要:眼睛距離書面一尺;三不:不躺著讀書、不在強光或弱光下讀書、不邊走邊讀書。)。
(2)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一讀,圈一圈。圈出文中的生字生詞,利用工具書查閱,弄懂了再讀。畫一畫,想一想。一畫不理解的地方,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畫文章中的重點句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抄一抄,寫一寫。每人一本讀書筆記本,摘抄好詞佳句。還可以寫讀后感。既積累了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3)培養留守學生邊讀邊思考邊做批注的習慣。只有邊讀書邊思考才能深入到具體段落、語句或字詞中,體味文本內涵,感悟文章中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在充分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動員學生大膽質疑,展開學生、文本和教師之間的對話,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教給他們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邊做批注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4)培養留守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閱讀積累就是有意識、自覺地尋找,沒有訓練指導,就沒有積累習慣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積累的方法。
熟讀成誦中積累。教材里有很多文章文質兼美,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的精彩段落或篇章背誦下來。如在教學《長征》時,就可以要求學生背誦全詩。另外,可以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可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有關思鄉、思親的詩。
理解感悟中積累。理解能促進積累,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優美語句和思想內容,以達到積累的目的。如在學習《秦兵馬俑》這篇文章時,通過“四讀”讓學生走進文本,抓關鍵詞體會秦兵馬俑規模的宏大;再置身其中,想象將軍俑、武士俑等不同類型兵馬俑的個性,再聯系現實,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讓學生做到有“得”而積,即有所感悟理解,有所把握內化后的積累。
搜集摘錄中積累。如在教學《石灰吟》時,讓學生搜集有關托物言志,反映詩人高尚情操的古詩……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工具收集相關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寬閱讀面。摘錄也是閱讀積累的有效途徑。閱讀時,每人一本讀書筆記本,把好詞佳句、精彩片段摘錄下來,或寫一些讀書感悟。這樣也為習作積累了素材。
4.創造條件,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學生想讀書,有書讀,但如果沒有時間保障,讀書還是一句空話,更談不上形成習慣。為了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我校每周安排一節閱讀課。學校圖書閱覽室也定期對外開放。
我們還努力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讓學生擠時間讀書。如根據季節變化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建議:春秋時安排晨讀二十分鐘、夏天安排傍晚時飯前讀,冬天在睡前讀書半小時。讓學生明白,只要合理安排,時間還是有的,并能逐漸形成自己固定的閱讀時間。
現在,我校高年級留守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率顯著提升,讀書的時間也得到了切實保障,能堅持每天閱讀半小時以上的學生達到了95%;尤其是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習慣的留守學生由原來的寥寥無幾上升到了98.5%。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才能逐步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在書的海洋中暢游。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夾山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