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分級診療、醫聯體、家庭醫生政策的持續出臺,基層醫療成為重點關注的方向。基層醫療能否做好,已經成為醫改中的關鍵問題。
我國全科醫學起步較晚,初期發展慢,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鼓舞,以及國家高度重視全科醫學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大背景下,完善基層運行新機制,穩定和優化人才隊伍,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進健康中國建設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為了推動我國全科醫學事業的發展,加強各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交流,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分級診療的政策要求,基層醫療協作發展論壇于近日正式啟動,并召開了北京站的學術活動。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社長韓建軍教授表示,全科醫學及社區衛生服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加強全科醫生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真正解決醫藥政策改革,建立各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制度,積極培養高質量的全科醫生,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建設,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服務內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功能,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制度落實,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水平和覆蓋面,促進基層首診,實現分級診療等都需要全科人的共同努力和機構的分工協作。
為了推廣好經驗、好方法,月壇、高碑店及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分享了它們的“制勝法寶”。
建設緊密型醫聯體,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工作
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占地面積不大,卻容納著15.5萬人口,人口密度相當大。但在家庭醫生的簽約工作中卻做出了值得推廣的形式。
中心副主任丁靜教授在當天的論壇上分享了中心與安貞醫院、復興醫院形成緊密型醫聯體的做法。
“我們想通過緊密型醫聯體作為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切入點,然后與家庭醫生模式緊密結合,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丁靜告訴記者,月壇中心有兩個依托,分別是安貞醫院和復興醫院,都是首都醫科大學的系統,復興醫院則是月壇中心的“母院”。
管理一體化,基本醫療一體化,公共衛生一體化,這三個“一體化”將復興醫院與月壇中心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雖然月壇中心的人、財、物相對獨立,但所有人事關系還在復興醫院。丁靜表示,在管理上,月壇相當于復興醫院的一個科室。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影響下,復興醫院成立了全科醫學科,擁有20張病床。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重大疾病轉到復興醫院,待病情好轉后再回到社區,讓老百姓感受到一體化的管理。而這個科室與過去病房的理念完全不同,最大的變化就是人文理念的提升。
此外,在月壇中心,一名全科醫生在不僅能夠看常見病和多發病,還能夠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專科方向,并前去進修。“如果你對營養感興趣,那么我們就會讓你去協和醫院等進修,回來后成為社區的營養專家。除了服務老百姓外,對醫生本身的執業發展也非常有好處。”丁靜說。
月壇中心作為社區機構標桿,機構管理、醫療管理、團隊建設、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以及開展各項工作的成果都值得推廣與學習。
以人為本,激發意愿,用好每個人
對于基層來講,最重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檢測儀器和設備,而是能夠操作這些東西的人。基層人才流失的問題已被反復提及多次,高碑店社區中心主任張亞蘭教授特別從機構人才培養、發展與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分享。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張亞蘭幽默地用一部電影中的臺詞表達了社區中心對人才的渴望。
人才到底在哪?怎么把他們找出來?這是張亞蘭以及很多基層醫療機構領導的困惑。“求賢若渴是本能,但怎么把身邊的人培養成人才,用好每一個人更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張亞蘭告訴記者,高碑店中心對于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主要以學科建設為帶口,以提升能力為目標,最終達到人盡其才的目的。
作為管理人員,重要的是要激發人員的意愿。張亞蘭解釋到,有強烈意愿的人才更容易百折不撓地做成事情,領導要讓他們有主觀能動性。“不要單純地把員工看做自己的資源。”
此外,張亞蘭指出,中心更要為員工搭平臺,要為他們提供機會。不要認為這是給他們出走的機會,相反,如果他們真的成長起來,會非常感激我們提供的機會。
接下來,就要通過強化訓練來增強人員的技能了。從知識技能、溝通技巧、科研教學等多個方面增強內在力量。最后再通過實戰練兵增強信心,搭建展示舞臺。
張亞蘭表示,除了這些知識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外,更要注重人文關懷,讓人員沒有后顧之憂。
互聯網為社區健康管理帶來了什么?
《互聯網+社區健康管理標準化建設指南》是首個國家層面委托社區機構制定的指南性文件。
指南制定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健康管理工作中的總體業務架構,包括終端APP、健康門診網站、雙向轉診系統、智能化慢病管理四個應用,定義了實施過程中的功能規范和技術規范。同時還包含了數據規范和信息安全兩個體系。
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和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的經費支出,更看到社區大數據的時代的來臨,讓全科人備受鼓舞。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教授毫不避諱地 指出,醫療的需求和資源不匹配,人口的老齡化及慢病病人增多、基層人員的服務效率低等問題急需一個好的方法解決,一些文字工作更是浪費了醫生們的寶貴時間。
互聯網因其特性成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利用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幫助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了精細化管理。
2013年,方莊構建了全科醫學規范化診療流程,給簽約患者進行精細化管理。首先打通院內的各個系統,再通過云平臺的形式把中心數據和醫聯體內醫院聯通。最后,再通過互聯網手段把院內數據輸送到居民家里,用戶可通過APP、互聯網了解健康管理的全部信息。
如此一來就基于互聯網構建了一個高效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體系,家庭醫生通過這些手段就可以幫助居民進行個性化的健康評估和指導。
2015年方莊社區服務中心又與天壇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的云平臺,在平臺上就能實現了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之間基于信息共享的雙向轉診,社區患者也真正得到了針對自身健康問題的連續性健康管理。
利用互聯網,中心的服務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不僅節約了時間還節約了成本。僅慢病管理這一項工作,每管理10000名患者就能夠節約社區醫務人員人力成本4.57人,按人力成本15萬/年計算(含公積金、保險等),大約能節約的成本是68.6萬元人民幣。
吳浩表示,今年12月將出臺第二期的指南,將婦幼衛生工作、中醫工作等放進指南中,讓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標準化指南得到進一步完善。endprint